摘 要:从认知体系出发,阐述认知系统的总体构造及认知科学的划分,分析造成认知错误的干扰因素,归纳认知错误类型,并针对认知错误制定治疗原则及方法,纠正认知系统的错误。
关键词:认知理论系统;五层分级;干扰因素;纠正错误
一、认知理论的意义
(一)概念
认知并不是一种行为,而是人作为机体对于外界信息进行加工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机体通过内部加工信息、知识以及经验等,来获得有关的记忆,而后达到顿悟,使得自身观念和概念相互联系用来解决问题的各种心理学理论。
(二)认知是一个过程
认知是一个处理信息的过程,然而人类所面对的信息来源数以亿万计,若是对这些信息都进行加工处理,那么人类的生存将面临巨大的挑战。
因此,认知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信息加工过程,更确切的说,这个过程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洁明了,反而极度复杂,这就是认知系统,它是机体对外界信息进行选择性提取,并将之进行编码贮存,然后在适当情况下提取使用的一系列的按一定程序进行连续信息加工的系统。
1.认知系统的分化
1.1信息的提取
人获得信息的途径只有一个,那就是通过感觉器官感受来自于外界的各类刺激,而后产生神经冲动传入中枢神经,以供各类细胞系统对其进行处理。
1.2信息的编码
编码信息就是将信息的一种形式转变为另外一种形式,以便于有机体贮存、提取和利用这些信息。例如不同的有机体可通过肢体动作、语言以及信息素等方式传递信息,这些都是信息的不同编码形式。
1.3信息的贮存
贮存信息,就是有机体将信息保持在大脑之中,在进行记忆活动之时,既可以对已经贮存的信息进行检索以寻求所需要的信息并将之提取,又可使用已有的信息对于新获得的信息进行加工。
2.认知系统的作用
认知系统在认知过程中,将从外界获得的信息进行编码,模糊的外界客体传递而来的信息即可转换为具体的语义、形象或命题等形式的信息,继而通过贮存,令其保持在大脑活动之中。
此类具体的语义、形象或命题即为客观现实在有机体大脑内的反应,实际为外界客体实际各类特性在个体心理上的表现形式,认知心理学将此称为外部客体的心理表征,简称表征。通常,“表征”还指将外部客体以一定的形式表现为大脑中的信息加工过程。
(三)认知学科
心理学上对认知系统的分析及理解的过程称为认知学科。但从理论上来描述认知学科是极其复杂的,一般认为其有五个层级由六大学科交叉产生。
1.人类认知的五个层级
在人类认知之中,可按照级别,从低级到高级分为五层,依次为神经层级认知、心理层级认知、语言层级认知、思维层级认知以及文化层级认知。至今为止,人类的各类认知,都只能包含在此五类认知之中。其中,前两个层级,即神经层级认知和心理层级认知为任何动物所共有,被称之为低阶认知,后三者是人类特有的认知层级,称为高阶认知。根据从低阶到高阶的层级递进,五个层级的认知可排成一个序列:神经认知——心理认知——语言认知——思维认知——文化认知。在此序列中,高层次的认知虽然包含并向下影响低层次的认知,但又需要低层次认知作为其基础。
1.1人类认知包含五个层级
从低层级的神经认知一步步发展到高层级的文化认知,表现了动物和人类的进化方向;而认知的五个层级的存在则代表着人类心智以及认知进化后,各个阶段的能力遗留。
1.2初级认知依次为高级认知的基础
由于低阶认知是高阶认知的基础,因此认知的五个层级是如同金字塔形排列,从神经认知依次逐级而上。每一个认知层次既是其上一层次认知的基础,即神经认知是心理认知的基础,又是每一个更高层级认知的基础,例如神经、心理、语言、思维认知都是文化认知的基础。以此构成一个高级认知层次的基础是所有更低级认知层次的金字塔构造。
1.3高级认知影响低级认知
鉴于之前论述的认知五大层次的金字塔构造,高级认知向下包含了更低级的认知,因此高级的认知层次必会对其包含的低级认知层次产生影响,主要表现在认知形式上。例如最高层次的文化认知会对其他四种认知产生影响,而心理认知只会对神经认知产生影响,至于神经认知,由于没有更为低级的认知层次,则没有影响的对象。
1.4语言认知为核心
在认知的五个层次之中,“低阶认知”是人类和非人类动物所共有的,而由语言、思维、文化认知所组成的“高阶认知”是人类所有,非人类动物不具有的。“高阶认知”是研究人的错误认知中的重点。而语言认知是则是“高阶认知”基础,且在人类认知的五个层次中,语言认知为核心重点。
1.5低阶认知为人类和动物所共有
“低阶认知”是人类和非人类动物所共同拥有的认知层次,在错误认知的研究之中,也会涉及到神经以及心理认知的错误。不过更多的研究还是以语言认知为核心。
1.6认知科学研究
认知是依照科学标准划分为五个层次,也就是依照科学研究对象进行划分,这五个层次涵盖了认知科学所有研究的范围,没有研究对象能够超出这个范围。
二、错误认知的产生原因及类型
由于认知过程中,提取、编码、贮存以及理解应用中任何一个步骤或者多个步骤受到因素干扰,导致最终获得的信息出现偏差,或者与主观大众的普遍认知出现误差的情况,一般都认为是错误认知的产生。
(一)干扰因素
认知过程中是存在干扰因素的,其大体可分为三种:
1.认知者因素
认知者即为对客观体进行认知的有机体,其干扰因素往往有,认知者的三观、经验知识以及情绪喜好等。
1.1认知者的三观
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中,人类总会从外界选择性学习知识观点,用以确定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但没有任何人的三观是相同的,也就会有了不符合主流大众的观念或者是错误的观念,而此种观念会影响认知系统提取信息,导致有机体最终得到错误的认知。
1.2认知者的知识和经验
知识和经验往往是前人传授给后人,用来处理相同问题的办法,若是认知者以往积累的知识和经验不足或者是有所错误,自然会造成最后对于信息的认知有所缺少或者偏差,最终形成错误认知。
1.3认知者的情绪和喜好
大多数时候人类总是追求理性,因为在理性的情况下,人类才能更好地对问题作出判断。然而情绪和喜好等感性因素总是左右着人类的思想,令其无法冷静下来,在感性情感占据上风的时候,认知的结果往往也会偏向感性情况所希望的一方,对最终的认知造成干扰,产生错误。
2.被认知者因素
被认知者往往是对认知者传递信息的人、物、事或者其他非人类动物。其干扰因素往往有被认知者的行为方式、特点等。
2.1被认知者的行为方式
此点主要针对人类以及其他非人类动物,正常的行为方式所代表的信息自然是毫无问题的,但若是用错误的行为表达,则在被认知者解读之时,自然会产生错误的认知。
2.2被认知者的突出特点
所有的事物都有各自的特点,包括人类,各种特点都会影响认知者对于被认知者的评价。若是事物有着自己的突出特点,则会在一定程度上令认知者造成以偏概全的认知行为,产生认知错误。
3.认知环境因素
任何活动,都必将有一个环境以供其产生,而在环境中的各类因素则可导致认知过程出现偏差,继而产生错误。
3.1环境温度
任何事物都可最终归为各类元素、分子,也就拥有着三态,即气、液、固三态。在环境不同的温度下,一些元素、分子也会有着不同的状态,例如水、锡、铁等,继而影响认知过程。
3.2环境嘈杂程度
认知错误最主要是研究人类,而研究人类的核心则是研究人类的语言认知,在安静的环境之中,语言的传递往往是高效而又准确的,但是一旦在过于嘈杂的环境之中,再为精准的语言也会被淹没在无序的声音之中,不仅仅可能会断断续续,甚至还会达到相反的效果,使得认知者产生错误认知。
(二)错误认知类型
1.选择性归因
选择性归因又被称为心理过滤器或者忽略证据,是指认知者在得到了被认知者后一小部分的信息就得出结论,却过滤忽略掉了其他的资料。也可能因为事物的某种特点过于显眼,造成了干扰因素导致,例如历史上隋炀帝杨广在登基之前就表现得十分谦恭,用良好的表现隐藏了其他的不足,最终当了皇帝。古代成语中“管中窥豹”和“一叶障目”也正是告诫人们不要因为一部分信息而过早定下结论。
2.武断推论
指在缺乏证据或者面对相反证据的情况就做出判断,例如四川某小区拒绝安装移动基站,原因是认为传输信号的机器都有着巨量的辐射,会影响自身的身体健康,然而事实上监测过后基站辐射水平正常,甚至不如小区居民每天使用手机的辐射量大。
3.过度概括
指在各种孤立的事件之中得出结论,继而忽视正常逻辑将这个结论应用到其他领域之中。例如某人在某件事情上遇到难题,觉得不够满意,而后产生“生活很困难,过的很不如意”之类的想法,则其就是在过度概括。
4.夸大和缩小
指某个特性、事件或者感觉被无限地夸大或者缩小化。例如历史上曾经出现过服用中药导致肾病的情况,国外将其命名为中医肾病,后来经过研究,是因为某些中草药中含有马兜铃酸导致的,经过我国反复的据理力争,才将中医肾病改名为马兜铃酸肾病。只是因为单纯的服用中草药而导致肾病且没有进行检验拥有证据的情况下,就将此种肾病命名为中医肾病,就是在夸大这一情况。
5.个性化
是指在极具没有可能或者根本没有可能的情况下,将外部发生的事件与自己联系起来,在对于恶性消极事件中,过多地承担责任。例如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将儿子的死全部看成是自己的责任,完全忽视了外部各种可能性因素,在哀伤之中不断重复着:“我真傻。”
6.绝对化
又称非此即彼、全或无,是指把自己个人的经验或者社会主流判断归为两个相互对立的方面,没有中间过渡,只有两个极端点。例如现在的网络新词“杠精”,这类人就是绝对化的体现,常常能够从其他人的发言中找到某个自认为的极端点,进而站在另一方面的极端点对发言人进行不太友好的批评。
三、改变错误认知的方法途径
(一)基本观点
认知错误来源广泛,但主要来说还是由于认知者自身的因素导致,从心理学理论来看,是有了心理事件,例如心理预期、信念以及记忆等,才会导致人类有了自身的行为方式,而若是心理事件发生了变化,那么行为方式也会随之变化。
(二)治疗原则
治疗者应当密切注意被治疗者的异常行为,对其进行分析归纳,继而依靠理论以及实验帮助了解被治疗者产生的异常心理,进一步确定其认知错误或者心理障碍的病理基础,然后加以改变。
(三)具体方式
1.改变效能预期
一般情况下,被治疗者的效能预期总归不太好,觉得自己不能做出符合环境的行为,继而疏远人群或者是干脆自暴自弃,导致做出不太符合环境的行为,最终导致恶性循环,而治疗者应该帮助其锻炼判断环境的能力,以及如何做出符合环境的行为。
2.改变消极评价
大多数被治疗者总是将外界的消极事件归咎于自己身上,或者自我承担了过多的责任,往往对于自己有着特别消极低劣的评价。治疗者应当在各类情况下给与被治疗者适当的鼓励以及帮助,让其正视自己的优点,以扭转对于自身的消极评价。
3.改变归因
人们常说:“管中窥豹,可见一斑。”被治疗者往往只是看见事件或者自身的某一负面的特点,而借此扩大,忽视了其他正面的特点,因此产生认知错误和异常心理。治疗者应当在适时的情况下帮助其走出这个奇怪的困境,让其走出“井口”看见更辽阔的“天空”。
4.长期信念的改变
错误认知的产生往往不是一时的,而是极具有长久性,要改变回归正常,自然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解决的。治疗者应当秉着长久斗争的理念,帮助被治疗者一点一滴扭转错误认知,将其日常的消极信念慢慢纠正。
四、总结
认知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性系统,在这个多方协调共同运作的系统中,任何一步过程出错,都会导致最终获得的信息错误,也就会产生认知上的错误。主要的认知错误主要由认知者自身的某种或某些因素导致,因此改变认知错误需要治疗者富有耐心,善于发现导致被治疗者错误认知的因素,这样才具备了正确的治疗前提和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