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赫尔巴特指出:“教育应当贯穿在学习兴趣中,使学生的兴趣在教学的每阶段能连贯地表现为注意、等待、探索和行为。兴趣既是教学的手段,又是教学的目的。”因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提高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下面谈一下我在这方面的几点做法。
一、新颖导入,激发兴趣
新颖导入的目的是在上课伊始就给学生以新奇的感觉,使学生从一开始就进入“角色”,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学习兴趣进入学习佳境。因此,如何选择导入新课的方法和技巧,就成为搞好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在选择导入新课的方法时,教师必须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开头导语,利用别出心裁、平中有奇的导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入学习。这就要求教师的导课方法必须灵活多样。可以利用幻灯、投影及图片、多媒体,可以播放录音或歌曲,也可用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故事、童话、漫画及生活中的典型事例导入新课等,引导学生进入学习“佳境”。
例如,在学习七年级思想品德《我们受法律特殊保护》一课时内容时,我利用多媒体播放歌曲《少年、少年,祖国的春天》和展示笼罩在未成年人上空的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事件“乌云”------拐卖、虐待儿童、黑网吧、被人勒索、劣质食品、交通事故、溺水等,同时有配乐“夜晚闪电声音”。展示完这些资料后,望着同学们那一双双专注的、渴求的、疑惑、惊恐的眼睛:我们欢乐的笑脸,比那春天的花朵还要鲜艳,谁能比我们幸福美好,我们的幸福时空里还隐藏着这么多可怕的“乌云”和“雷鸣闪电”该怎么办呢?我顺势利导,引导学生献言献策:为了使我们未成年人免受这些“乌云”和“雷鸣闪电”的侵害,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和建议呢?在同学们争先恐后的回答之后,我进行归纳总结:要想使我们未成年人免受这些“乌云”和“雷鸣闪电”的侵害,就需要有一把特殊的伞——法律的保护伞。那这把特殊的保护伞是怎样保护我们的呢? 这就是我们本节课所要学习的主要内容。从而导入课题“我们受法律特殊保护”。
通过这两则资料鲜明对比,设置了悬念,引发了学生思考问题、探求新知识的兴趣,既起到了开启学生思维的作用,又非常自然地引出了新的课题,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重视导读,培养兴趣
在讲授新课之前有效地指导学生阅读教材, 对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学生阅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采取朗读法、带问题读法、讲故事法、快速阅读法等。在让学生阅读时,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教育主导作用,适时地调控阅读的范围和速度,使阅读有的放矢地进行。我在课堂上组织了一些有效的比赛,比如“看谁读得快”、“看谁提出的问题最多”或“看谁提出的问题最好”等。有时,也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向学生提出阅读提纲或提出一些问题,使学生的阅读有章可循,增强了学生阅读的针对性,提高了学生阅读的效率和质量。
例如,在学习《交往伴一生,一生在交往》一节内容时,我提出了这样一些问题:1、针对交往的问题,有两位同学发表了不同的观点:甲同学说,交往对我们中学生来说很重要;乙同学说,我们现在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用不着费心去交往。你同意哪位同学的观点?为什么?2、在生活中与他人正确的交往有哪些作用呢?这样,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始终如一地保持着有意注意,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使阅读成为一种需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大大提高了阅读的效率。
教师指导下的阅读,克服了传统教学“教师讲,学生听”的那种“注入式”教学方法的弊端。既发挥了教材本身应有的教育作用,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开动了思维机器,有增强了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同时,也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了前提条件。
三、探究合作,以情激趣
探究具有反向性思维、发散性思维的特点,通过必要的探究,可以调动学生自己掌握知识的积极性。探究时,教师要注意让学生充当课堂的主角,并积极引导学生探究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去进行。但教师决不能放弃主导地位,不能以旁观者的身份仅仅旁听,而应有意识、有准备地设置问题,将探究引向深入。经过充分探究,教师指导学生提出问题之后,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之间或师生之间互相解答。最后,教师准确地概括不同意见,分析各种意见的合理性和片面性,并归纳出正确的结论,使学生思维合乎理性,合乎逻辑。这种教学法比传统的方法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也更能渲染课堂气氛。
例如,在学习《诚信做人到永远 》这一内容时,引导学生认真阅读九年级教材第98页的材料,思考解决下列问题:①<<议一议>>:陈东在欺骗和诚实之间应如何选择?为什么?②<<说一说>>:有人说“老实人吃亏” “不说谎话办不成大事”你是怎么看的?
在学生4人一组进行合作探究和充分发言的基础上教师总结:诚实守信是为人之本。诚信首先要做到诚实。诚实首先要对自己诚实,只有对自己诚实的人才能对人诚实。对自己诚实在于不自欺,对自己实事求是,不说违心话,不做违心事。诚实劳动尽管艰辛,却坦坦荡荡,踏踏实实。只有诚实做人才能最终通向成功。而 “吃亏论”本身,在某种意义上是在为老实人鸣不平,也是对诚信的呼唤。有些人即使因诚信而一时吃了亏,仍不改初衷,堂堂正正做人,老老实实做事,这是对推进全社会诚信建设的宝贵贡献,正在越来越受到社会的赞赏和人们的尊敬。作为我们中学生,要学会诚实地生活,尤其是在学习中,只有靠自己努力获得的好成绩和荣誉才具有真实价值,抄袭、作弊和虚荣无助于获得真实本领,我们要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良好态度和习惯。此外,要经受住犯了错误因实话实说而受批评、惩罚的考验。
这一方集探究、分析、判断、总结、归纳、语言表达于一体,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和提高,使学生真正开动了脑筋,培养了他们的合作探究能力、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以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达到内化思想,外化行为的目的,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培养兴趣,激发求知欲,对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效率至关重要。我们应该深入联系教材和学生实际,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中学思想品德课真正成为深受广大学生欢迎的生动活泼的课程,从而唤起学生追求真理,向往崇高,探索未来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