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小学一年级数学课堂集中学生注意力“三部曲”

小学一年级数学课堂集中学生注意力“三部曲”

作 者:杨 琴 (重庆市南岸区珊瑚实验小学校,重庆 400060)

摘   要:一年级学生注意力保持时间短,上课容易走神,因此,对于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来说,集中注意力是保障课堂教学的重要前提。因此,在小学一年级数学课堂中,为集中小学一年级学生注意力,这就需要教师:一是利用良好的组织教学,唤起学生注意。具体可以通过建立课堂纪律常规、采取有效的激励机制、使用儿童化语言等举措。二是丰富的情境设置,吸引学生注意。具体可以通过设置“悬”的情境、 “趣”的情境、“动”的情境来实现。三是变换习题练习方式,调动学生注意。具体可以通过设计形式多样的游戏活动、变静态图为动态图、合理安排练习的难易程度等实现。
关键词:注意力;集中注意力;小学一年级  

注意力是指人的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于某种事物的能力。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精辟地指出:“注意是我们心灵的唯一门户,意识中的一切,必然都要经过它才能进来。”
有研究表明一年级学生注意力保持时间短,上课容易走神,做小动作,甚至交头接耳,倾听习惯差,影响学习效果,不能完成学习任务。因此,把握学生获取信息的心理规律,集中学生注意力,进而提高教学有效性尤为重要。
一、良好的组织教学,唤起学生注意
任何一堂课都要以组织教学开始,并贯穿于一节课的始终。一年级学生的注意集中性和稳定性还较弱,组织教学就越发显得重要。
1.建立课堂纪律常规
做好课前准备,要把下一节课的书、文具等拿出,才能出去玩。避免上课了小朋友还在书包里找,耽误上课时间,上课铃声一响,教师便和学生对准备开课的口令。师:上课铃声响,生:静息等课上。这样能在较短的时间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课上教师明确向学生提出,课上有事要举手、听课时把双手交叉放桌上(这是为了减少学生玩东西而分散注意力)、倾听时竖着小耳朵。
2.采取有效激励机制
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在教师眼中是最好的。在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时,根据一年级孩子特别喜欢教师的表扬、称赞和奖励的心理特点, 教师可以使用激励性的语言:“谁的耳朵听得最好?”或树立榜样,“某某同学眼睛看着我,听得真认真” ,在课堂上及时表扬守纪律的学生,使其他学生受到感染。学生回答问题时,既要请举手的,也要请那些不举手的学生,让不举手的学生注意力也处于比较紧张状态,从而去听讲。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及时对他们的表现给予肯定,可以说:“你语言表达真完整,”“你说得真好”等,为了带动其他学生,教师这时还可以抓住时机说:“还有谁能像他那样说?”“谁能说说他的意思。”对于回答错的,教师也要表扬他们能主动举手。课后教师可以利用“班级优化大师”软件将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加分,建立起班级激励机制,学生看得见自己的加分情况,加分累计到一定分数,学生可以获得相应的奖励。总之,在课上尽可能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及时地用恰当的语言进行鼓励表扬。
3.使用儿童化语言
根据低年级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理特点,他们比较容易理解那些看得见、摸得着、感觉到的直观性的明确概念,而对表示抽象概念的语言信息接受起来比较困难。因此在一年级教学中恰当的使用儿童化语言,就犹如在课堂教学中加入了一种特别的调味品,可以使枯燥的学习变得轻松、有趣。如:在小学数学中教学大于号、小于号时,教师说:“张口对着大数笑哈哈,小尖刺得小数哎哟哟。”学生边跟着教师边说边比动作,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教学,不仅吸引学生注意力,而且突破了教学难点。
二、丰富的情境设置,吸引学生注意
《数学课程标准》建议“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因此,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学生认知水平及心理特征,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增强学生乐于参与、关注活动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1.设置“悬”的情境
悬念是艺术欣赏中的一种心理状态,悬念具有吸引力,容易给学生造成一种跃跃欲试、急于求知的迫切心理。因此针对一年级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可以用设置悬念的方法在课堂上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比如:在教学“0的认识”时,可以创设猴子吃桃的情境:猴子妈妈出去工作,给小猴子留了4个桃子,小猴吃了一些后,猜盘子里最后剩下几个桃子?学生猜2个、1个,课件揭晓答案是一个也没有。学生处于疑惑的状态,教师顺势教学“0”的认识。
2.设置“趣”的情境
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应以“趣”制胜。只有在课堂上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欲望,才能让学生们主动去学,快乐轻松地学。并在学习中体会成功的喜悦,数学课堂才会因“趣”而趣味横生、生机盎然、大放异彩。
在创设有趣的情境时,由于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处于形象思维为主导的阶段,喜爱置身于卡通动画、童话等美妙、有趣、生动的情境中,也非常天真、可爱、稚气,只要是他们喜闻乐见的人、事、物以及场景,都能被深深地吸引,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可以精心创设学生们喜爱的情境,让学生们融入其中,快乐学习。情境可以不拘一格,可以是故事情境,可以是问题情境,还可以是现实情境,但不管什么样的情境,都应从学生们的兴趣和爱好出发。
故事情境。以学生们喜欢的动画片、卡通人物、童话为蓝本,结合教学实际,创编故事情境。例如,在教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比较》一课时,可以创编《三只小猪》的故事情境:三只小猪要盖新房子了,它们的好朋友知道了来帮助小猪盖房,小猴、小羊、小马帮小猪搬木头。有四根木头,一只小动物搬一根。小猪准备了好吃的东西款待它们的朋友,它准备了五个苹果、三个桃子、两个西瓜;它把那些好吃的放在桌子上,还准备了四个凳子让好朋友休息。教师边讲故事边出示课件,让学生们如临其境,注意力十分集中,而后让学生们就情境中的物品、动物进行比较。学生们把自己当作主人公小猪,思考、讨论、解决问题,学习比较的方法,学习积极性极高。
3.设置“动”的情境
多媒体等现代技术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跨越时空的限制,生动地再现生活情境,也能将不同的情境进行整合,并且形象地展示情境的核心内容,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在头脑中建立起相对完整的数学过程,有助于理解和记忆,可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效率。例如,在教学减法的认识时,可以把书上静态的图片制作成课件的形式,通过动态的演示让学生理解从总数里去掉一部分,求另一部分可以用减法计算。
借助学具操作,让情境“动”起来,学生在操作学具的过程中要注意学具的收放,让学生在集中注意力操作学具的过程中不仅了解数学知识,更让学生在脑海中建立数学模型。如:一年级上册《认识钟表》中,学生借助钟面学具,初步认识钟面上有:数字,时针,分针,格子……学生通过观察,明确地知道时针短,分针长。借助学具钟面,同桌合作一人拨钟面,一人说时间,加深对整时的建模。借助学具操作活动,学生不仅知道关于时间的知识,更掌握认识整时的方法。时间的技能。整时、半时的时间模型必然会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中。
三、变换习题练习方式,调动学生注意
一年级的习题大多是图文并茂的形式,也有少部分是纯计算的形式。无论是哪种形式都是静态的文本。如果让学生在静态的文本中按照书上配的习题一题一题地练下去,学生必然会逐渐丧失练习的兴趣,会开小差,注意力不集中。如何丰富练习的形式,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不仅能形成技能,还能享受数学思维的快乐呢?
1.设计形式多样的游戏活动
儿童的天性是好动不好静,通过游戏可以调动学生的兴趣,从而进一步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如:书上的数字转盘计算,教师可以把它变为活动的转盘游戏,随机转动增加了学生的练习兴趣,提高了他的注意;书上静态的夺红旗的计算,可以变为同桌比赛夺红旗游戏;还可以把数字卡片变为一副数字牌,进行凑数练习、加法与减法的计算游戏。还可以利用“希沃”软件设计数学游戏,男女生直接在多媒体上进行PK。
2.变静态图为手势
一年级解决问题大多是图文形式的,即使这样,对于一年级学生而言,有的题仍然是比较抽象的,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在练习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变静态图为手势,以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掌握解题方法。如:在一年级上册解决图文问题时,学生初学分不清用加法还是用减法算,教师可以让学生把题中的已知信息和问题用手势的方式表示出来,学生在用手势表示的过程中,注意力都在双手上去了,在比手势的过程中把用加法或减法算的理由也在边比划边说中弄明白了。
3.合理安排练习的难易程度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到新颖而又无知时,最能诱发好奇内驱力,从而激起求知、探索等学习意愿。若练习太难,会使绝大多数学生望而止步,打击学习积极性;苦练习内容太简单,学生也会很快失去兴趣,注意力变得松散。因此,在练习上要注意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设计有层次的练习,促进学生的思维向广度、深度发展。
总之,集中一年级学生课堂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内容上要生动有趣;形式上要灵活多样;语言上要亲和......从多方面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经过长期的培养,才能养成学生专心听讲的好习惯,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