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学不仅具有强身健体的作用,同时也蕴含着丰富的德育素材,是德育教育的有效载体。尤其是新课改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学理念更是深入人心,融合学科课堂教学成为教学者关注的重点。本文笔者就从自身工作经验出发,谈一谈当前初中体育教学中德育的缺失以及重构策略,试着从体育的育人角度分析体育教学发展趋势,解析体育教学策略。
关键词:初中体育;德育教育;育人
前言
初中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初中阶段的学习也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学习阶段,这利用好这一阶段教学,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也是当前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作为体育教师也应责无旁贷地在课堂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提高体育教学的整体效益,促进学生健康方面地成长,更好地适应21世纪对综合型人才的需求。但受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导致体育教学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被忽略,体育教师也未从德育的角度来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更多的是关注体育对学生身体锻炼的价值而非思想塑造方面的价值,这也就导致了体育教学中德育缺失。所以,要想在体育教学中有效地渗透德育,我们必然要填补这一缺失,重构体育教学策略。
1、初中体育教学中德育的缺失
1.1体育教学对德育教育的重视不足
重文化轻体育这一教学理念一直影响着体育教师,也影响着体育学科的地位。大多体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太关注学生德育品质的发展,体育评价也不会将学生品质纳为考核标准,教师没有真正意识到体育的对学生人格、意志的培育价值,学生在体育课中只一味的、单纯的学习相关的体育技术、技能等。
1.2体育教学中的道德教育内容相对空洞
从德育在初中体育教学的呈现形式来看,都是比较空洞的说教,体育教学中本应该浸润着道德教育、学生团结协作精神培养、民族精神以及顽强意志的塑造,这些都应该充分体现着体育的教学目标之中,但从体育教学目标设定来看,很多教师依然没有真正真正将德育目标细化,教学内容空洞,体育教材与教学内容中的道德素材开发不够,道德教育得不到很好的效果。
1.3体育教学中的道德教育方法简单
体育二字拆分来看是“体”和“育”。如何理解体育二字呢?笔者认为:所谓“体”就是通过体育运动锻炼学生身体素质,起到强身健体的作用;所谓“育”就是从学生思想发展的角度,培育学生健全人格和高尚道德情操。但很多体育教师知道“体”,也真正落实了“体”,却忽略了“育”,将“体”和“育”二字分离了。显然,离开了“育”的“体育”是不完整的,不科学的,这也为了体育教育的做出原则。长期以来,体育教学中德育教育都以非常单一的说教形式呈现,教师与学生交流不足,学生的主体性受到压抑,积极性降低,再加上体育一直被“边缘化”导致教师的教学手段相对陈旧和单一,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学效果就更差强人意了。
尽管新课改后,越来越多体育教师关注体育的育人价值,不断转变了教学理念、创新着教学方法。但传统的教学模式束缚依旧让德育无法真正体育教学中得到落实,所以我们认为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德育依然是缺失的。
2、初中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学的策略重构
2.1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渗透德育
体育学科不同于一般文化学科,体育教学的开展多以各项主题活动形式来呈现,这其实非常有改变体育教学中德育缺失的现状,只有我们教师能够真正将德育教育融入与体育活动之中,就能够重构体育教学中的德育,将德育落细、落实。对此笔者有如下建议:
一是将田径教学内容和学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教育相结合。田径项目可以说是体育项目当中比较枯燥乏味的一类了,尤其是长跑训练,需要学生有耐力、有毅力、有恒心,也许你坚持下去了,也许你就是那个达到终点并且赢得比赛的人。在教学实践中除了教给学生基础的训练技能和方法之外,必须引导学生学会坚持,勇于挑战自己。只有知难而进,顽强拼搏,勇往直前、才能奔向胜利的终点。
二是将球类教学活动与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相结合。球技类项目通常都是几个人合作完成的,比如篮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都需要至少两个以上的成员共同完成。对于这类项目,我们就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精神和团队精神,教会学生团队合作,不能自私自利,一个人利益为先,而应该从集体利益出发,共同努力,密切合作。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思想和行动上保持一致,形成一个牢不可破的整体。
三是将武术教学与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精神相结合。武术是我国传统体育项目,也是一项非常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项目,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将武术与德育融合,既实现了文化的传承,也能够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承精神。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就可以列举一些传统武术名人,给学生树立一个好的榜样,比如霍元甲,学习他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当然学习武术一则是文化的传承,二则是强身健体,而不是为了打架斗殴、以强欺弱。因此,要时刻提醒和警戒学生学生:习武必须有一个好的武德。
2.2在教师的言行中渗透德育
教师本身就是教育内容的体现和表现者。教学比文字更重要,教师应树立良好的自我形象。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中出现的具体问题抓住机会,适当运用生动的教育语言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带来好的想法,高尚的情操和优秀的品质。
一是通过教师的仪表和语言来感染学生,并增强学生对仪表美及其重要作用的正确认识。学生能够感受到教师良好的气质和文化内涵,感受到教师对工作的热爱和自信心,从而以一种向师心去面对学习。当然,体育教师的语言应该文明和简洁,并且应该有很强的逻辑性。
二是通过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关注来感染学生。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关怀不仅是教师高尚道德的表现,也是教育手段。在教学中,应该为技能水平较低的学生创造机会,以获得更多的机会。对于运动骨干和运动能力强的学生,他们必须严格规避自己的缺点。教师的关注和严格的要求是学生的外在因素,但他们可以鼓励学生内心积极的情绪。因此,我们体育教师要注重利用自身这种外在因素来激活学生的内在动机,将其转化为学生接受教育的内在动力,培养学生对人和事的正确态度。
2.3利用体育器材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
器材体操是一项长期锻炼的活动,不是一次两次的锻炼就可以看到效果的,所以需要学生持之以恒的态度,也需要学生顽强不息的精神。换言之就是,学生在进行器材体操项目训练的时候总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我们这种时候就可以见缝插针的对学生进行精神品质的培养。例如,有的时候,学生因为训练强度过大,非常疲乏,有的学生可能手掌因为长期拿器材都磨损和流血了,这时,我们就需要鼓励学生坚持,不放弃,下一刻可能就会有不同的收获,所以的付出都是值得的。在体操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学生在同一轨道上时会害怕出现故障。对于这样的学生,除了耐心地帮助他们掌握技术要点外,更重要的是心理上“对待”并鼓励他们对自己有信心并让他们认识到自信的重要性。
小结
居里夫人曾经说过“科学的基础是健康的身体。”体育看守的是我们的身体,道德看守的是我们的心灵。不管我们多么需要健康的身体,也必须同时重视心灵,只有身体和心灵都高尚的人才能真正成为未来社会有用的人。所以,重视体育教学,更重视德育是我们教师教学的新理念,将德育融于体育,则是我们体育教师将不断探索的新路径。
参考文献
[1]刘丽萍.初中体育课程中渗透德育教育的优势与方法初探[J].华夏教师,2018(27):78-79.
[2] 袁定坤.对中学生体育道德品质培养的研究与分析[D].成都体育学院,2016.
[3] 张洪涛.对初中体育教学与德育工作有效结合的思考[J].青少年体育,2015(12):77-78.
[4] 马凌波,杨清风,张中印.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中不同维度的德育渗透对学生的影响效果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7,25(11):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