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表现性评价这种在国外已成为主流的质性评价方式对于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日益突出,教学和评价同步的新的课程改革模式已经成为全社会历史同仁的共识,而表现性任务的设计是表现性评价实施好坏的关键所在。本文将具体地结合小学数学课程来阐述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设计表现性任务,以实现表现性评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表现性评价;表现性任务
表现性评价是通过学生完成具有一定真实性的任务来表现学生学业成就的评价。表现性任务不是单纯让学生进行游戏,也不仅仅就是一个活动,其目的是从多个维度评价学生的学习。它应该涵盖多方面教育目标,包括知识、技能、能力与态度等。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设计好的表现性任务,就是表现性评价实施好坏的关键所在。下面就结合小学数学教学的需要来具体谈谈怎样设计表现性任务。
一、表现性任务的类型
一个好的表现性任务应当具备以下几个特征:真实性、具有吸引力、能与有关的知识技能建立联系。它应该不局限于课程,而是与学生日常生活平行的一些有意义的任务。 Diane Hart认为:"就形式和应用而言,大多数表现性任务可以归为三大类:简短评价任务,更具雄心的事件性任务和长期的持续性任务"。
1.简短评价任务
简短评价任务通常用几分钟就可以完成,用来判断学生对某一知识领域的基本概念、程序、关系以及思维技能的掌握情况。这种任务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容易设计和实施,因此这是一种常用的形式。这种任务可以包括开放式的任务、改进的选择题。
(1)开放式任务
开放式任务要求学生通过交流产生一个创新的回答,并且允许各种能力和背景的学生以不同的方式处理任务,以不同的途径完成任务。如何设计好的开放式任务呢?这里提供了几条建议。
首先,可以设置一个如同现实生活的情境。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用一段文字编写一个故事或描述一个事件,要解决的问题就包含在这个故事或事件之中,那么,这个故事或事件实际上就为学生设置了问题情境。
例如四年级上册教学"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时,可以设计如下任务:
你的老师带来一袋糖,要分给你们。学生帮助数了糖的个数,一共是106块。
你们班级有多少学生?
如果每个人得到的糖一样多,那么你能得到多少块?
展示一下你的想法。画一画,写出算式,写一些表明你想法的话。
由于班级人数的不同,解决这个问题是会有不同的结果。教师可以适当地增加问题,如"如果我们班又来了一位新同学"等。学生可以用自己的方法探索,找出答案,并且展示自己是怎样做的,展示的方法除了用算式外,还可以画一画,用一个句子写出来。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要解决一个真实的问题,问题的答案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固定的,学生可以按自己的想法去思考。思考的方式和对问题的理解,每一个学生都可能不同。
又如在二年级上册初学乘法的时候,设计以下任务来考查学生对乘法概念的掌握程度。
我们正在学习乘法,你的同桌不明白4×3=12是什么意思。你将如何向她解释?你可以使用图片或图形。
这个任务是考查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因为我们经常会发现学生掌握了某种计算技能,但却不明白其中的算理或不理解概念的真正含义。这个任务通过让学生向他人阐述的方式来评价学生,教师能很好地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而且学生也比较乐于去完成,当"小老师"是他们比较喜欢的形式之一。
第二,用促进较高思维层次的词语来提问。较高思维水平的问题往往用"解释、说明、联系、区别、对比、分析、推断、解决、发现、概括"等这些词语来提问。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时,可以设计以下任务:
过新年了,你打算寄一些明信片给你的朋友。每张明信片的价格是一元,每张邮票的价格是8角。
你现在有10元,你买的每张明信片需要贴8角的邮票。你最多能邮寄多少张明信片?解释你是怎么得出答案的。
这道题结合了具体的情境,教师可以考查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以及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和思考方式。如果只是单纯的一道计算题,那么就只能展示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
第三,在问题的后面补充跟踪问题,如"为什么"、"怎样"之类的问题。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统计与可能性"的时候,设计下面这个问题:
用一元硬币向空中抛10次,记录你的实验结果。
① 正面朝上的次数是多少次?
② 这一结果与你预期一样吗?
③ 如果结果与你的预期不一致,你还能做些什么使得结果与你的预期一致呢?
④ 你怎么知道这样做能够保证实验结果与你的预期一致呢?
这其实是一项小型的活动,学生必须在掌握知识和一定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回答问题,而且最后要求学生对问题作出解释。教师可以从不同学生的回答表现中评价学生知识、技能、思维方面的情况。
(2)改进的选择题
许多人怀疑选择题能否服务于表现性评价的目标,认为选择题不能很好地测量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但是,如果处理得当,选择题也可以是一个有效的评价工具。这种改进的选择题不仅要求学生回忆所学内容,而且要求学生对回忆起来的内容进行分析、解释、归类、推导,就呈现的问题而言,比传统的测验更加真实;就判断正确答案要求的思维能力而言,也更具挑战性。通过要求学生解释或者判断答案,选择题可以变得更加开放。
2.事件性任务
事件性任务通常是用来评价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技能,这些任务需要一段比较长的时间来完成。与简短评价任务通常是针对单个学生不同,事件性任务经常让学生以团队或小组的方式来合作。可以结合教师的观察、学生自我评价、同伴评价来综合评价。
3.长期的持续性任务。
持续性任务是一种长期的、多目标的项目,在一个学期或一个学习单元的开始可能就被分配下来。如写数学日记。
二、有效开发表现性任务的建议
开发、设计与合理使用表现性任务是实施表现性评价的核心。明确评价的原因后,就要开始设计表现性任务,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虑:
1.恰当地借鉴国外的研究经验
国外的许多研究经验对我们开发与应用小学数学表现性评价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我们根据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科目表现性评价的理论及实践研究,归纳总结出小学数学表现性评价开发与应用的原则及注意事项,并结合我们的实际情况,确定适合我们自身教育状况的开发模式与方法。国外小学数学表现性评价的实践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并扩展了我们的研究思路。我们可以根据国外研究实例开发与应用小学数学表现性评价,但要避免盲目模仿,要在反思教学的基础上构建自己的理论来改善评价实践。
2.设计的表现性任务不要过于复杂,评分标准要简明易用
尽可能多地使用简短评价任务,减少长期任务和事件任务的次数,在一学期中选最为重要的几个任务。从教材中和平时的生活中发现素材,设计表现性任务首先要考虑的是真实性,即便是模拟的任务情境,真实性也要越高越好,另外还要考虑公平性、可靠性、可行性和可评分性等方面的因素。评分标准过于细致,很可能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抓不到重点,增加评价的负担。应该根据教学目标以及课堂教学实际,将最为重要的指标列进评分标准,用于学生表现的评价。
3.适当选择表现性任务的类型。在教学情境下常用的表现性任务有:结构化表现测验、口头表述、模拟表现、实验、作品、项目等。教师应根据所要评价的技能特质来决定采用其中的一种或多种任务。还需要考虑学生的发展水平和时间、空间与设备条件的限制。
4.设计完成表现性任务的适当情境。情境是指自然情境或者特殊控制的情境。情境的选择和设计要根据表现性任务的特点和表现性评价结果的用途来决定。
综上所述,开发、设计与合理使用表现性任务是实施表现性评价的核心,我们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的实时需要设计有针对性的任务,实施有效的评价。同时,评价应该是教学过程的一部分,而不是游离在教学之外的。只有评价与教学浑然一体时,评价才能为教师和学生提供重要的、及时的反馈。而只有将评价作为教与学的反馈时,才能充分、有效地发挥表现性评价的发展性功能,从而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任务型研究:表现,评定与教学法》——(英)斯基汉.
[2]《新课程教学评价方法与设计》——万伟,秦德林,吴永军.
[3]《课堂评价策略》——覃兵.
[4]《课堂教学评分规则》——(美)阿特,(美)麦克塔尔
——用表现性评价准则提高学生成绩.
[5]《课堂评价》——沈玉顺
——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丛书
[6]《教学设计中的任务分析》——杨心德,徐钟庚.
[7]《数学学习与研究》2010年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