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语文,源于生活且用于生活。生活,是语文教学的源头活水,是语文学习的肥沃土壤。语文教学和生活息息相关,语文教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存在语文教学,在生活中学语文。然而,可是我们有的语文教学却脱离了生活的大课堂,针对种种弊端,本文从五个方面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彰显生命魅力,将生活融入语文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语文;生活;生命;魅力
语文学科的教学与生活是密切联系的。有一项心理学研究表明:语文一旦与学生的生活发生“碰撞”被纳入学生生活中.就有了生命的灵动与活力。语文课堂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智慧,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品味学习带来的成功和愉悦。只有开启生活之窗,语文课堂教学才能彰显生命的魅力。
一、问渠哪得清如许——现实生活是语文教学的源头活水
教育即生活,语文课离不开“生活”这一源头活水。试想:三百多年前的科学家牛顿,如果不是生活中那一粒往下落的苹果引发了他的思考与探究,又何来万有引力的发现?教材内容在编排上特别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教材语言生动,往往选取典型生活作为教学范例。
执教《夕阳真美》一课,我先带领学生到操场观察夕阳,领略夕阳的美丽景色;在教学《云房子》一课时,先让学生课前观察雨后天空云彩的变化,了解白云的姿态万千,变化多端。这样,让学生走出课堂,回到大自然中,通过观察来认识生活,通过生活来学习语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更好地体会文中语言文字的形象。
陶行知先生说过:“没有生活作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没有生活作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作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同学们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畅所欲言,积极参与思考,思想在一次次交流碰撞中荡涤、升华。这样的课堂,结合生活中的现象进行探讨,提升学生的认识,进而起到指导生活的作用,避免了知与行的脱节。
二、 墙内花开墙外香——课前准备 体验生活
做好课堂前置工作,课堂上才会有足够的学习资源和真切的情感体验。课前准备主要是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参观、访问、调查、收集资料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积累感性认识、增加体验,为提高课堂实效打下基础。
老师将课堂空间由教室向家庭、社区及相关单位开放,课前组织学生真正走进生活,寻找文明资源,根据教学需要,鼓励学生利用活动课或课外进行社会文明调查,并与综合实践、班队活动、语文综合性学习等活动合作,学生带着一定的生活体验走进课堂,为课堂教学的层层推进提供了足够的底气。
但是,说实在的,带领学生进行这样的调查、访问,要顾忌到方方面面的问题:人力的缺乏、时间的安排,尤为让人担心的是安全方面的问题,因此,我们更多的是鼓励学生留心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现象,采用搜集相关图片来架起课堂与生活的桥梁。
三、 营造一方百草园——创设情境 再现生活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的规律,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师应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的角色便是调动学生主动思维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创设条件,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探究,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协助者。例如《翠鸟》—文第三自然段是写翠鸟行动的敏捷,这一段学生较难理解。教师可设计这样—个问题:“从哪些地方看出翠鸟行动的敏捷?”学生很快找出“难以逃脱”、“锐利”、“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等词句,但不一定能找出“只有苇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这样的关键句子。此时,通过演示翠鸟钓鱼的情景,使学生如身临其境,看到翠鸟活了、飞了,动作是那么敏捷。教师顺势提问:“苇秆的摇晃和水波的荡漾持续的时间长吗?翠鸟到哪里去了?”学生茅塞顿开,理解了句子的含义。再反复朗读课文,品味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精炼。
有了这样的情境设置,学生学起来兴趣盎然,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学生都是乐于学习的。这样的情境创设使课堂贴近生活,促使学生将课堂学习的间接经验与现实生活的直接经验有机结合起来,从而获得学习效益的最大化。
四、 远近高低各不同——尊重学生的生活体验
在语文实践活动《跳蚤市场》一课中,学生把自己带来的小“小商品”汇聚在了展台上,让小顾客上前自己拿主意选择购买。一位男生选了很精美的两个笔筒。我问他:“为什么要两个?”他说:“我想一个送给老师,一个送给妈妈。”我很感激地说:“谢谢你,哪个送给老师呀?”他抖了抖手上的那个,另一个更为精美的“藏”到了背后。我心中掠过一丝落寞,同时为他的率真所打动。小男孩在学会自己拿主意,他爱妈妈胜过爱老师,这没有什么错,我们要尊重他的内心体验,没有必要扭转他的“偏心”。
当然,如果是学生的价值取向出现偏差,教师就有责任加以引导,促使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教师在尊重学生生活体验的基础上,及时抓住课堂生成,在他们心中燃起了一盏导航之灯,促进了正确道德观的形成。
五、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深入生活 升华体验
我们应努力拓宽语文课的教育空间,加强与生活的联系,学生只有经过具体实践,才能把道德认识、道德情感转化为个人的道德需要。联系生活实际,布置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可操作性作业,让学生在实践中内化道德认识,提升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学校大胆地让学生“走出去”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邀请家长参与“亲子趣味活动”,邀请专业人员对学生进行交通安全教育、知法守法教育,邹老师“让生命充满爱”的演讲更是让所有学生及家长为之动容,感同深受,在场老师的心灵一次次地得到洗涤与升华……此外,语文课程还与班会课、综合实践课、经典诵读、文化艺术节等密切联系,共同发挥其育人功能。
开启生活之窗,方能望见窗外花朵之绚丽,芳香扑鼻。语文课只有密切联系生活,才能焕发生命活力,彰显其语文教学的魅力。
参考文献
[1] 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2] 余蕾.语文教学与生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
黄少清,女,19730131,福建,本科,小学教育教学,一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