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要提高大学生具有更高的素质技能,更强的专业素养,更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心理。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能够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帮助他们树立健康的人格。
[关键词] 大学生 人文关怀 心理健康
大学时期的学生,心理变化最激烈,因为面临许多人生发展的重要课题。学习、交友、恋爱、就业、成长等种种因素,都会成为大学生心理压力的来源,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从而导致他们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影响其成长与发展。作为教育工作者,要积极思考怎样优化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加强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可以帮助大学生解决很多心理矛盾与冲突,预防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对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人文关怀与大学生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理念,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对于大学生在学习中产生良好的心理作用,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基础。心理健康的教育必须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进行,这也是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施加影响的过程,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开展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培养学生具有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引导大学生能够在生活中有效地处人际关系,正确地评价自己和他人,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正确地对待挫折与成功。
人文关怀和心理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成因果关系,加强大学生的人文关怀,很多的心理问题也就可以迎刃而解了。加强大学生人文关怀,可以建立大学生良好的心理机能,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着极大的作用。
二、加强人文关怀,改善大学生心理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是:虽具有强烈的进取精神和竞争意识,却往往团结协作精神欠缺,集体观念、奉献意识和艰苦奋斗精神都较为淡薄;部分大学生的个人中心主义表现较为突出,浮躁、急功近利的心态比较严重;很多大学生关心社会、关心时代、关心发展,但是往往有着强烈的主观性、片面性,缺乏客观性、辩证性;同时,很多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面临着人际关系、前途命运和两性情感三大苦恼。加强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可以帮助他们逐渐走出心理阴影,改善不健康的心理状况,改变自身性格,逐渐思想心理的良好转化,建立坚强的意志,鉴定人生的努力方向,积极面对生活。
三、加强人文关怀,疏导大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理念
加强和注重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十分必要的。在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可以通过优化校园环境,为大学生健康成长营造和谐氛围,以及愉悦宽松的校园环境来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因为和谐的校园气氛、充足宽敞的教学大楼、设备齐全的实验室、资料丰富的图书馆、等舒适环境,可以陶冶大学生情操,培育大学生高尚的人格,宽松、协调、体恤、包容和有序的校园精神文化环境,能够帮助大学生恢复健康和谐积极的心态。加强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引导大学生以开阔的心胸和积极的心境对待人生、工作、生活和学习,树立公平礼让、合理竞争、共同发展的人生理念。因此要求教师在工作中要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知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与学生之间相互坦诚、平等交流,真正了解学生的愿望和要求,及时疏导学生的心理。
四、倾注人文关怀,加强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
人文关怀作为高等教育的核心理念,人文关怀的目的是进一步实现人的社会化、为社会培养高层次的人才,同时,人文关怀也可以不断丰富和完善人的精神世界,使人过上有意义的生活。对大学生倾注人文关怀,可以加强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发展和解放大学生创造潜能,促进大学生的道德生命自由成长。因此,倾注人文关怀时,要重视贴近大学生生活实际、为大学生所关心、所需要的道德准则以及富有时代精神的先进的思想文化,活跃大学校园、优化社团管理和社会实践开展。在实际的教育工作者,要坚持以学生为本,要给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维护学生的根本利益,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服务。对于大学生这个独特的群体,要及时关注他们心理发展的不稳定性,加强对他们健康人格的培养。
五、结束语
要想切实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高校应该结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积极引导大学生把个人发展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相结合,把自身价值的实现与社会价值的实现统一起来,为祖国的兴旺和民族的振兴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实际的生活和学习中,要将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关注大学生的利益问题,引导大学生做好学习、成才、就业、创业等方面的规划工作,为培育大学生的心理和谐提供良好条件。
[参考文献]
[1]汪雪梅,金本能.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现状及实施途径研究[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01) .
[3]赵岩,柳云,杨晓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中人文素质教育的渗透[J].理论观察.2010(05).
[3]葛洪岩,张清涛,孙红梅.心理素质教育与人文关怀的理论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36).
[4]关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与对策探讨[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