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培智义务教育运动与保健课程标准》解读

《培智义务教育运动与保健课程标准》解读

作 者:曹 毅 (蚌埠市特殊教育中心,安徽 233000)

摘   要:《运动与保健》这门课程为学生终生体育学习和健康生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为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发挥重要的作用。《培智义务教育运动与保健课程标准》作为实施《运动与保健》教学之根本,全面阐述了应该教什么、如何教等一系列问题,为我们有效进行《运动与保健》课指明了方向,为学生全面系统地进行学习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培智学生;义务教育;运动与保健课程标准

引  言
《培智义务教育运动与保健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是培智学校运动与保健教师教学的根本,教师要认真学习新课标,领悟新思想,在实施教学过程当中,全面有效地实施贯彻新课标精神。
一、《课程标准》基本理念
《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总体上反映了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凸显了“以生为本”的理念。具体体现在:
(一)全面性
《课程标准》中强调: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当中,教师一边要融入健康的成长知识,开发其内在潜能,又要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全面地发展,从而为学生充分地参与社会生活,融入社会奠定基础。
(二)主体性
教师在实施教育教学过程当中,要找准角色定位,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的积极作用,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对运动与保健知识与技能的掌握。
(三)个体性
由于教育对象自身存在着诸多差异,教师在精心组织教学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努力使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不同的发展,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在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选用上,要注重学生原有的生活学习经验,深入地分析学情,激发体验运动的乐趣,促进他们积极地参与到运动活动中来。
(四)地域性
课程强调在保证国家课程基本要求的前提下,要充分关注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因地制宜,合理地选择和设计课程内容。
二、《课程标准》基本性质
《课程标准》中具体阐述运动与保健的概念。运动是指采取走、跑、跳、投等多种形式的体育活动。保健是指通过合理的运动,达到保养身体、减少疾病、保护和增进人体健康的综合性措施。明确了运动与保健课程事宜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学习运动与保健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以保护和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开发潜能,促进功能康复和补偿,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具体性质,这是制定教学目标与实施教学的关键。运动与保健具有基础性、实践性、健身性、综合性等特性。
(一)基础性
课程标准中强调:本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学习运动与保健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以保护和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开发潜能,促进功能康复和补偿,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为主要目标的一般性课程,是学生回归社会、参与社会生活的基础性需要。
(二)实践性
在运动与保健教育教学当中,教师通过一系列的动作练习,让学生在实际的练习当中,逐步养成体育锻炼的行为,培养学生运动与保健的实际操作能力。
(三)健身性
教师通过适宜负荷的身体练习,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促进学生身体缺陷造成的康复和补偿,从而提高学生的体能和身心健康水平。
(四)综合性
运动与保健课程强调发挥运动的育人功能,以运动与保健学习为主,渗透品德教育,融入健康行为与疾病预防、安全应急与避险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应体现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过程与方法等多重价值,使学生全面发展,适应社会。
三、《课程标准》基本内容
《课程标准》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体现身体、心理、社会“三维”健康观,《新课标》整合了原先的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个领域,确立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四个方面”。通过四个方面的学习,[1]“让学生掌握运动与保健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发展体能,开发潜能,促进功能康复和补偿;培养参与运动的兴趣和爱好,体验运动的乐趣与成功,逐步养成体育锻炼的好习惯,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合作与交往能力,基本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为融入社会打下基础。”
课程内容分为水平一(1——3年级/低运动能力)、水平二(4——6年级/中等运动能力)、水平三(7——9年级/高运动能力),每个水平阶段以年龄段和运动能力划分标准,以生为本,将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知识渗透到个水平当中,在四个方面的内容当中,穿插了评价要点及评价方法举例,充分体现了教学目标、内容及教学效果、教学方法,体现了可操作性原则,利于教学实施。《新课程标准》转变以往的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指导思想,切实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创造一定的空间,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与终身体育观紧密结合起来。要真正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在各水平阶段,同时突出了安全意识、技能培养、兴趣激发、知识掌握、身心健康重要内容。
水平二、水平三中的“运动参与”部分,增加了“体验运动乐趣与成功”内容,强调了兴趣培养与参与运动过程的重要意义。《课程标准》课程充分注意到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根据这种差异性确定学习目标和评价方法,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从而保证绝大多数学生能完成课程学习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以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
四、《课程标准》实施建议
“实施建议”分为: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一)“教学建议”从如何设置学习目标、如何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如何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如,设置教学目标上,要在目标多元的基础上有所侧重,要细化本标准中提出的课程目标,目标的设置要充分考虑学生实际的发展水平。
(二)“评价建议”中对评价类型及方法上,要注重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相对性评价与绝对性评价相结合,从而使每位学生都能获得成功体验,提高学生的自尊与自信。教师注重评价方式的多样化,注重评价的激励作用。表扬是体育教师的一门教学艺术,体育教学过程也离不开表扬的教育方法,在整个教学中,会时刻注意课堂上的变化,细心观察每个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善于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鼓励、指导,对部分能力差的学生,不应过于苛责,不应使其丧失信心,及时进行评价激励,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特别是不安全因素要及时排除,促进学生健康的身心发展,更好地上好体育课。
(三)“教材编写建议”中强调,教材编写应注意教育性、科学性、生活性、发展性、差异性、安全性几个方面,这几个方面是编写教材的重要依据。由于学生个体之间、各区域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满足学生各方面的发展需求,编写具有地域性的教材尤为重要。教师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当中要因地制宜,善于收集整理教材素材。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中的“资源”包括:人力资源、设施和器材资源、课程内容资源、地理资源、信息资源、时间资源。每个“资源”都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如:“地理资源”中指出:[2]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南方学校利用海域进行游泳,利用沙滩进行沙滩排球和足球、沿海边进行徒步等,北方学校利用雪原进行滑雪、滑冰、滚雪球等。
根据学校的地理位置,四季分明,可以在不同的季节开发不同的教学活动,如:春季开展春游、远足、赛跑、竞技等;夏季开展游泳;秋季开展郊游、越野跑等;冬季开展堆雪人、打雪仗等。
根据我校培智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基本的跑、跳、投这些内容进行适当的改造,将一些竞技性、成人化的项目内容简化其方法、规则,降低难度要求,使之适合培智学生特点。如足球扩大球门,篮球降低篮板高度,跳远按实丈量成绩等。
根据器材的特点确定其多种用途。如:跳绳可以做踩龙尾、斗智拉绳、绳投掷、二人三足跑、跳移动绳等。小皮球可以做球操、踢足球、打保龄球、打篮球、头上胯下传球接力、叫号接力等。垒球可以做掷远、投准、打保龄球。橡皮筋可以做跳高横杆、捕鱼网、带人跑、两人拔河等等。
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地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我们教师只要用心去想用心去做,我们的课堂教学将焕发更新、更强的生命力。丰富的课程资源可以给体育课带来无穷的乐趣,《运动与保健》课程也就成了学生健康成长的乐园。
《课程标准》的编写,既符合培智学生的身心特点及发展规律,又适合培智教育教学的要求,有效地保障了培智教育教学的实施。
参考文献
[1]《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运动与保健课程标准》(2016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2]《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