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用心提高古诗词教学效率

用心提高古诗词教学效率

作 者:王辉宁 (茂名市祥和中学,广东 525000)

摘   要:古诗词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初中生积累少,阅历浅,理解起来有难度,所以课堂效率不高。论文从激发学习兴趣、传授朗诵技巧、教以鉴赏方法、运用多媒体教学等方面进行阐述,认为教师从这几个方面用心教学,必定能提高古诗词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古诗词;激趣;诵读;鉴赏方法;多媒体

古诗词是我国璀璨文化中最耀眼的明星,我们理应引领学生登堂入室,领略其无限风采。遗憾的是,当前初中古诗词课堂教学方式较单一、枯燥。不少教师依然采用传统的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模式,课堂的大部分时间用于介绍诗词作者、背景,解释重点字词和翻译句子,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动力不足,课堂教学效率较低。再加上初中生积累少,阅历浅,理解古诗词的情感有难度,学习效果自然不会很好。如何走出这个窘境,需要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发挥自己的智慧。笔者认为,以下尝试对提高古诗词教学效率是有益的:
一、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影响学习活动的最直接、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要提高古诗词课堂教学效率,就必须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正如孔子所言:“知之者,不知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学生有主动学习的意愿,教师才能顺利引领他们步入古诗词的美丽殿堂,尽情领略其中的无限风光。
(一)趣味预习,激发兴趣
通过趣味性课前预习,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古典诗词,变被动式的接受为主动式的自我探究。如笔者在教授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课前布置学生了解乌台诗案、赤壁之战、铜雀台锁二乔、三气周瑜等历史故事,还布置了介绍苏小妹三难新郎、苏小妹三难佛印、兄妹戏对等趣味性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与同学们分享。通过这种方式引导学生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家经历、时代背景、创作动机以及作品的社会影响等,逐步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更重要的是缩短了学生与作家、作品在生活上的距离感,激发了他们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二)巧妙导入,激发兴趣
如果说正式授课是大餐,那么导入就是餐前的小吃。小吃好吃,才能激起人的无限食欲。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好的导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第一源泉,第一颗火星”。所以,我们可以通过精心设计导入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1.音乐导入,增加乐趣
初中生思维比较活跃,大都喜欢音乐,特别是流行音乐。在导人新课时,精选与所教授的古诗词内容相关的音乐导入,能瞬间吸引学生,顺利导入新课。如笔者在教授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选取了著名歌手王菲演唱的《但愿人长久》播放,学生们一听,马上会心一笑,跟着优美的旋律哼唱起来,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很快进入了词作的学习。
2.点评导入,引人入胜
当接触到一篇新的古诗词时,首先映入师生眼帘的是作者的姓名。因此,我们在介绍作者生平的基础上,可以借名人对作者的评价进行有效的导入。笔者在讲授王维的《山居秋暝》时,借助大文豪苏轼对王维的经典评价来导入:苏轼曾经在仔细阅读、分析王维的诗和画作之后,评论该诗说:“味摩诘之诗,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学生针对苏东坡的精彩评价,饶有兴趣地继续讨论,找出体现“诗中有画”特点的诗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借助名人的评价导人,能使学生在初学时就抓住了作品最显著的特点,因学能得法,学生的兴趣自然高涨。
(三)比赛背诵,增加乐趣
初中生好胜心强。教师要抓住他们这个心理特征,多在课堂上利用比赛快速背诵的方法激发他们学习古诗词的兴趣。笔者经常会准备一些棒棒糖,在教授一些比较短小的诗词时,要求学生当堂背诵,看谁背得又快又准。凡是在比赛中胜出的,都会奖励笔者自制的奖状和棒棒糖。同时注意奖励一些接收程度慢,但又非常认真背诵的同学,以此激励学生,增加上课乐趣,激发学生们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二、授人以渔,传授诗词诵读方法
古诗词是最适合朗读成诵的文学体裁。教师要提高古诗词课堂教学效率,一定不能绕过教会学生朗读古诗词的方法。通过反复吟咏,引导学生走近作者,走进诗词,体悟情感,感悟人生。
古诗词诵读教学要讲究方式方法,要让学生掌握诵读方法和技巧。“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一)把握节奏,读出韵味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诵读得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心灵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诵读要得法,正确划分节奏,读准停顿尤为关键。教师要做的就是教会学生正确的划分节奏方法,并通过反复朗诵,读出韵味。
1.教会学生正确的划分节奏方法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古诗大多是五律五绝、七律七绝。五律五绝的停顿划分大致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按意义单位划分,第二类是按音节划分。
首先学习五律五绝的划分:
一是按意义单位划分,分为“二三”式,共两个音节。如“海日/生残夜。江春/人旧年。”
二是按音节划分,分为“二二一”和“二一二”式,共三个音节。如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二二一”句式中的“一”主要是对前面的内容作补充说明,“二一二”句式中的“一”是动词,与后面的词构成动宾结构。
其次学习七律七绝的诵读节奏划分。现在基本采用“二二三”“二二二一”句式和“四三”句式断句。
一是“二二三”句式划分:如“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二二二一”句式划分:如“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其中“巴山/夜雨/涨秋池”只能用“二二三”句式,这是根据句意“涨秋池”句意不能分开而断句的。
二是“四三”句式。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和“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的停顿。就用“四三”句式。我们现在诵读一般都采用“四三”句式。
而词的诵读停顿是按意义划分的,所以朗读时节奏灵活而无定数,读起来长短相间,抑扬顿挫,韵味无穷。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读准节奏,读出韵味
学会节奏划分方法是第一步,第二步是要读准节奏,读出韵味。这里要着重注意把握好朗读节奏的三要素。
首先要读出轻重。声音的轻重是构成节奏的第一要素。重音轻音处理好,才能准确地表情达意,听起才会动听。重音响亮,多表达喜悦、兴奋、紧张之情;低音低沉,多表达悲哀、失意之情。如读王维的《杂诗》“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时,其中两个“故乡”要重读,这样就形象生动地表现出诗人“他乡遇故知”时离家游子的欣喜之情。因此,古诗词轻重诵读恰当,才能准确生动地传递出诗句中表现出的诗人的情绪和丰富的情感。
其次要把握好语速。声音缓急是构成节奏的第二要素。语速与古诗词内容和诗人的情感情绪息息相关,因此选择急缓快慢要合乎前后语境,要合乎情理。如诵读辛弃疾的《破阵子》中的“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时语速要快速急促.表现出词人矢志报国、收复河山、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再次要读好抑扬顿挫。声音的抑扬顿挫是构成节奏的第三要素。中国古代诗歌讲究音韵和谐,平仄相从接应。我们诵读时要平声扬,仄声抑。通过这样抑扬顿挫的诵读,就读出了整齐的韵律、和谐的音韵,读出了音乐般悠扬的美感。
(二)把握语调,读出情感
语调是由于思想感情、语言环境的不同,为了某种表达效果,在声音上表现出来的升降、高低的变化。处理好语调的升降、高低变化,读出韵味。另外要把握好古诗词的感情基调,如李煜的《虞美人》感情基调是悲慨,辛弃疾的《破阵子》的感情基调是悲壮。学生把握好古诗词的感情基调,读出了古诗词中真正的情调,就能更好地理解古诗词寄寓的诗人的丰富感情。
三、巧妙引导,教以鉴赏诗词方法
(一)放飞学生想象和联想的翅膀
中国的古典诗词言简义丰,含蓄深沉,时空跌宕,跳跃腾挪,没有想象和联想的参与是不能领悟其意境和意趣的。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红杏枝头春意闹”、“云破月来花弄影”,其中“绿”“闹”“弄”三字可谓“一字风流,境界全出”。因此,教师要启发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融入古诗词所创设的情境中,再现春江碧透、柳绿桃红、莺飞鸟鸣或者月影姗姗、风来花动、含羞逗影的情景,才能领会诗句深邃的意蕴和含蓄的感情,获得阅读鉴赏的愉悦和满足。
(二)把握诗词的意象和意境
要深入体悟诗词所表达的情感,就要深刻理解作者在诗词中所用到到的意象,并反复揣摩,进而理解作品中通过一系列意象构筑的意境。
意象,简而言之,即寄寓了诗词作者情感的物象。意境,则是由一系列意象构筑成的艺术境界。意象是作者表达思想抒发感情的载体,意象对于意境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总是从感受意象开始的。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抓住意象,反复体悟,仔细体味。笔者在教授秋思之祖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引导学生抓住“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个意象,体悟作者选取这些富有特征而又互有联系的景物时的匠心独运。学生通过吟诵、感悟,能深刻理解每一个意象都牵连着作者的那份羁旅愁思,它们有机地组成了密集的意象群,这种意象组合构成的诗歌意境,淋漓尽致地抒发了浪迹天涯的游子思念故乡彷徨悲苦的情怀,出人意料地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给人以震撼人心的艺术感受。
在古诗词意境的鉴赏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古诗词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努力创设情境,用心编排教学过程,精心设计教学方法,启发引导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古诗词学习中,让学生 见前人之所见,闻前人之所闻,想前人之所想。让学生在古诗词意境鉴赏中逐步从老师引导到独立思考,从而能够正确感悟古诗的意境。
(三)引导学生理解修辞手法的妙用
诗词与一般文章相比,更加注重修辞手法的运用。如果学生对古诗词的修辞手法只是一知半解,那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鉴赏效果。古诗词的作者往往采用比喻、拟人、夸张、对比和对偶等修辞手法把自己的情感形象外化出来。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引导学生仔细分析诗词修辞的作用,领悟作者丰富的意蕴。例如,杜甫《春望》中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就是运用对比手法描绘山何依旧、世事全非的凄凉景象。春天本应鸟语花香,杨柳依依,花红柳绿,令人赏心悦目,但诗中描写的是草木丛生、凄风苦雨的境地。如此的对比运用,更强烈地流露出诗人忧国爱国的情怀。学生只有把握住诗词中的修辞手法,才能真正领悟作者的写作技巧,才能体会作品表露的真情实感。
除了要引导学生注意理解诗词中修辞手法的运用外,教师还应交给学生其他的诗词鉴赏方法,如掌握诗词常用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重点掌握描写和抒情;掌握诗词常用的表现手法——对比、衬托、渲染、用典、抑扬、联想、想象、情景交融、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等。
四、直观教学,借助多媒体优势
多媒体的运用,能为古诗词教学提供一种图、文、声并茂,动静结合的学习氛围,引领学生以最佳的状态、最快的速度走进文本、投入学习,它能增强古诗词学习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为释疑解难提供突破口。
很多时候,由于年代久远和语言习惯不同,诗词里描述的画面、蕴含的情感学生理解起来有难度。这时,如果借助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通过课件展示诗词中所描绘的画面、听示范朗读、观看视频动画等方式教学,就能拉近学生与诗词的距离,扫除学生学习的畏难情绪,很好地提高教学效率。
比如笔者在教授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利用多媒体让学生一边听配乐朗诵,一边欣赏自动播放的图片。同学们在听觉、视觉的直接冲击下,很好地对这首意境深远的曲进行了的丰富想象与联想:几根枯藤缠绕着几棵凋零了黄叶的秃树,在秋风萧萧中瑟瑟地颤抖,天空中点点寒鸦伴着声声哀鸣,牵动着断肠人无限乡愁旅思……教学效果要比自己没有用多媒体时好得多。
综上所述,只要我们语文教师能以生为本,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教给学生朗诵诗词方法和鉴赏方法,再借助多媒体平台教学,一定能引领学生感受诗词中的春风杨柳,绿水涟漪;世间百态,是非曲直;阴晴圆缺,悲欢离合,从而提高古诗词的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傅德岷/卢晋.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
[2]陈自然.谈多媒体课件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语文建设.2005(8).
[3] 郑雪/易法建/傅荣  主编.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
[4]贺新辉.宋词鉴赏词典[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87.
[5]龚爱萍,林丽.古诗词诵读[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O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