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任务”设计初探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任务”设计初探

作 者:张 鹏 (西安市碑林区东关小学,陕西 西安 710048)

摘   要:随着当代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更新,“任务”设计式教学为课堂带来了新生机,教师通过将任务分配到各个教学环节中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进行高效学习,让学生掌握课程技巧,从而提升思维能力。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任务教学;措施

前言
在结合小学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基础上,教育者通过合理的设计教学任务来推动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给教学目标奠定了基础。但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容易出现课堂教学目标不明确,疏忽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学生们的思维无法发散出来,不利于新形势下的教学开展。因此,本文就以2014年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教材为例,讨论如何在信息技术课堂中进行“任务”设计。
一、明确教学目标,合理设计重难点
信息技术教学为学生更好的开展学习提供了前提条件,给学生在现代学习方式创新了途径,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学习时,培养良好的思维模式和习惯,增强自身的知识运用能力,也是教学的重点。“任务”式教学就是将学生放在主体位置,教师通过给学生设计学习任务,让学生依据任务标准展开学习和讨论,强化自主学习积极性。在此过程中,教师就需要将学生的学习状况明确,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做出教学目标的设计,让学生在学习任务的指引下实现自主学习,提升自主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设计“任务”时,首先应该明确设计目标,设计目标清晰明了,简洁生动。例如,在教学《可爱的小鸡》这节内容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可以先通过给学生展示自己的制作效果,让学生挑选出喜爱的小鸡图片,思考“小鸡是什么颜色?”“小鸡吃米时是什么样子?”等,学生进行自主思考,随后教师进行演示制作的操作过程,随后让学生自主完成相关的操作,完成自主教学任务的目的。同时,还应该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重难点的合理设计,比如让学生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完成制作,解释自己在制作时的想法等,这种方式是活跃课堂氛围,刺激同学们学习趣味的良好手段。
二、任务设计层次化,关注个体差异
学生由于性别、家庭背景等原因,会导致学生存在个体差异,这些差异性使得学生的学习习惯,思维模式等都出现相应的差异。作为教师,尤其是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必须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认识到学生的各方面能力,针对同学们的个体差异,采取相应的方法,让信息技术教学深化到教学课堂中,完成教学培养目标。为此,老师给同学们开展任务设计时,还应该注重以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前提,针对有差异的同学们开展不同任务的设计。例如,在对《中文标点符号》教学任务设计时,授课时要认识到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重点是让同学们把握好中文标点符号的输入,难点是区别中文标点和英文标点。在教学中我们发现,有些同学会分不清楚中文标点和英文标点,导致在输入的过程中出现错误,这时候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们观察,常用的标点都在什么位置,这样在输入的时候可以不出错,还要观察清楚,中文和英文应该如何切换,通过适当的练习,明白具体操作,完成基础的内容学习。对于不容易犯错的学生来讲,就可以将任意的标点给学生布置下去,让他们进行练习。有些学生的接受速度较快,有些学生的接受速度慢,老师便让同学和同学之间彼此教学,基础知识牢固的学生给学生们讲解,分享学习操作技巧,最大程度上实现教学效率。因此,作为小学阶段的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掌握牢固的基础知识,依照同学们的特点设计有差别的教学任务,给学生奠定学习基础,为以后的信息技术学习提供前提。
三、组织任务游戏,调动学生参与性
小学阶段的同学具有特有的特点,容易对活动形式新颖,氛围幽默的课堂所吸引,良好的学习氛围是促进学生学习效率提升的关键。尤其是“任务”设计时,学生如果产生抵触心理,不对学习的内容有兴致,那么课堂效率就不会提升,教学效果也得不到提高。因此,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教师需要转变教学模式,给同学们创设活泼的学习气氛,激起学习趣味,加快任务的完成。在具体的教学中,老师能够采用组织课堂游戏的方式来开展。游戏是一种集中注意力,强化整体学习效果的方式,在小学阶段尤为适用,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方式。例如,随着多媒体技术的更新,越来越多的教学模式被改进和应用,老师也应当充分的利用多媒体上的有效信息,强化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热情。比如,《浏览网页》这一内容的学习,教师先通过询问学生“同学们,你们喜欢什么内容呢?是新闻、小说、还是视频呢?会不会自己在网上进行搜索和播放呢?认真观察老师的操作,进行任务学习,好吗?”“好。”大家对感兴趣的事就会具有激情,探索欲望也比较强烈,教师可以很好的抓住这个特点,对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调动参与热情。随后将学生分为两组,比赛搜索视频的速度,完成小组游戏对决,活跃课堂氛围。
四、创新操作模式,提升思维培养
信息技术教学的关键是让同学们学习到正确的操作方法,能够简单的对电脑进行操作和应用,这在当今社会非常重要,学生必须掌握相关的知识,来完成实际的操作。老师尝试使用新型操作的形式,拒绝让学生一成不变的自主练习,并结合学生兴趣,指导学生正确操作。例如,在对学生教学《推荐优秀动画片》时,老师先让同学们自主发表一下自己喜欢的动画片以及人物,然后给学生们展示自己下载的动画片图案和小视频,引导学生们自己寻找喜爱的动画片,完成基础操作。另外,还可以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让组内成员依据自身的爱好,每个人推荐自己喜欢的动画片。这种操作形式将提高大家的热情,培养思维能力,更有助于提升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性。
结语
综上所述,老师首先要认识到任务设计的重要性,再依据学生的学习实际和思维特点,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激起同学们的自主探究兴趣,以此加快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群.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的任务设计途径分析[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8,(9):22.
[2]毛学玲.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有效任务设计策略探析[J].新课程·上旬,2018,(9):124.
[3]李茜.小学信息技术课中的任务设计思考[J].小学时代(奥妙),2018,(5):7.
[4]王结实.浅析小学信息技术课中任务的设计[J].新课程·小学,2017,(12):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