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思辨能力,是指思考、分析、辨别、解释的能力。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能有效引领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思辨;立足文本,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疑中有辨,辨中质疑。《道德与法制》课程是以“儿童与自我”、“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然”这三条主线为发展导向,让孩子在学校里能健康、有爱心地生活,认真、积极地生活,愉快吧、有创意地生活。培养学生从小就有一颗爱心,有一定的安全意识。具备自己动手动脑的能力,有独立生活的能力,有创意地愉快地生活。其中,“动手动脑、有创意”促进了德育向现实生活的回归,使品德形成于社会发展中,学生因此才有可能成长为一个拥有道德、智慧的人。也就是说,儿童德性的成长完善应该以充分发挥儿童的主体性为前提。儿童必须积极主动地参与生活,鼓励学生自由、大胆地提出疑问,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具有分析、综合、概括、比较和判断的能力。与生活环境互动、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在交流中建构完善自身的道德与修养。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培养;激发;思辨;有效性
一、引言
转眼间,《道德与法制》这门小学德育转型的课程已经陪着我们走过了十多年的风风雨雨。十多年来,我迷惘过,彷徨过,不知从哪入手,不知如何正确引导孩子们,更不知如何激发孩子的创造和想象力。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我一边摸索着前行,一边总结经验教训,综合对学生产生影响的学习因素,充分做好教学前的准备工作和教学设计,更有力地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课外,充分对学生进行全面了解和分析,最优地教授学生知识,让学生有效学习;从学生出发,优化教学方法;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给学生营造更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的过程中,健康快乐地成长,让孩子具备思考和辨别地能力,成为一个对社会、对别人有用的人。如今,思辨能力的培养被看作教育的重中之重,是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途径,思辨能力是成为高素质人才所必须具备的能力。
二、改变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小学的道德与法治课知识总体上感觉枯燥无味,教学难度系数大。教师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如果照本宣科,没有充分备教材,备学生,那么,学生学习起来就毫无兴趣。所以就需要教师不断地创新教学观念,也需要给学生创造更宽阔的学习空间和思维空间,打破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等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之后,一定会提升学习的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要比传授学生知识更重要,教师必须到打破固有的教学方法,不断创新教学观念,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其中,针对学生比较熟悉的问题,提高学生探究的兴趣,做到“教学做合一”这样就做到了尊重学生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动性,能亲自动手实践,尝试着用简单的科学研究方法去解决问题。这样不仅提升了学生自我的理解能力,而且学生的思维更加开阔,彻底能够摆脱懒散思想的束缚,跳出来。让孩子们从被动学习到主动探究,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让学生所有的学习都更加有效,有意义。
三、激发主动探究,创设学习情境,组织群体互动
如何更好地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知识有效传播的效率呢?我认真地斟酌了一下学生的实际情况后,不断地创新教学模式,不断地将学习过程优化,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因此,我在上人教版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中《四大发明》这一课时,首先出示同学们熟悉的指南针、印刷机、火药和一大叠纸。然后提出问题:“你们都认识这些东西,但是你们知道它们在一起被称作什么呢?它们又是谁发明的呢?”激发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动机,启发学生积极思考。然后小组合作,把课前搜集的资料拿出来交流,这样在行动上进行相互配合的互动方式,通过合作交流与讨论,并且老师在交流时时不时地用鼓励的话语来推动孩子们讨论与学习,小组活动极大地推动了小组成员们合作学习的开展,扩大了每个学生学习的信息量,有效提高了教学成效。
学生积极参与能够激发出学生更多的探究欲望,不断产生对学习的新鲜感,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知识的积累是十分必要的。这就要求教师放开手,把课堂交给学生,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在课堂上,我让孩子们自己发明一种东西,给学生留下思维的空间,学生们参与性高,学习兴趣高涨。学生的发明也让我大开眼界:影子机器人、电动书桌、狗屋等,形形色色,各有创意。在这样,在课堂上教师就不是一味向学生灌输书本上的内容,而是以学生为主,围绕课题提出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和熟知的事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意识,给学生留下一部分思考的时间,以此让学生对知识有更多的探究性认识,提升探究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这也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突破。此种教学方式我也尝试过。
在教人教版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走进网络时代》这一课时,首先出示孩子们上网时出现的一些画面,引起孩子们的注意,然后提出一些常见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利用一些网络上的信息来试探学生的思辨能力,激发孩子们的探究能力学生参与积极。如,当我问在上网的过程中,网页上经常出现恭喜你中了一百万或一些黄色画面时,你会怎么做?“孩子们各抒己见,答案精彩纷呈,这些是我没有预料到的。当我又拿出一些信息,让学生辨别信息的真假时,学生回答得头头是道,并且答案非常精确。让学生在思考中充分想象,开发了学生的智力,让教学质量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四、提高安全意识,增生自我保护的能力
教师不是一味地教死书,还要教会学生生活的能力与自我保护的能力。在教六年级上册《呵护我们的生命》这一课时,我提出问题:生活中我们的敌人有哪些?孩子们各抒己见,列举了生活中威胁着我们生命安全的敌人,如:火灾、水灾、车祸、泥石流等。针对这些问题说出了各自的意见,甚至还有所创新,提出了一些新的问题和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有的孩子说当发生火灾时赶快拨打119,并迅速撤离火灾现场,如果烟雾太大,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靠墙弯腰行走,撤离过程中不能走电梯,必须走安全通道。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思辨能力。
五、结论
当下,我们正在进行高考教育改革,更加侧重学生的思考能力、辨析能力、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让学生真正找到自己的兴趣特长,进行有多元选择。思辨能力的培养,需要鼓励孩子从小勇于怀疑、审视,让每一个人都能很自信地将自己的想法流利地表达出来。 综合对学生产生影响的学习因素,充分做好教学前的准备工作和教学设计,更有力地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课外,充分对学生进行全面了解和分析,最优地教授学生知识,让学生有效学习;从学生出发,优化教学方法;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给学生营造更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的过程中,健康快乐地成长,让孩子具备思考和辨别的能力。树立起育人为本的理念,彻底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思想,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可以自由交流,没有芥蒂地适当进行角色的互换。其次,适合调整教学进度和方向,在课堂上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使用多种方式营造轻松和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立足课堂,因人施教,因材施教。若是学生的兴趣点不高,教师就需要进行反思,对学生的表现做出更多的了解和反应,明确地摆正教师自己的位置,改变死气沉沉的课堂氛围,进而达到教学效果的提升。
附录:小学高段学生科学精神(思辨能力)发展情况问卷调查表
亲爱的同学:
你们好!
此次问卷调查是为了真实地了解你目前是否具有科学精神,以便我们有针对性地进行此方面的指导和训练。请务必如实填写。
1、对于与自己的认知、经验、感受不同的观点是否有质疑的意识?()(1)是(2)否
2、是否实事求是,不迷信?()(1)是(2)否
3、是否能进行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1)是(2)否
4、是否具有一定的分析、综合、概括、比较和判断能力?()
(1)是(2)否
5、在形成概念、做出判断的过程中是否能积极思考?()
(1)是(2)否
6、是否能宽容对待不同意见?()(1)是(2)否
7、处理事情是是否思维清晰?()(1)是(2)否
8、是否具有一定的理性分析能力,能多角度地分析问题?
()(1)是(2)否
9、是否具有解释自己观点的能力?() (1)是(2)否
10、是否在关键时刻能快速、准确地做出判断?()
(1)是(2)否
参考文献
[1]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研究.
[2]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
[3]现代教育理论研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