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是一门富有创新内涵的学科,其听说读写能力的要求都包含着创新教育的诸多因素。因此要在语文教学中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并且使其充分的释放出来,必须给学生自由思考、自由想像的空间,必须摒弃教学中那些妨碍创新思维发展的诸多因素,必须开发学习的主体——学生创新能力的活力,击活埋藏在学生心底的创新意识,继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为此,本文特就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如下探讨:
一、营造课堂氛围,激发兴趣,发掘学生的创新潜质
课堂气氛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语文教师必须牢固树立学生主体观,确立“人本意识”、“服务意识”,并把学生视为自主的人、发展的人、有潜能的人;要热爱每一位学生,并相信每个学生通过努力,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教师应该把微笑带进课堂,把关爱带进课堂,把激励带进课堂,肯定学生的闪光点,鼓励学生勇于发表不同的见解,积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如学生答问答得正确,教师可激励学生“说得好”、“很不错”;学生答问观点独到,教师可激励“妙”、“见解独到”、“高见”;学生答得不完整,教师可鼓励“慢慢说”,“再想想”等,这可激发学生情感,营造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建立起民主的良好师生关系,使学生保持创造性探索新知的愿望,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创新的潜在动力。课堂教学中,语文新课的导入是一节课的序幕,导入的好坏直接关系着能否激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教师可以采用设情境、讲故事、找答案、发异议、定方向等办法,引起悬念,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诱使他们认真细致的思考。如教学七年级下册《黄河颂》,先通过投影或放映剪辑影视片的手段展示九一八之后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惨状与悲痛,让最形象的画面直接强烈地撞击学生的心灵,使之产生强烈的震撼。然后在播放轻音乐《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中,讲诉我们农村中的抗日英烈事迹,再以直接诉诸心灵的方式深入感染学生,让没有家园之痛、民族之恨,这些经历和体验的学生很快能听懂黄河的倾诉,强烈地感受到作者掷地有声的爱国誓言。可以说,巧妙的导入会激起学生强烈的兴趣,会吸引学生步入佳境,在强烈的兴趣驱使下迸发学习热情,诱发创新意识。
二、教师要善于探索创新式课堂教学模式,为学生创新精神的形成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基础
培养和发展创新精神需营造一个民主的、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环境。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发表不同见解;要提倡一问多答,要引导学生提出新思路、新方法、新方案。心理学家认为:人的创造能力主要受创造意识、创造思维和创造方法三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创造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在教学过程中,要采取不同方法启发学生创造思维,提高其创造素质。
老师应引导学生提出有独特见解的问题,鼓励其创造思维的萌芽。如在学习《周庄水韵》这课时,在学完课文前半部分后让学生展开讨论,有的学生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作者除了以色彩的角度描述周庄所特有的神韵外,还写了什么?(滴水和流水的声音)对于后半部分,学生又提出这样的问题:作者描述前两次到周庄的所见所感的用意是什么?(引出后文描述第三次到周庄的非同一般的景象和感悟),第一次和第二次到周庄的主观印象可说是水墨画和版画,那么作者第三次到周庄,该是怎样的主观印象?(油画)这些问题虽没有一定深度,但能体现学生们在老师的启发下提出一些实质性问题,非常难能可贵,教师应及时给予鼓励。
教师要善于设计富有创造性思维的问题,使学生形成悬念,展开讨论,实现思维的交锋。应认识到学生思维的交锋比结论更重要,争论能使学生富有灵活性、独立性,并能发展其创造性思维。还应该让学生掌握思维方法,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得到创造思维方法的训练,从而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三、改变教学观念
传统的教学就是“传道、授业、解惑。”绝对正统的课本教育,知识传授仅限于课本,即就课论课,所有习题答案都以教师为准,课堂上教师一人主宰,提问成了教师的专职,回答成了学生的必须义务。这样时时处处都控制学生思维,总拘泥于固定的框架,那这样的教育还从何谈创新呢?因此应转变观念,建立一种 “大语文”观,让单一的课本知识传授变成多样化的传授,让一言堂变成群言堂,鼓励学生多动脑、多疑、多发现;要让学生完成从“学答”到“学问”的转变;要在语文教学中创造性地进行审美教育与德育教育。面对我们的初中生我不禁有些后怕,他们已经习惯教师代劳一切,尤其是理解性的题目,总怕与老师答案不完全一致,不说;总怕错,不说,久而久之成了教师一人说,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直线下降。他们总期盼别的同学来发言,然后都举双手赞成,所以答案总是唯一的。其实语文教学中有些题目就有不同的答案。拿分段来说吧,面对一篇文章总得先分清层次脉络,然后才理解赏析。一篇文章也是一个多面体,不同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会划出不同层次,只要有道理、合乎逻辑就要给予及时肯定,不要在他们发言的第一次就扼杀他们的创新能力。并且阅读一篇课文,你不拘泥于一种成型的看法,而多思考多琢磨,经常从多角度来划分层次,能使学生的思维严密、全面、深刻、灵活。推而广之,看一切事物、事件、分析人物也就都能从不同的角度去提炼、研究,以激起自己的创新意识。如讲《愚公移山》后,教师肯定愚公移山的正确性,然而学生有逆向思维,提出“移山不如搬家好,”的看法。还通过一题多问,一问多答等方法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如对《七根火柴》故事的概括,这样不仅使学生触类旁通,解决各种疑难,还能培养其创造力。
四、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行创新教学。
一样的学生,相同的教材,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其实,每个学生都生活在他自己幻想的童话般的世界之中,蕴藏着极大的创造性欲望和创新潜能,就看我们教师如何通过教学去发现和开启出来。
1、创设某种情景,激发学生兴趣,营造有利于创新教学的氛围。
强烈的阅读欲望和兴趣,能调动学生的内在潜力,促进阅读效率的提高。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学习时就会全神贯注,积极思考。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时要很好地创设某种教学情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地、主动地,怀着探索的心理状态投入到语文阅读的学习活动中去,达到启迪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朱自清的《背影》是一篇语言平实自然,却是蕴含着至爱深情的散文,学习这篇课文,主要一点是要培养学生做一个有孝心的人。但面对这群物质生活较优裕的孩子,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他们可能不大会懂得孝敬父母。于是,课上我先让同学们仔细聆听满文军充满深情的歌曲《懂你》,领悟了歌词的含义后,我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与父母相处的日子,叙述一件最令你感动的一件事,好多同学动情地谈起了自己的经历。这样,以此切入课文,学生学习的兴趣加强了,而且班级也形成一个很融洽的气氛。
2、鼓励质疑问难,激发学生的创造兴趣。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只有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探索、常有创新,教师要想让学生思考创新,必须善于设疑、激疑。阅读中的质疑方式常有两种:一种是由学生预习课文时记下的疑点,这些疑点可以是课文的基础知识,也可以对课文内容等的质疑;另一种是由老师质疑。由此,激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引导、讨论,获得新的见解。例如,在教屠格涅夫的作品《麻雀》时,课上,老师把老麻雀的这种舍身救儿的精神归结为一种伟大的母爱精神,然而,有一同学发表了他的不同见解,他认为这种精神也可以是父爱精神,因为文中并没有指出这是一只母麻雀。我想,对于课堂上学生这种勇于质疑,敢于向权威挑战的精神是可喜的,我们应给予大力地支持。
总之,中学语文教学肩负着极其重大的责任,是一项艰巨的工作。同时,创新教育也是一个崭新的课题,语文教学需要创新教育为它注入活力,让它向更加正确、健康、文明的方向发展。当然,创新教育这一课题,也离不开语文教学这一庞大的载体,只有把创新教育巧妙地融入语文教学,并从某种程度上指导语文教学,才能推进语文教学整体改革,提高素质教育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