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明朝理学家胡居仁曾言“读书务在循序渐进;一书已熟,方读一书,勿得卤莽躐等,虽多无益。”欲速是读书第一大病,功夫重在绵密不间断,不在速也。由此可见,读书应该读细、读深、读精,方可真正领悟书本之奥秘,作者之情感。我们在追求高效的教学之路上,往往最容易忽略细节,忽略深度。本文笔者就以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为例,探讨落实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文本深度阅读策略。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文本;深度解读
引言
阅读在语文教学中占比非常大,对文本进行深度解读能够让学生从更深层的角度发现新的内容,解读作者的思想情感,解读作品背后的寓意,这对于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乃至语言综合能力都是大有裨益的。培养学生文本深度解读能力是我们当前初中语文教学工作者应该做的,也是提升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和必要保障。
一、文深度解解读的概念和意义
(1)何为文本深度解读
所谓文本深度解读实则就是要求我们教师要深刻地解读文本中蕴含的中心思想,挖掘一篇文章真正寓意。同时也要求我们教师要指导学生对语文阅读文本进行深层次探索,然后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享受阅读的乐趣、发现文本的妙处、解读文本的深意,从而爱上阅读,主动阅读。最重要是,学生在进行文本深度解读的过程中能够实现与文本的对话、与作者的对话,深刻地体会作者内心深处的想法,掌握作者描写文章的方法,比如修辞手法、语言用法、段落结构以及关键字词等等。换言之,文本深度解读实则也可以称之为文本细读,文本是中心,时间是保证,读是手段,领悟是方法,能力提升是结果。
(2)文本深度解读的意义
从文本深度解读的概念不难发现,其实知道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层次解读的最根本价值在于提升阅读能力。如果没有对文本进行深度解读,知识初略翻一番书籍的目录、内容,大概浏览一遍,或者浅尝辄止,囫囵吞枣式的阅读,虽然也能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但只能理解文章的浅层意思,无法理解作者此时的心理活动和文本所表达的真实目的。我们在阅读教学中不能为了让学生会做题而教学,这样学生的文学素养没有提高,阅读能力也停留在原地,没有进步。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文本深度解读的策略
(1)抓取关键词句,引导学生深度解读文本
开展文本深度解读教学活动的前提是指导学生研究文本,深入文本内容,抓住文本的关键字词,从而更细致地解读文本的内涵。
例如,在教学《散步》这篇课文时,我们重点可以引导学生解读“背”这个关键字,以“背”字贯穿阅读的整个过程。一开始呈现作者和妻子的“背”,学生从他们的“背”中可以看到的场景是:人到中年,面对上有老、下有小的现实,从而更加深刻地体会人的生命担当和责任。然后呈现“我”背着母亲,妻子背着儿子的画面,一家人的画面构成小世界缩影。如此一来,引导学生深刻解读“背”这个字,凸显出《散步》的生命意味。所以有时候理解文本不是理解每一句话、每一个字词,而是懂得抓取关键字词、重要字词、主题字词,从细小处着手,掌握文章大局。
如此教学,以“背”为关键词,以“背”为整篇文章的导火线,让学生沿着这一关键字走进文本,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这样的教学活动不仅仅有利于帮助学生突破学习的重难点知识,同时也极大地减轻了学生的学习压力,避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盲目性导致的学习负担过重,让教学活动真正更有的放矢。
(2)抓取矛盾之处,引导学生深度解读文本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文章内容出现矛盾,这些相互矛盾的地方往往是作者体现人物形象和思想情感的关键之处。我们在引导学生深度解读文本时,就应该指导学生抓取文章的矛盾之处,进行重点理解。
例如,鲁迅的《孔乙己》末尾的那句话:“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种句子中的“大约”和“的确”从语法上来讲是矛盾的,是存在语法错误的,鲁迅先生大多文章都有这个特点。正常情况下,学生会认为这是鲁迅文章的一种风格,不会过多从这种矛盾之处来理解文章。所以,我们在阅读教学时就必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来解读这一矛盾现象,因为此处正是体现文章的中心思想的关键之处:利用“大约”对应的主体是作者“我”,鲁迅本人,他从主观上无法确定孔乙己是否真的死去了,所以用了“大约”;而“的确”二字的主体则是社会现象,以孔乙己这样形象的人,在当时那个悲惨的现实社会中,应该早已经死去了,这其实是对人心冷漠的反映。这样的矛盾既将作者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也侧面衬托出当时的世态炎凉的社会背景。
(3)抓取文本内涵,引导学生深度解读文本
凡是能够被选进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文本无一不是经典之作,读这些文本,我们不仅能够欣赏到优美词句,同时也能读到作者的思想境界。无论是艺术上还是从哲学角度而言,阅读文本都是提升学生能力的重要手段,而深度解读文本则是引导学生去学习、思考的过程,是提升学生思想品质、道德认知的过程,也是塑造学生精神,提升学生文化素养的过程。可以说,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内涵都是非常深刻的。所以,作为新时期初中语文教学者,我们更应该引导学生对阅读文本进行深度解读,从文本中抓取出作者在其中潜藏的思想情感和内涵。
例如,我们在教学《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这篇课文时,我们首先可以提出问题:叶圣陶在作者眼中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作者通过那些事件来表现他的品德?以问启思,引导学生阅读文本,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然后组织学生展开小组讨论,解决如下问题:①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缘由是什么?②本文记述了叶圣陶先生的哪些品德?分别用了哪些事例?③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为文章划分层次。当然,在开展深度解读文本教学活动前,我们还可以对叶圣陶先生生活的时代背景、社会背景进行介绍,拓展延伸学生的知识视野,让学能够对叶圣陶先生有一个全面地了解,这也非常有助于学生更全面地解读文本内容,从作者的角度去解读文章 的内涵。通过让学生自主学习,可以掌握本文以小见大、通过具体事例展示人物全貌的写人方法。而通过合作探究学习,则能够促进学生思维发散,在课堂上形成思维碰撞,让学生都能够自由阐述自己的观点,从而更加全面地解读叶圣陶先生待人宽、律己严的为人处世原则和品性。
当然,文本阅读重在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学习能力,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思维和理解,对于同一篇文章,每个学生解读的方向不同,那么呈现的结果也会有所不同,我们在开展阅读教学活动中还应该注重多元教学思维,允许学生思维发散,尊重学生对文本的不同解读方向,避免固化学生思维。
结束语
总而言之,文本的深度解读要拒绝浅表化和粗略化的阅读,拒绝模糊和零碎的阅读,教师要积极地引导学生去发现文本中这些闪光之处,带领学生感悟文本的魅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当然,以上关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实现文本深度解读的策略也仅是笔者个人经验而已,更多相关策略希冀于各位同行工作者,笔者也将会在后续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总结、创新拓展,以探索出更多关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相关策略,以阅读打开学生智慧大门,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为提高学生语言综合能力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蔡良仁.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细读的有效策略探讨[J].西部素质教育,2019(04):230-231.
[2] 徐惠.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细读的有效策略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11):95.
[3]焦南.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细读的运用实践探究[A].《教师教育能力建设研究》科研成果汇编(第七卷)[C].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所,2018
[4] 郑可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细读的具体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8(16):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