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智慧理答——构建小学高年级数学和谐课堂

智慧理答——构建小学高年级数学和谐课堂

作 者:周 艳 (重庆市潼南区潼南小学,重庆 402660)

摘   要:所谓智慧理答,实际上指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疑问进行机智回答或者引导的教学理念。这种教学理念促使我们教师思考课堂教学模式,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氛围,更关注学生课堂思维能力发展,关注学生个性发展需要以及学生主体性。只有真正做到因势利导、随机应变的课堂教学才是能够促进学生智慧生长的课堂。本文笔者从智慧理答的角度解析小学高年数学和谐课堂构建策略。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教学;智慧课堂;智慧理答;和谐课堂

前言
如果说智慧理理答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最高追求,是促进学生智慧生长的最佳教学形式,那么和谐课堂氛围就是智慧理答的必要前提,是智慧课堂生成的基础。所以,在开展智慧理答课堂教学实践前,我们教师首先应该保证课堂氛围的和谐性、民主性。只有学生真正处于一个开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之中,学生才敢于表达、敢于质疑、敢于想象,思维才能够真正被打开,思维能力才能真正得到提升。也正是基于学生思维发展规律和小学数学教学要求,智慧理答才得到我们教师的青睐。
1、俯下身子,对话学生——智慧理答的基础
  小学生因其年龄、生理的现实特点,易于接受生动形象、好玩有趣的教学语言,要求具有成熟思维的教师俯下身子,对话学生,与学生、课本深入融合,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引导学生接受并喜爱数学学习。对此笔者的建议从如下方面着手:
  一是精心设计课堂导语,适当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兴趣。“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是一节课拉开序幕的重要环节,相当于一场舞台戏的“开幕式”,好的课堂导语能吸引学生的注意,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二是根据学生特点,鼓励学生思考,实现对话教学。教师在执教课堂教学与学生对话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接受领悟能力、个人对问题的认识和掌握程度,有针对性地设置不同对话方式,从而有针对性地为学生释疑解惑,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2、巧妙追问,乐学不倦——智慧理答促思考
学生的学习离不开教师的引导,教师在其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很多时候学生对于问题的思考并不是很全面,只看到其表层的知识内容,而不知该如何深究,这就需要教师的进一步引导。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巧妙的追问,为学生指明前进的方向,促进学生再度思考。
例如,在教学“分数除法”时,我们可以设计如下计算习题: ■ ÷14÷■  ; ■ ÷5;  ■÷1。这时候有学生举手回答:“  ■÷14÷■   =  ■  ×■  =■ ...”正常情况下,大部分学生都会认为答案非常对,不会在进行其他思考,都满足与自己做出的答案。如果我们教师不进行延伸拓展,那么学生思维的深度就不会得到锻炼。此时如果我们对学生的这一行为作出巧妙应对。巧妙地追问:“你们的答案,很正确,思路也很正确,但老师总觉得计算量有点大呢,谁有更简单的算法吗?”此时学生势必会进行二度思考,更深入地去研究这一问题。自然会有不一样的解答方法:“可以将其中的两个分数调换一下顺序,■÷14÷■   =■x■x■   ,这样算起来会更加简便。”此时我们一定要对这类同学的回答给予肯定,让学生体验成就感。
所以,智慧理答其实就体现在课堂的巧妙追问上,如果我们不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那么学生的思维永远停留在浅显的、常规的、按部就班的计算思维中。所以,智慧理答、巧妙追问,激发学生思维潜能,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技能。
3、关注生活,解决问题——智慧理答的终极追求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学会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小学数学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积极策划组织相关教学活动,使学生切身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熟悉的事物中更快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对此笔者有如下建议:
  首先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生活经验、年龄特点和教学内容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将枯燥的数学符号和抽象的数学概念、公式转化为生动有趣的具体场景,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生活中的实例、实物或挂图创设生活化的情境。譬如教学“圆的认识”这一知识时,可以出示自行车挂图、一元钱硬币等导入新课,让学生观察和认识自行车的轮子和一元硬币的形状。这样学生自然会兴趣盎然,对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和现象做到留心观察。
  其次可以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在学生掌握知识后有针对性地联系生活创设情境,使学生学以致用。比如可以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发现、思考并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学以致用,在获取生活中的数学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观察力及创造力。又比如可以通过加强实践操作,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学以致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就要加强实践操作,使学生勤动手、多动脑,提高实践能力。如非常经典的“烙饼问题”,既和生活发生了密切的联系,因为要考虑怎样才能尽快吃到饼,解决肚子饿的问题,又可让学生在家长的指导下亲自实践,解决动手能力的问题。
结语
  总言之,数学本身就很有智慧、艺术。在构建智慧理答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也需要立足于数学学科特点,尊重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认知特点,关注学生身心发展需要,有艺术、有智慧地,合理的设置问题,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深度思考,拓展思维,启发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解决数学问题,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意识。如此一来,真正让智慧的思维之花在数学课堂上生成,为学生以后人生道路提供缜密独立的思考和美妙有趣的体验。
参考文献
[1]崔允.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理论、策略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徐建春.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科学大众(科学教育)[J].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