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现代教育理念的改革与创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已经成为教育教学的主要目的,体育教学作为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课程,其教学有效性越来越受到各方关注。初中体育课堂有效教学,不仅需要学生具有系统的体育理论知识,还需要让学生学会运动、热爱运动,同时在运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心态,磨炼学生的意志品质,从而促进学生身心的共同发展。本文从初中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概述出发,探究在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中,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提高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及体育活动的参与度,从而进一步提升教学有效性,以期为广大体育教师创新教学模式,实现课堂有效教学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初中体育;有效教学;应用策略
引言
随着核心素养教育理论的提出,体育课程就不再是不受重视的“小三门”之一。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运动能力与运动习惯,丰富学生的健康知识与行为成为核心素养教育理论要求下的体育教学目标,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初中阶段,学生的生理与心理都处于快速发育与成熟的关键阶段,提高初中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体质和良好的运动习惯,还可以提升学生的意志品质,培养学生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心态,从而促进学生身心的共同发展。
一、初中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概述
教学有效性,主要是指学生接受教师教学后,最终所能够掌握和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初中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指教师通过向学生传授体育理论知识以及体育运动技能,学生最终能够吸收的体育健康知识,以及具备的各项体育运动能力和体育素养。为保证初中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探索、创新教学模式,提高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教学活动中来,在教学实践中加强对体育知识及技能的掌握,同时培养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
二、初中体育课堂有效教学的应用策略
(一)运用体育游戏引入教学,引起学生的兴趣
通常情况下,体育课堂教学开始之前,教师都会带领学生进行课前准备运动,以保证学生在课上不会发生因突然剧烈运动而造成的身体不适或运动损伤。传统的体育课堂中,这些准备运动的形式一般都是慢跑或者是徒手操,用来让学生活动各关节。从学生的角度来看,这些准备运动都十分的乏味、枯燥,难以使其提起运动兴趣。因此,在课前运动环节,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运动参与积极性不高、懒散、动作不认真等问题,从而导致其关节活动不充分,为后续课堂内的剧烈体育运动埋下隐患的同时,也降低了体育课堂的活跃气氛。针对这种情况,体育教师可以充分运用体育游戏进行教学,将体育游戏代替枯燥的课前准备活动,以游戏引入教学,引起学生的兴趣。例如,教师可以对常规的慢跑热身运动进行游戏改动,让学生进行“1、2、3”报数后,每个学生所报数代表自身,然后让学生围城一个圆圈慢跑,进行“听口令、找同伴”的游戏。教师说出一个简单的数字,学生按照自身代表的数字做简单的加法,找同伴。通过游戏热身,学生不仅能够投入注意力到热身运动中,并且还极大的带动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为体育课堂有效教学提供前提基础。
(二)注重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整体有效性
由于学生的个体化差异较为明显,为保证体育课堂教学整体有效性,需要体育教师重视因材施教,重视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在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中应用的主要方式就是实施差异化教学。教师需要转变以往同质化的教学目标,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差异化教学目标。比如,教师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将学生分为不同组别,身体素质较高组应当以提高其运动技能掌握为目标,适当提高训练强度;身体素质一般的组应当以加强体育运动,提高身体素质为目标,循序渐进的引导其进行体育锻炼;身体素质较差的组应当以体育学习兴趣为目标,激发其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培养起体育学习自信,从而培养其积极向上的心态。设置差异化教学目标,能够让不同学生对体育运动保持兴趣,并且能够通过女里完成目标任务而获得信心,培养学生正面积极的心态。例如,在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中,男生1000米、女生800米是重要课程项目,以往一味的要求学生提高速度,使得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对其产生了恐惧心理,进而对体育课程产生的抗拒,严重影响了教学有效性。因此,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设置不同的目标任务,以3’40’’、4’0’’、4’30’’为不同的目标,不同分组的学生分别达到目标就给予优秀的评价。这样一来,对身体素质差的学生来说,学习目标不再遥不可及,而对于身体素质较高的学生来说,可以追求更快的速度,从而使每个学生在体育课上都能够建立体育运动自信心,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适宜的体育锻炼。
(三)引进比赛机制,为学生提供展示平台
在体育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学习成果的平台是非常重要的,既能够起到巩固所学的作用,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保持学习兴趣,激励学生不断提高自身运动能力,自觉参与体育训练,从而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体育运动比赛是学生体育训练成果最佳的展示平台,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进比赛机制,组织学生进行比赛。例如,人教版初中体育有众多素质练习内容,包括跳绳、接力游戏等,教师可以将这些内容融合在一起组织小组接力赛,每个小组成员负责自己擅长的体育活动。通过比赛,既能够增强学生间合作交流,活跃课堂气氛,同时可以让学生展示自己的特长,从比赛中获得满足,进而提高其体育训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总结
提高初中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适应当前素质教育理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从学生角度出发,不断创新教学方式,从而有效提高初中体育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何小鹏.初中体育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探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8,8(33):171-172.
[2]秦进进.浅析分层教学法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7(34):92,111.
[3]谢广辉.初中体育教学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措施[J].运动,2017(11):104-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