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试属于参与性行为,复习准备作为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必不可少的,它包括物质准备、精神准备和“知能”准备。科学制定复习计划、熟悉高考考纲等方面都属于物质准备。精神准备的目的在于使师生间达成共识,双方迅速进入复习的最佳竞技状态,这好像战士打仗的誓师会,运动员比赛前的准备活动,远足者的前预示一样,我们不可小觑,一定要在复习前想尽办法做好思想动员工作,鼓舞士气,昂扬斗志,振奋精神,形成一种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的良好态势。“知能”准备是最关键的一环,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形成非一朝一夕之功,虽然它在于长年累月勤学苦练,但考前的复习和训练对完善知识体系、强化能力系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复习不是知识的简单重复和零乱的罗列,而是把散装在各册课本的知识加以归类,使之系统化,形成知识网络。高考以能力立意,复习的设计应以唤起记忆,巩固优化为中心,以牢固基础,强化能力,灵活快捷而又准确运用为目的。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在语文高考复习中,这个支点就是正确的复习观。
一、强化四个意识
(一)目标教学意识
当代美国杰出的教育改革家布卢姆说:“有效的教育始于准确地知道希望达到目标是什么。”目标教学就是适用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以教学目标为中心,通过以群体教学为主采用适当频次的反馈修正措施,辅这以个别指导和帮助的教学意识,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到掌握的标准。教师根据语文复习的有关精神,严格依据“课标”精神,紧扣教材,明确目标(此主要指认知目标),再逐一分解,落实,哪一阶段完成什么,应达到什么程度,哪一单元,哪一课应掌握些什么,都应做到心中有数,以减少或避免教学中的随意性、盲目性。
(二)全员质量意识
班级质量是由每一个体决定的,集体中的每一个体因其自身素质的差异,呈现出参差不齐的状况,这就要求我们既要面向全体,又要兼顾个体,不搞一刀切,分层复习,做到目标有层次,讲析有层次,作业有层次,检查有层次,评价有层次,努力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三)科学高效意识
语文复习时间极为有限,在有限的时间里,复习教材,处理各种资料,困难委实不小,我们应学会用科学的态度来对待一切。
1、 兴趣激发。苏霍姆林斯基说:“上课要有趣,课上得有趣,学生就可以带着一种高涨的、波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前面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和震惊。”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朱熹言:“教人未进见意趣,必不乐学。”教育心理学表明:“兴趣是一种求知的倾向性。足见兴趣的培养对学习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和促进作用。”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重视学生兴趣的激发。
2、 方法灵活。培根说:“关于方法的知识是最宝贵的知识。”教师按照教学内容、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学习心理、学校的环境和条件来选择教学方法(含学法)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教无定法,只要高效就是好法,这里主要介绍三种方法供大家参考:
(1)合作法。这是以小组活动为主要形式的一种方法。采用“承包责任制”,分片、分点包干到组,复习指导,试卷制作,考试组织,卷子批改和讲评,学生补救等一系列活动均由各承包组全权负责。然后对各组情况进行量化考核、正向评价。其间老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帮助学生明确“考纲”要求,吃准重、难点,把握好复习方向和答题技能技巧上。
(2)图表法。美国缅因州的一个实验机构所进行的学习方法调查表明,在教学中编制图表,既能把繁琐的知识梳理成网,又能把知识点清晰地显示出来,既便于学生建立知识体系,总结规律,使知识点形成知识链,又便于掌握知识要点提高学生的辩证分析能力。注意:设计表格要求内容准确、完整、简明。
(3)卡片法。把需要识记的知识系统归类,简要地写在卡片上。便于携带和随时记忆,事实上,学生制作卡片的过程也就是复习掌握知识的过程。
3、手段多样。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强化形声教学,做到视听结合,使学生视听感观产生刺激,从而把间接知识转变成直接知识,大脑皮层受到刺激,利于分析理解。心理学实验证明,视听结合接受的知识要比单凭听觉所获取的知识多三倍。
4、强化思维训练。人类社会发展史表明,思维的训练主要是通过语言训练进行,语言训练过程中伴随着思维训练。思维能力的高低决定着记忆力的强弱,观察力的深浅,表达力的强弱,每种能力向更高层次发展都依赖于思维力的进一步发挥。教师要提高教学质量,不能忽略思维训练,应在全面复习的基础上突出重点,以本为“本”,以纲为“纲”,狠抓三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精讲多练”:教师的讲,旨在定向解惑,揭示规律,方法指津,而不能作喋喋不休状。多练,不是滥练,不是搞题海战术,而是既有迁移训练,又注意应变能力的养成,是训练中引导学生归纳出解题方法,技巧,对易错点,易混点,常见病,多发病要对症下药,那种重讲轻练,以讲代练,学生以听代练,忙于机械记忆,学生获得的知识,只能是一堆死知识。
(四)“三主”、“三育”意识
“三主”即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以此为思想指导教学.必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否则,教师纵然疲于奔命,穷于应付,到头来还是费力不讨好,收效甚微,这一点在复习课中尤为重要。
“三育”即思想教育、心理教育、情感教育。
教师“教书育人”,我则以为应该“育人教书”,教育工作的实质和其最终目标是做“人”的工作。离开思想教育的单纯的语言文字教学,会使这门学科显得苍白无力。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既是解决动力源的问题,又是培养社会主义新人所必需的。
心理教育主要在于教育者通过一定的方式或手段对学生的心理素质进行铸造、培养,一个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否,与他们身体素质、道德品质,学习效果有直接关系,青春期的中学生正处于从不成熟向成熟的过渡时期,可塑性很大,复习期间,学生易于产生焦躁、自满等心理现象,我们应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帮助学生克服:①依赖观。由于历史的积淀,人性使然,学生总喜欢依赖老师,特别是困难生,他们大都对前途悲观失望,破坛破摔,我们应肩负起历史的使命,“晓之以理”帮助克服这种心态,使他们从迷雾中挣脱出来,扬起自信的风帆,“直挂云帆济沧海”!②幼稚观,因语文自身的特点和人为的片面认识,不少学生肤浅的认为,语文学习是一件极为简单的事,少上几节课照样考及格,就是不复习,也一样能毕业,书不愿读,课不愿听,知识不愿记忆,作文不愿动手,对这种诋毁和亵渎汉语言文字的现象应给予彻底纠正。③怯场观,考场如战场,考试对于每一位应试的学生来说,就是战斗。不少学生忧心忡忡,顾虑重重,食不甘味,寝不安枕,这种现状,势必影响学生水平的正常发挥,我们平时就应高度重视学生心理方面的疏导,引导他们正确认识高考,尤其要做好高考前的心理指导,以便消除学生的紧张、焦虑等负面情绪,充分保证学生水平的正常发挥。
苏霍姆林斯基这样阐述:“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在这块土地上。”罗素则更为精辟:“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的或自由的发展。”情感是人对于客观事实是否符合主观需要的内心体验,从心理学角度讲,情感同兴趣一样,是人力求认识和趋向某种事物的个人倾向,是推动人去积极思考与创造的内动力。情感教育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努力促使学生良好情感体验的教学。然而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重视认知教育,而忽略情感教育,尤其是在升学考试的压力下,情感教育常常成了被遗忘的对象,殊不知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可低估的,认识活动的启动、维持和发展,始终离不开人的情绪和情感,可以说,若没有情意活动的配合和促进,认知活动就无法进行。“亲其师,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
二、构建三种机制
(一)竞争激励机制
市场经济一个典型的特征是平等竞争,在质量面前优胜劣汰。作为教育者牢固树立教育为生产劳动服务的思想,培养学生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精神。中学生年轻气盛,不服输,适时引入竞争机制,能唤起他们的优越感与要求承谥的内驱力,可开展:①个体间的竞赛:a、个人与个人之间。b、个人的现在与过去之间。②群体间的竞赛:a、小组之间。b、班级之间。c、校际之间。在竞赛过程中,教师要注意:①“度”的把握。②以表扬激励为主。
(二)信息反馈机制
建立反馈机制既便于教师变被动为主动,又便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一方面通过不同渠道使学生自行了解学习情况,诸如学习成绩、知识掌握、学习方法的有效性等,一方面实施成功教育,使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有一种成功的满足感,喜悦感,希望感。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要求一一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成功的发现者,探索者。
语文复习头绪多,各个环节需要丝丝入扣,只有将众多的信息收集起来,并以此为依据,对预先设想的内容、方法及复习步骤加以调整,才能步步为营,有的放矢。
其途径主要有:
1、课堂跟踪。教师通过课堂教学,观察了解听课神态,了解学生接受知识的情况,针对学生暴露的问题及时采取补救性措施。其方式有:
①质疑问难。古人云:“学贵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师生质疑问难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激活思维、探求知识的过程,教师不单是引导学生质疑答惑,还要善于捕捉学生存在的问题,以便加以解决。
②课堂巡视。教师利用学生自练的机会,洞幽烛微,见微知著,目睹其练习过程,不仅可发现学生在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上存在的问题,还可发现他们在解题思路和方法上存在的问题,或引路,或搭桥,或辨误,对于进步者适时鼓励。
③当堂检测。这是目标教学的具体体现,也是保证课堂高效的关键,测试内容,可以是重点、难点、盲点、考点,可以是迁移能力,也可以是认识规律;测试形式,既可单一型,也可复合型,既可口答,也可笔做。
2、问卷调查。教师有目的地设计一些问题,了解学生,这些问题有知识性的,也有非知识性的教师可个别交谈,也可以书信方式与学生探讨问题。这种方法宜于放在一个阶段的始终,在开头,可起投石问路之功效,置于末尾,可达沟通矫正之目的。
3、个别辅导。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应采取相应的方法尤其是特困生。我们要对其现状进行一分为二的分析,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重新估价自己,敞开心扉与其交朋友,耐心细致地做辅导、讲解。
(三)监控调节机制
学生毕竟是学生,我们既要相信他们,又要看到他们的不足,为了确保复习工作的顺利进行,需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可操作性强的监控机制,班上建立以语文科代表为龙头,以学习质量小组为核心的管理线,使组与组之间、个人与个人之间形成比、学、赶、帮、超的可喜局面。教师也应运用教育机制,控制复习节奏,调节好心态,灵活处理复习中出现的种种问题。
三、保证两种正能量
(一)丰富学科素养
语文科作为母语,既肩负着传承文化之功能,又承载着彰显文化的重任,更担当着发展、创新文化的使命,要学好语文、用好语文实属不易,只有遵循学科特点,多读、多背、多写,积累正能量,方可提升语文学科素养,如果一味地无休止地陷入题海战术之中,势必舍本逐末,收效甚微。所以施教者应当还时间于学生,还空间与学生,尽可能的解放学生,使之在知识的海洋里自由徜徉。
(二)提高技能技巧
如何让学生学以致用,如何让学生有效提高成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应试技巧,为此应该结合语文学科特点,针对新课标下高考的新要求,对学生有针对性地、分门别类地进行科学的应试技巧指导,强化高考应试意识,养成良好答题习惯,优化答题品质,使他们能从容自如地应对高考,从而保证正能量发挥奇效。
四、坚守一种信念
自信是建立在正确认识自己基础上的一种认知结构,它促使人们从情感、意识、行为方面去接纳自己。它可以帮助学生正确审视自己,估价自己,客观地认识自己,有效地发现自己的长处,找到自信,从而产生一种积极进取的成就动机,激励自己不断攀登。顺境时,信心满满,再接再厉;逆境时,毫不气馁,心态平和,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只要未到胜负的最后关头,“我都是胜利者!”这样,学生就会以成熟的心智,坚强的意志,顽强的毅力,百折不挠的精神,朝着自己的既定目标勇猛搏击,这就是人们所说的“精神充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