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把“绑架者”变成“帮助者”——试谈家长如何正确面对孩子使用手机问题

把“绑架者”变成“帮助者”——试谈家长如何正确面对孩子使用手机问题

作 者:白 巍 (张家口市考试院 075000)

青少年沉溺于手机已经成为目前影响孩子健康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手机成瘾之后,引发的一系列后续矛盾和隐患,必须引起家长和社会的高度重视。“成瘾”之后,强行“戒断”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作为家长,应该严格防范,科学管理,把手机对孩子的伤害最小化,同时,理性面对“手机”这一科技产品,让它在孩子的生活和学习中,发挥积极作用,把“绑架者”变成“帮助者”。
一、重视孩子沉溺手机的内在原因
在我做过的家庭教育统计调查问卷中,出现最多的问题就是:“孩子沉溺于手机怎么办?怎么管?”
当下,沉溺于手机已经不只是孩子的问题,而是一个具有普遍性的让人忧虑的社会问题。曾经看到过两张排在一起的照片,左边一个苍白委顿的清朝男子侧躺在烟榻上吸食鸦片,右边一个苍白委顿的现代青年侧躺在席梦思床上玩手机,一样无力的姿势,一样呆滞的眼神,让人触目惊心,感慨万千。
心理学家说: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如果保持在1.5米之内,那就是关系亲密的人,可对于许多人来说手机几乎是零距离了。餐桌上、枕头边,甚至去洗手间,手机已经成了身体上后天长出来的一个器官。
先分析成年人为什么会长时间地痴迷于手机呢?
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手机是上有更加吸引你的东西,不论是追剧还是抖音,无论是八卦新闻还是综艺节目,无论是游戏还是竞技,对于有些人来说,这些内容具有的新鲜感和刺激性都大于生活日常生活的吸引力,而且这是一种唾手可得的快感,可以躺着坐着,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就轻易获得。
二是环境和氛围的影响,在一个饭局上,如果大家聊得高兴,都不会看手机,这时候,如果座首的人掏出手机低头看微信,其他人也就不由得纷纷效仿,看看有没有什么重要消息,于是饭局一下子就陷入了尴尬的沉默。同样,在办公室、公交车上、会议室里,当周围的人都在看低头手机的时候,你也会不由得受到提醒和传染,这是环境和氛围的影响。
三是有些人怯于沟通和交流,把手机当作隐身衣。当我们和周围的人没有共同话题,无法交流的时候,低头刷手机是掩护自己的最好办法。你在用身体语言告诉周围:“我忙着呢。”原因还有许多,不再一一列举。
那些长时间沉溺于手机的成年人,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呢?大部分是懒惰懈怠缺乏自律的人。因为一个辛苦创业的人、一个热爱读书的人、一个热衷健身的人、一个有自己爱好乐趣的人不会把大好时光交给手机的。当一个人把自己交给了一个没有情感的金属物件,也就意味着把自己交给了虚空无聊,交给了没有质量的人生。
二、家长自身的失控导致孩子对手机的痴迷
有位教育专家曾说:“中国有许多孩子是有父母的孤儿,尽管有父母陪伴在身边,但却没有传递内在心理能量给孩子。”
近几年,许多孩子意外伤亡事件中,都有着同一个身影——玩手机的家长
2014年,一位年轻妈妈陪孩子玩滑梯时玩手机,结果孩子从滑梯跌下,经检查后确认锁骨骨折。
2017年,咸阳一位妈妈带着孩子在儿童戏水池内玩耍,最终发现孩子已经意外溺亡。通过监控录像可以看到,那个小孩子就在妈妈的身后拼命挣扎,然后一点点沉下去,而那位妈妈始终在低头看手机。
去年,从北京到青岛游玩的一对双胞胎女孩在海滨浴场双双溺亡,那个时候,她们的妈妈在发朋友圈······
在《张家口日报社》举办的一次题目为“妈妈。我想对你说”的小学生作文大赛中,有许多篇作文的内容都是:“妈妈,我想对你说,放下手机,陪陪我吧。”
这是一个让人啼笑皆非的画面:父母和孩子各自捧着手机向对方呼唤:放下手机吧!
所以,在探讨怎么不让孩子沉溺手机的问题的时候,各位家长要做到:想要约束孩子,先要放下自己的手机。只有我们以身作则,管理好了自己,我们才有资格去说服孩子。
三、家长怎样带领孩子共同克服手机的诱惑
首先,家里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读书的氛围。氛围很重要,它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人改变人。当我们走进三联书店,走进首都图书馆,包括我们张家口的理想书店、遇见书店,大家不约而同要做的事情就是,把手机调成静音,说话放低音量。每个人都在捧着自己喜欢的书津津有味地读着,读书在这里是一件至高无上的高贵又优雅的姿势,如果这个时候,谁掏出手机看一段抖音,一定会引来众人侧目。希望我们不满足于家里有一个书房、几个书架、多少册书,而是要在家里真正形成爱读书,读好书的氛围。晚餐之后,孩子写完作业,我们做完家务,一家人在客厅灯光下,各自捧着喜欢的书阅读,中间休息的时候讲讲喜欢的片段,这种家庭的温暖和心灵的愉悦,会给孩子带来长久的深度的滋润。
第二,要用更有乐趣更有吸引力的活动战胜手机的诱惑。当家长与孩子的交流越来越少,越来越乏味,孩子发现手机比爸爸妈妈更能给自己带来有趣的东西带来快乐的时候,沉迷手机也成为了一种必然。孩子玩手机一般都是写完作业之后,或者星期天休息的时候,我们做父母的不能懒,这些时候,如果你懒了,手机就会偷走你的孩子。平常在家里,可以做一些简单有趣的小活动,比如:跳绳、下棋、拼图,要有计分有奖罚,这样既放松了身心,又增进了亲情,还锻炼了思维,一举几得。如果是周末,做好计划,可以去爬山,可以去短途旅游。有一个爸爸,每个周末都带着孩子去打乒乓球,从一开始要让着孩子几个球,到后来打成平手,孩子的兴趣越来越高,已经在市里的比赛中拿名次了,孩子在家里有时间就会对着墙壁练习发球,根本顾不上玩手机。
第三,家长要善于因势利导,用智慧把手机这个绑架者变成小帮手。我们可以观察绑架的“绑”和帮助的“帮”有什么区别, “绑”的偏旁是一条弯曲的绳索,而“帮”的偏旁是一块温柔的小毛巾。既然手机已经进入了我们的生活,完全屏蔽它已经不可能了,那么,怎样把“绑架者”变成“帮助者”呢?就需要家长调动智慧。有一位智慧爸爸。他的儿子上小学的时候,有一阵子班里的同学都在玩一款小游戏,他的儿子也很着迷。这位爸爸说:这个时候,如果武断地阻止,孩子心里一定有逆反,因为课间的时候同学们在议论同一个话题,如果孩子完全插不上话,就会显得不合群受冷落,但是,怎样把握这个度,就是对家长智慧的检验。这个爸爸是学计算机的,他先上网学会了这款游戏,等孩子写完作业,他主动提出来和孩子对打。“爸爸和我一起打游戏?”孩子惊讶又开心。不过,爸爸先定好了规则,就是只能打三盘。他说:我没有限定时间,而是限定次数。因为这个游戏本身耗时不长,如果简单地规定二十分钟,很可能他到时候没有打完,中途结束是很难受的,心里会惦记着,如果延长时间又会失信,而玩三盘的时间有时候还用不了二十分钟。玩的过程中,爸爸还会点拨儿子,什么情况要分析,什么情况要果断,赢了总结经验,输了也要大度,还有明天呢。每次父子两个打完三盘,都会很有仪式感地互相击掌,然后关机,洗漱,互道晚安,上床睡觉。儿子在爸爸的点拨下技艺大涨,同学们都羡慕他,他更佩服自己的老爸了,而且,爸爸还把玩游戏转化成了奖励。因为现在的孩子们物质上太丰富了,你问他要什么礼物,吃的穿的学习用品,他都不感兴趣。如果周末孩子作业写得又快又好,或者最近有了什么进步,爸爸就会奖励孩子,陪他多玩两盘游戏。所以,手机在这个智慧爸爸的手中,不是再是一个面目狰狞的绑架者,而父母和孩子之间增进感情的小帮手了。
既然手机已经进入了我们的生活,面对这样一位不速之客,不要把它当作洪水猛兽,也不要当作替身保姆,怎样驾驭它,是对每一个父母智慧和爱心的考验。希望父母用智慧和关爱帮助孩子战胜手机的诱惑。希望我们的眼睛不只是被手机吸引,而是凝视着彼此的脸庞,感受亲情的美好,凝视着大千世界,感受着生命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