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历史课是开展新时代中学生德育教育的主要阵地之一,对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树立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社会公德等方面的教育有诸多的益处,也是践行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重要载体。因此,要想做好素质教育工作、培养学生好的道德情操,就要改进教育教学过程中相关的教学措施,做好在课堂中的德育渗透工作。
关键词:德育;初中;历史
1、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理念的原因
随着翻天覆地的社会变化和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现在的青少年呈现出与他们父辈迥然不同的精神面貌——他们思维活跃,接受信息能力强,拥有比他们父辈更加优越的生存发展条件。但是,随着社会整体道德水准的继续滑坡,对青少年的成长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他们崇尚自我,缺乏团队精神,是非善恶标准模糊,知行脱节,责任心不强。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必须义不容辞地在青少年的德育问题上发挥积极作用,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创造有利条件。学生对于空荡荡的德育说教非常反感,我们不能指望通过说教让学生将是非标准内化为实际行动,但是生动、具体的人物和故事却可以吸引他们、打动他们、感染他们。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进行品德教育,不仅有其必要性,也具有非常强的可行性。例如:我们也可以向他们讲述优秀的历史人物以及他们的经典事迹,引导学生学习时代精神的先进典范,对他们进行品德和道德教育;在初中历史课堂中,教师可以让学生熟悉我国民族历史文化,感受我国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淳厚民风及崇高气节,将民族精神转化为学生的思想素质和精神品格;我们可以重点选择一选典型的历史事件,挖掘其中所蕴藏的丰富的情感索材,真实地再现历史情景,让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在情感色彩强烈的教学氛围中,产生共鸣,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德有教育的目的也就水到渠成。
2、德育理念下的初中历史教学策略
2.1巧用历史歌——激发爱国情
特定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总是同一些歌曲联系在一起。正所谓岁月如歌、时代如歌、历史如歌。哼哼歌、唱唱歌是初中生在枯燥的学习生活中舒缓压力、愉悦身心特别喜欢的方式。如果能用好历史歌曲,渗透品德教育将会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不知不觉中丰富了学生的精神世界,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提升了学生的道德素养。20世纪的历史歌曲见证了中国人民从苦难走向胜利的历程,体现了灾难中的中国人民不畏强敌、勇往直前、浴血奋战的民族精神和伟大的斗争精神。这些歌曲应时而生,是一个个音乐家的泣血之作,歌曲中融入了时代的脉搏、大众的血液、民族的情感,它激荡着人们的深情,激励着民族的斗志,激发着学生的爱国热忱。例如,在讲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这个单元, 可以巧用歌曲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一曲悲怆的《松花江上》唱出了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的流离失所,唱出了家破人亡的悲痛,更唱出了全国人民对日寇野蛮侵占我国东北的愤懑。优美的旋律、悲怆的歌词、愤懑的感情,它以饱含热泪的哭泣似的音调,唱出了东北同胞悲愤交加的心声,并在声泪俱下的悲痛中,蕴藏着抗争的力量,于是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组成了抗日义勇军勇敢地抗击日寇的侵略,为争取自由和民族独立而奋斗不止。今天,抗日战争已经远去,但历史不容我们忘却。重唱一首首包含中国人民血和泪的战歌,既是勿忘国耻,也是振兴中华。
2.2选择恰当的施教方法和手段
说理教育是历史德育主要途径之一。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说理,即人们常说的“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要做到这一点,一是要高教于史。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具体事实的知讽对于形成观念和信念,起着很大作用。教师在叙述历史时,应始终用鲜明的事实来进行品德教育。二是要启发诱导。三是要联系实际。这是针对学生存在的思想歪曲和不良行为进行纠正、教育的主要方法,但教育时要注意分寸,抓住要害。再有通过情感陶冶进行历史德育。列宁说: “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人们对种种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的认识,不是无动于衷,而是常常怀着不同的感情,而情感是思想品德、信念形成的重要因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动之以情,以发自内心之情去讲述历史事件,给学生爱憎分明的情感熏陶。教师要在塑造学生的同时也要“自我塑造”。最后是通过对比分析进行德育。在历史课教学中适当地进行比较教学,可以收到烘云托月的教育效果。历史上有对祖国、对人类做出巨大贡献的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和艺术家,也有碌碌无为、游手好闲的寄生虫、恶霸、流氓、地痞;有为保卫祖国而献出宝贵生命的爱国主义者,也有委身外敌、卖国求荣的无耻之徒,将这些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进行对比分析,可使学生明白如何做人的道理。
3、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理念的意义
3.1对初中生的道德有直接的改善作用
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行为呈现逐年递增趋势,主要原因除了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家庭教育的缺失等因素外,学校的道德教育流于形式也是主要因素之一。由此可见,学习作为专业的教育机构,如果只重视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而不对道德和品德进行深入教导,难以想象这样的教育会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3.2新课标明确要求加强道德和价值教育
历史学科的新课标规定,要让学生通过学习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情感态度,让中华传统的勇敢、诚信等良好品质能够通过历史教育传承下去。
4、结语
历史是人们在过去生产生活活动的如实记录。它存在的意义是,让人们总结过去,充实未来的生活,以史为鉴,借古论今。通过学习历史尤其是习得其中的精神内核,我们才能塑造一代又一代有中华文化传统的人,以史为鉴、以史育德是我们国家传统以来长久秉持的理念。因此,要加强德育,历史才能凸显其现实性功能,才能让初中生在人生观、价值观和历史观形成最关键的时期得到最基础、最好的思想渗透,才能让他们养成良好的精神品德和思想素质。
参考文献
[1]历史微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分析[J]. 任衍春. 课程教育研究. 2018(47).
[2]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策略[J]. 刘佳. 才智. 2018(17).
[3]素质教育中历史阅读的阐释及应用探析[J]. 刘慧敏,韩婷. 课程教育研究. 201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