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 基于核心素养的“自主五步”教学模式深度改革的研究

基于核心素养的“自主五步”教学模式深度改革的研究

作 者:李红永 (山东省济宁市鱼台县罗屯镇中心学校 272347)

摘   要:基于本镇课堂教学现状及国内外课堂教学改革的先进经验,确立以“自主五步”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为抓手实施课堂教学深度改革,以促进师生教与学行为的转变,再以教与学行为的转变“倒逼”师生教学理念的提升,最终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落地。“自主五步”课堂教学流程:独学探疑,互学互助,分享提升,整理建构,应用反馈。
关键词:自主五步;教学模式;核心素养

一、课题理念阐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1.我镇课堂教学现状
⑴“一讲一听、一抄一划”教与学行为 。“一讲一听”即课堂上教师讲,学生听;“一抄一划”即课下学生抄作业,教师划对号。
⑵“二无二被”生活状态 。“二无”即教师上课的时候胸中无目标,教学效果无反馈的教与学状态;“二被”即教师被动应付领导的工作状态,学生被动应付老师的学习状态。
⑶“三重三轻”教学痼疾。“三重三轻”即教师重数量轻质量、重结果轻过程、重批阅轻反馈。
⑷“四多四假”教学现状。“四多”即多讲、多记、多练、多背;“四假”即假备课、假批阅、假听课、假学习。
2.国内外关于课堂教学改革的研究趋势及分析
(1)国内研究
呈现两种趋势,一种是以课程改革为抓手,开发大量的校本课程,以满足不同个性学生发展需求而进行的教学改革,如北京十一学校。另一种是以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为抓手,通过构建适合本校实际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模式的运行的实践与完善中,改变课堂教与学的行为,再以教与学的行为的改变“倒逼”教师教学理念的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落地而进行的教学改革。
(2)国外研究
美国学者著述的《深度学习的7种有力策略》,绘出了深度学习的路线(DELC)即设计标准与课程→预评估→营造积极的学习文化→预备与激活先期知识→获取新知识→深度加工知识→评价学生的学习。
日本的佐藤学教授提供了创建学习共同体的实践。他提出了课堂的三个要素——“活动”(作业)、“合作学习”(小组学习)、“分享表达”;课堂上教师要做好的三件事:“倾听”、“串联”、“反刍”,其中“串联”是核心的作业,其基础是“倾听”。从三个维度——①该想法同题材有哪些关联,②同其他同学的想法有哪些关联,③同该孩子先前的想法有哪些关联——的“倾听”,是“串联”作业的基础。通过“倾听”的方法是有可能实现“串联”的。
纵观国际国内关于教学改革的问题,我们可以看出,国内外学者大多希望以教学模式的改革推动教学行为的落地。对于管理者而言,面对众多在新的理念下无所适从的教师,多数专家提倡构建出一种相对稳定的教学模式,帮助老师们将科学的理念转化为实践。通过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以教学行为的转变“倒逼” 教学理念的提升,从而达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1.首先构建出基于先进教学理念的,适合我镇课堂教学实际的课堂教学基本模式。
2.在课堂教学基本模式的实践中,逐步改造、优化,形成富有“模式内涵”、“学科内涵”、“课型内涵”三位一体的个性化教学模式。
3.研制出“‘自主五步’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自主五步’课堂教学模式学习小组评价标准”等。
4.总结梳理出“自主五步”课堂教学模式实施策略及整体推进策略。
5.教师教学行为符合先进的教学理念,学生全面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成果
1.“自主五步”课堂教学基本模式

2.模式演进五阶段
第一阶:模式初建——定雏形
第二阶:逐点改造——微创新
第三阶:系统优化——提效能
第四阶:科目内涵——显个性
第五阶:辅助配套——深扎根
这五个阶段的演进,实现了模式内涵、学科内涵与课型内涵的高度融合。
3.学生发展,教师成长。现在的课堂:积极主动 活力四射;现在的教师:享受职业的幸福感。
二、课例解读—第三节 溶液的酸碱性
教材及学情分析
六三学制鲁教版(2015年10月第2版)。本单元内容是整个初中化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整个初中化学学习的第三个分化点。本节内容是本单元的重点,其内容分为三大学习版块。
第一板块:定性认识溶液的酸碱性。学生已经有了“常见的酸”及“常见的碱”的基础,教材设置本部分内容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酸性、中性、碱性三类溶液的对比实验,总结、归纳到一般科学认知的高度,由石蕊、酚酞具体的物质上升为酸碱指示剂的概念;由具体的酸溶液、碱溶液上升为溶液的酸碱性及一般的检验方法。
第二板块:定量认识溶液的酸碱度。这部分内容是新知识,是第一块内容的进一步深化。内容主要包括: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方法及如何利用pH试纸测定溶液酸碱度。这部分内容的关键点是让学生能够辨析溶液的酸碱性与溶液酸碱度的区别及联系;其难点是让学生分析溶液的酸碱性及酸碱度的强弱与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的关系,建立宏观与微观的联系,凸显化学学科独特的思维方式。           
第三板块:对生命活动的意义。就化学知识教学而言,《课标》要求了解,难度小,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就可以完成。但就基于“素养为本”的化学教学而言,这部分内容却具有涵养学生正确价值观的育人功能。
基于“素养为本”的课程标准要求:2017年版《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凝练了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其包括“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五个方面。
基于“素养为本” 的课堂教学要求:要创设相对真实教学情境,要以问题解决为驱动,使学生在实际问题解决过程中,不断迁移学科知识,认识思路和思维方法,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在完成任务和经历活动的过程中实现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以“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为统领的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学会用酸碱指示剂检验溶液酸碱性,知道pH与溶液酸碱性强弱程度的关系,会用pH试纸检验溶液酸碱性的强弱。
2.通过分析、讨论和模型法,从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的角度,认识溶液成酸碱性及强弱程度不同的原因,进一步建立宏观与微观相联系的思维方式。通过亲历实验探究过程,初步学会运用间接观察的方法收集证据。
3.通过阅读、交流与讨论,了解溶液的酸碱性对生命活动的重要意义,发展化学的价值观等化学观念。
重、难点:化学学科的思维方式、方法、价值观的形成过程。
教学活动框架设计:运用“自主五步”课堂教学模式,把本节教材内容整合设计为三大学习活动版块。三大学习活动版块,由三个问题组分别构成的三个“独学探疑指导” 定向三次循环“独学探疑—互学互助—分享提升”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投影某病号医院里的血液、尿液的化验单,聚焦上面的pH。
提出问题: pH表示什么意义?如何通过这一数据指标判断病号的病因是否由于这一因素引起的?如何才能测得这一数据指标?
教学情境的意义:现代心理学认为,真正学习的发生与产生学习的情境具有高度的一致性。相对真实、疑难的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进一步积极探究的欲望和持续的探究激情。本教学情境,是以学生熟悉的真实的病号查血、查尿的化验单数据分析为问题情景,引发学生积极思考,真正让学生 “从生活走进化学” 。
第一学习活动板块 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独学探疑指导(一)
1.我要认真阅读教材第12页—13页“如何检验溶液酸碱性”的内容,尝试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⑴什么是酸碱指示剂?
⑵什么是间接观察法?用酸碱指示剂检验溶液的酸碱性为什么是间接观察法?
⑶阅读教材“多识一点”中波义耳发现指示剂的过程,假设当时我就在现场,我会提出哪些猜想与假设?谈谈我的收获。
2.根据实验结果
⑴我能依据什么标准把待测液分为几种类型?
⑵我可以选择哪种指示剂检验出哪种类型的溶液?
⑶我能从微观上分析出同一类型的溶液可以选用同一种指示剂检验的理由。
本部分的设计思路是:以探究溶液的酸碱性知识为载体,让学生在问题解决的学习活动过程中体验由个性到共性的思维方式。(活动设计兼顾“学科内涵”和“模式内涵”)
学科内涵设计
酸溶液使石蕊变红色→酸性溶液使石蕊变红色;碱溶液使酚酞变红色→碱性溶液使石蕊变红色;酸溶液、食盐溶液、碱溶液→ 酸性、中性、碱性;石蕊、酚酞→ 指示剂。
模式内涵设计
学生个性认识→学生共性认识→ 科学认识;个性问题→  共性问题→ 科学问题
学生可能会暴露出的问题:一是对3类溶液与指示剂变色关系的整体认知,二是对酸与酸性,碱与碱性是两对概念的辨析。针对教材“多识一点”中波义耳发现指示剂的过程设计问题:假设当时我就在现场,我会提出哪些猜想与假设?谈谈我的收获。这一问题的设计意图:课堂教学设计,充分挖掘科学史知识的教育价值,即勤于观察、善于思考、实事求是、乐于奉献的精神。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充分利用独学、互学、分享环节的学习活动,感受科学探究的一般思路与方法:发现问题、深入思考、猜想与假设、设计方案、进行试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等科学认识的一般过程。突显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中“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核心素养的落地。
过渡性实验
1.用3支同样规格的小试管,分别取10﹪、20﹪、30﹪的硫酸溶液各2ml,再分别滴加2滴石蕊试液,震荡后观察,比较3支试管中溶液的颜色,能推断出什么结论。
2.用3支同样规格的小试管,分别取10﹪、20﹪、30﹪的氢氧化钠溶液各2ml,再分别滴加2滴无色酚酞试液,震荡后观察,比较3支试管中溶液的颜色,能推断出什么结论。
问题交流:能否用通过酸碱指示剂颜色的变化,判断不同溶液的酸碱性的强弱?
设计意图:此过渡性实验实际上是一个过渡性的教学情境,有意通过实验制造认知冲突,引导学生进入一个新的学习状态,同时也为学生辨析“定性认识溶液的酸碱性”“定量认识溶液的酸碱度”奠定感性认识基础。
第二板块 判断溶液的酸碱度
独学探疑指导(二)
1.我要认真阅读教材第13页—14页的第二部分内容尝试解决以下问题:
⑴溶液酸碱性的强弱程度分别与什么因素有关?
⑵用什么表示溶液的酸碱度?它表示什么意义?
⑶pH与溶液的酸碱度有什么关系?
⑷如何测定溶液的pH?尝试用蒸馏水模拟测定,学习小组的同学相互纠错,并总结使用pH试纸测定溶液酸碱度时的注意事项?
2.我认真阅读“实验探究7-4”内容,按照教材要求,进行分组实验,并完成实验报告。
3.我把自己的实验结果与其他学习小组交流后,看看自己实验测得的数据与其他组的同学有没有差异,并分析你的结果与其他小组造成差异的原因。(误差分析)
学生可能暴露的问题:1.造成溶液酸碱度强弱的原因。2.酸碱性与酸碱度的区别与联系。3.pH、pH试纸和溶液酸碱度三者之间的关系。4.用pH试纸测定溶液酸碱度的注意事项(模拟实验)。
第四个问题的操作:先独学教材内容“pH试纸测定溶液酸碱度的操作方法”之后对子之间先模拟相互纠错,再在小组内相互纠错,最后找一个小组代表模拟操作、师生共同总结出科学规范的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设计意图:学生核心素养的落地要靠学生“思维参与” 的活动来实现。此设计避免传统课堂教学讲“知识性结论”的弊端,让“操作的注意事项”在学生亲身体验、分享中“自主”建构。
第三板块 物质的酸碱度对生命活动的意义
独学探疑指导(三)
1.我要认真阅读教材P15-P16的内容,列举出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⑴物质的酸碱性对人类生命活动的重要性体现。
⑵土壤的酸碱性强弱对植物生长的意义。
2.对照P15“表人体中某些体液的正常pH范围”,我能说明刚开始上课时投影的两个化验单上的血液、尿液的酸碱度有无问题?
独学探疑指导(四)
1.我要认真阅读教材P15-P16的内容,列举出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⑴物质的酸碱性对人类生命活动的重要性体现。
⑵土壤的酸碱性强弱对植物生长的意义。
2.对照P15“表人体中某些体液的正常pH范围”,我能说明刚开始上课时投影的两个化验单上的血液、尿液的酸碱度有无问题?
拓展延伸:酸雨的形成及危害
拓展延伸:碱性食物 酸性食物对身体的影响有哪些?
设计意图: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本质是“立德树人”。此学习活动版块的目标定位是以“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统整教材内容,运用“自主五步”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化学知识的活动,体味化学服务于社会生活的意义。合理膳食—调节人体生活的内环境的稳定(体液的酸碱性);保护环境—维持植物生长的土壤酸碱性环境(介绍了酸雨的形成及危害)。让学生明白合理膳食、食品安全的重要意义,教育学生与危及食品安全的一切不法行为作斗争;通过酸雨的形成及危害,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让学生树立环保意识、珍爱生命;从而树立学好化学,为社会发展做贡献的坚定信念。(同时胃酸病人的治疗,酸雨后的土壤改良等知识为下一节“酸碱中和反应”的学习打下基础)。这种主题定位:是从化学的视角进行生命教育!抓住和凸显了化学学科素养的“育人”本质。
第四步 整理建构(思维导图)
以“思维导图”凸显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价值。回扣情景请尝试解释,化学走向生活。
第五步 应用反馈
1.一些食物中的pH范围如下:牛奶6.3-6.6;鸡蛋清7.6-8.0;柠檬2.2-2.4;西红柿4.0-4.4。其中酸性最强的是()
A.牛奶        B.鸡蛋清          C.柠檬         D.西红柿
2.下列溶液的pH 最小的是()
A.使石蕊试液显蓝色的溶液
B.使石蕊试液显红色的溶液
C.使石蕊试液显紫色的溶液
D.使酚酞试液显红色的溶液
3.现有两瓶失去标签的无色溶液,一瓶是稀盐酸,一瓶是食盐溶液,请你鉴别。
板书设计:以思维导图形式,便于建构知识网络
 
三、科研感悟
1.达成了课题研究目标:锻造了教师,发展了学生
学生发展:我们对实验班学生的毕业考试成绩进行了方差的差异性显著性检验,计算结果F值=3.42,查表可知当a=0.02则F(a/2)=2.47,即F﹥F(a/2),所以小概率事件发生。从而说明了实验班的成绩主要来自于我们的教学模式实验的结果。
教师发展:教师彻底改变了教与学的行为,理论素养迅速提升,有多篇论文发表,多人次获县级以上优质课荣誉称号。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澄清了一些教育概念,接受了一些新的教育教学理论,提升了教师的理论素养。如通过教学常识概念:“教与讲” 和“学与听” 两对概念的辨析,使老师们更加明确,讲只是教的一种基本方法,听只是学的一种基本方法。再如通过教育目的、课程目标、课程标准及教学目标等概念的辨析,不仅明确了这些教学论、课程论术语之间的关系,更为重要的是使老师们站在课程的高度设计每一节课,实现教师由学科教师向课程教师的转变。
2.课题组成员逐渐走出了对“教学模式” 认识的误区
北京师范大学肖川教授的观点给予了我们有力的支撑。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的具体化,是教学经验的一种系统概括,它是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框架和活动程序。教学模式更易于理解、把握和运用,因而对于推广和普及先进的教学理论与教学经验具有重要的价值。教学模式对于初上讲台的年轻教师和文化教育相对落后的地区的广大教师有着直接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教学模式对于他们来说,具有“行为指南”的作用。
3.基于问题解决,课题研究只有逗号没有句号
2016年3月份我们立项了《镇域内推进中小学“自主五步”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与研究》,该项研究于2017年7月结题并或市级教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2016年9月13日《中国学生核心素养》颁布,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我们现阶段的教学改革的目标。为此我们又申报并立项了2018年山东省教学研究课题《基于核心素养的“自主五步”课堂教学模式深度改革研究》,深度研究和优化“自主五步”课堂教学模式,实施深度学习,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将是我们现阶段持续研究的课题。
4.开弓没有回头箭,课题研究路上应该风雨兼程
在课改路上,起初我们面对着来自各方面的质疑: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学科怎么能用同一种教学模式上课呢?课堂上教师让学生讲,学生有这个能力吗?学生讲的再好能有老师讲的好吗?这哪里是“高效课堂”纯粹是“搞笑课堂”啊!课改班的老师几乎成了另类……面对这些压力,实验班的教师几乎无以为继。特别是我,面对上级主管部门的质量检测,面对领导、同事家长的质疑,面对家长的投诉……我只有振作起来,私下找老师们交流,给他们鼓足勇气,使他们认识到:既然选择了课改这条路,既然大家认定这条路是对的,就应该咬紧牙关走下去,就算爬也得爬到梦想的远方!
参考文献
[1]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11.
[2]钟启泉.课堂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7.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1.
[4]王军翔.以“思维发展”为抓手实现“核心素养”教育[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8(7):1-3.
作者简介
李红永,男,山东省鱼台县王庙镇王庙村人,山东省鱼台县罗屯镇中心学校校长,高级教师,本科学历。研究方向: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