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管理科学>>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策略探讨

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策略探讨

作 者:孙珊蓉 (湖南省娄底市第八小学,湖南 娄底 417000)

摘   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模式受到了教育人员的关注。将生活化教学理念融入到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了解正确的社会行为规范,有助于道德与法治课堂跟上课程改革的步伐,完成创新发展任务。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策略

前言
小学阶段,对于学生的个人成长来说是十分重要与特殊的。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融入生活化教学理念,促进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应用,能够打破古板的教学方式,促进课堂氛围的活跃,使学生从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吸取更多的积极力量。
一、创设生活情境,创新道德与法治教学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利用生活化教学理念,教师要将生活化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特点结合在一起。抽象、晦涩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不适合小学生的学习特征。从具体和形象的事物入手,让学生利用他们熟悉的生活场景去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有助于学生学科兴趣的形成和学习动力的上升。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需要教师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认知规律,将道德与法治内容融入到情境之中,使学生以最简单的方式去接受道德与法治学科内容。
校园生活,是小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讲解“校园生活真快乐”这一单元时,教师可以借助学生的校园生活去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认识到道德与法治知识的正确性。其中有一节内容为“上课了”,引导学生遵守课堂秩序,是本节课的重要目的。教师可以借助上课铃响的时机,与学生积极互动。像 “同学们,上课铃响了,我们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呢?”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快速进入讨论和交流状态。学生会提出上课要遵守纪律,上课要认真听讲,上课不能吃东西,不能东张西望的观点。教师由学生的互动深入教学,将更多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利用起来,可以给学生语言陈述,也可以用图片展示。像上课开始,有的同学没有坐好,还在看着窗外的风景。上课铃响,外面发出很大的吵闹声,但同学们都没有在意,没有观看。用这样的生活情境突出课堂教学的主题,利用小学生真实的生活体验,让学生讨论与学习主题相关的问题,能够提高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掌握正确的上课规范。
二、加强生活认知,创新道德与法治教学
小学生的年龄小,所对应的生活经验少。他们对于社会事物认知不足的特点,是其成长的常态。教师要从生活入手,做好道德与法治教学,加强学生的生活认知,利用学科教育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能够了解生活中的多个方面,多种内容。生活认知,能够帮助小学生找到更加丰富的学习资源,也能提升学生的生活意识,丰富生活常识,促进学生生活感悟的增多。
像在讲解有关于安全的内容时,教师可以从社会实事入手,利用最近常发的安全事件,提取出一个主题,像消防安全。小学生听说过许多安全主题,但对于真实的安全知识却十分陌生,他们的安全意识较差,不能预见身边的安全风险。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不能对安全知识一带而过,而应当通过这些安全知识,引导学生加强生活认知,让学生的体验加深,安全意识逐渐形成。教师要融入到生活中,在实践中,促进学生加强安全认知。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进学校的安全部门,让安全部门的老师们给学生讲解消防设备的用法。通过示范操作的方式,让小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认知灭火器、消火栓以及不同的火灾报警器,烟感报警器设施。学生对自己熟悉的校园环境中的安全设施有所了解,也能够将这样的消防知识延伸到生活中。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利用社会事件给学生展示火灾的恐怖性,让学生加强对火灾的认知,了解真实的火灾事故,从而形成较强的防火防灾意识。
三、丰富实践活动,创新道德与法治教学
丰富实践活动,也是在丰富小学生的生活体验。在打造生活化的道德与法治课堂的过程中,教师要利用丰富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意识和品质观念,促进学生优化自己的社会行为,成长为更好的自己。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从教学内容主题出发,也可以从小学生的个人成长需求出发,利用实践活动去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
像在讲解“多样的交通和通信”这一单元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四通八达的交通,了解不同的交通规则,做好行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到学校附近的马路边,一起去观察交通状况,观察行人的日常交通状态,从中发现正确的行为和错误的行为。利用这种正反对比,加深印象,使自己在作为行人的过程中,能够有意控制个人行为,遵守交通规则,促进交通健康化。
四、加强学习体验,创新道德与法治教学
加强学习体验,其重点在于学科教学过程、训练手段的生活化。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教师要通过不同的形式,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这就需要丰富的课堂训练。训练的内容应当与学习内容相关,训练的方式有书面训练和实践训练两种。教师要联系学生的生活认知水平,结合当代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实际发展情况,选择合适的训练内容和方式。让教学整体过程逐渐向生活靠拢,促进学生在生活状态下积极参与课堂训练。
像在讲解“爱心传递者”这一课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白,得到帮助和给予帮助都是幸福的,都能够收获快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自己的问题和困难写到一张纸条上,教师将这些问题分发给不同的学生。让学生思考方法,去帮助他人,促进课堂中出现无数的互帮互助小组。用这样的方式使学生在助人为乐的实践中体会到帮助他人的快乐,在这样的课堂训练中能够建立起乐于助人的意识。
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过程中,死板的教学方式仍然大面积存在。关注学生的个人发展和道德与法治学习需求,利用生活化理念和手段创新课堂教学内容,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才能促进学生成为道德与法治课堂主动学习者,提高学生的个人道德素养水平。
参考文献
[1]陈波.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理念的渗透[J].考试周刊,2019,(44):123.
[2]管梅英.小学道德与法治的生活化教学研究[J].情感读本,2019,(18):18.
[3]米文洁.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探究[J].魅力中国,2019,(13):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