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脱贫攻坚背景下农村贫困代际传递现象研究

脱贫攻坚背景下农村贫困代际传递现象研究

作 者:程秋雨 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部(筹) 200444

摘要:随着经济高速发展,居民平均收入迅速增加,繁荣的背后是不容忽视的贫富差距和严重的贫困问题。迄今为止中国仍然拥有大量的贫困人口,他们集中在农村,且农村贫困普遍存在脱贫难度增大、速度减缓、返贫率较高、贫困的代际传递增强以及经济风险增大等系列问题。
关键词:农村贫困;贫困代际传递;理论分析
贫困代际传递就是指贫困状态在代际之间的传递和复制。该概念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在20世纪60年代研究贫困阶层长期不能脱贫而提出的,之后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引起了广泛研究。
一、贫困代际传递理论与现象
1.贫困概念。阿玛蒂亚森认为,贫困必须被视为是一种对基本能力的剥夺,而不仅仅是收入低下(1998)。综上所述并结合目前的研究,笔者认为,贫困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由于缺乏物质的、文化的和社会的资源而处于一种社会不可接受的最低生活水平或生存状态;二是由于缺乏必要的能力、手段和机会而不能摆脱这种最低生活水平或生存状态。
2.贫困代际传递理论与农村贫困代际传递现象。贫困代际传递理论是从社会学阶层继承和地位获得的研究范式中发展出来的。狭义的贫困代际传递是指贫困
以及导致贫困的相关因素在家庭层面由前代传递给后代,使后代在成年后重复前代的贫困境遇;而广义的贫困代际传递概念是指贫困以及导致贫困的相关因素在家庭、社区、地理区域(含国家)、阶层各个层面由前代传递给后代,使后代在成年后重复前一代的贫困境遇。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政府进行了一系列的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力求缓解农村贫困,农村贫困人口也由30.7%下降到1.6%。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农村贫困问题的彻底消除,反而在新时期下由于制度因素及家庭因素、个人因素等的综合作用,贫困代际传递的趋势日渐突出,贫困家庭处于长期贫困无法摆脱和改变。
3.国内研究进展。20世纪下半叶至今,国内外学者就国家和地区贫困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且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关于农村贫困代际的分析,国内外的研究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在国内,涉及到农村贫困代际传递方面的研究屈指可数。与国外较为成熟的研究相比,大部分国内学者所做的研究仅仅停留在理论分析层面,这其中包括单因素和多因素对贫困代际传递影响的分析。多因素分析如对农村贫困代际传递的内在和外在原因进行了分析。
二、脱贫攻坚背景下农村贫困代际传递现象研究
1.文化性因素。在中困农村贫困地区,由于受到恶劣环境和贫困的折磨,许多农民形成了强烈的宿命感,听于天命而不是穷则思变,奋力改变生存状态,致使劳动效率低下,养成了“等、靠、要”的信赖性心理;此外,还受到一些遗风陋习的影响,对外来先进文化有着强烈的排斥感,使得贫困在一些地方根深地固,世代承袭。
2. 家庭因素。(1)家庭经济状况。父母经济状况对子女儿童时期的生活水平、受教育程度和成年后经济收入的影响是巨大的。农村贫困人口人均纯收人为614元。比上年增长 11.2%,但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7.1%;农村低收人人口人均纯收入为869元,比上年增长1.1%,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24.2%幽。贫困农户和低收入农户收入低下,主要来源于家庭经营第一产业,尤其是种植业。由于受收入水平的制约,贫困和低收入农户农业投入少,生产耕作以传统耕作方式为主,难以引进先进科技投入生产,生产在低水平下循环,收入难以实现质的飞跃和量的突破。家庭经济状况的不佳,使得家庭开支中的绝大部分用于农业投入和基本的牛.活消费开支,难以保证子女的教育投入和营养支出,从而导致子女成年后由于儿童期的教育和营养的欠缺而失去其竞争的优势,从而复制着父辈的生活境遇。(2)父母受教育程度。教育的收益不仅为受教育者所拥有,而且它的边际收益可以扩大到家庭甚至社会。最一般的情况是教育的代际影响,即父母的受教育水平影响儿童未来教育成就。不少学者研究证实,与家庭收入相近而父母接受较少教育的孩子相比。父母接受了较多教育的孩子所受的教育也比较多。教育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与子女成年后的就业机会以及向非农行转移的机会和能力成正比,并通过收入水平的高低体现出来。大量受教育程度低的贫斟父母,观念陈旧落后,思想保守,对市场经济不适应,不愿冒险外出打工经商。也缺少参加新技术培训的机会,无法掌握现代农业种养新技术,仍然按祖辈传下来的老办法耕种土地。
3.个人因素。(1)个人受教育程度。国外学者曾用50个国家的数据做了相关统计和研究,其结果证明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收入和教育都有很强的正相关关系。受过教育的劳动者的平均一生收入要高于文盲或那些受教育水平较低的劳动者的平均一生收入。劳动者通过接受较高层次的教育,文化素质提高,个人就业能力增强,能在劳动力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获得较高的收入并减少失业的威胁。(2)个人劳动技能素质。劳动力个人生产技能高低与家庭收入密切相关,个人生产技能越高,收入也就越多,而由于贫困农户的劳动力文化程度低,再加上接受专业培训的机会较少,甚至是贫困农户由于观点的落后和保守尚未形成培训意识,而使得贫困劳动力仍然以祖辈遗传下来的耕作技术和水平进行劳作。(3)心理素质。由于贫困农户长期在贫困的折磨中生存,而无法改变自身悲剧性的命运,因此往往会产生贫困心理,即被相对剥夺的感觉,表现出自卑、抑郁、忧虑、沮丧、嫉妒、怨恨和苦恼等心理问题。一方面,他们可能对自己持有完全否定的情感体验,缺乏对生活的激情和改变命运的动力,而采取逃避、退缩的方式,消极对待生活,将贫困进行到底;另一方面,他们也可能由于自身相对剥夺感的增强,而将因贫困所产生的怨恨归罪于父母、家庭乃至于社会,从而产生不良的社会行为,引起社会的动荡不定。
在大力推进脱贫攻坚的社会背景下,农村贫困代际传递问题的产生,是以上
诸多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防止贫困代际传递”应成为中国反贫困战略调整的新动向。
参考文献
[1]韩苗.中国农村贫困代际传递问题根源探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7(16):46-48.
[2]肖李民.我国农村贫困代际传递的成因探析:一个社会资本的视角[J].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学报,2017(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