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图书内容质量问题备受各大出版行业的关注。教辅读物作为辅佐教材的参考性书籍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和追捧,因为它对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教辅编辑,我觉得自己身上的责任重大。严把监控教辅图书的内容质量关势在必行,因为它关系到教辅图书市场的长期稳定以及广大师生的切身权益。
教辅图书的读者对象主要是广大学生,其质量好坏关系每个学生的利益。好的教辅图书能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成绩,差的教辅图书会给学生以误导,甚至影响到学生的前途和命运。那么,如何提高稿件的内容质量呢?
一、要严把样稿关
样稿是教辅图书编写前期不可或缺的一环。样稿虽然内容不多,但其质量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作品的最终品质。编辑如果不能严格审核样稿,就无法在一开始准确把握作者的创作思路,一旦思路有所偏差并形成惯性,在后续的回稿中会花更多的时间来纠正,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其次,样稿的撰写也是论证体例的过程。正式写稿前如果没有完善的体例,后期修改可能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拖慢整体进度不说,还会给内容质量造成隐患。因此,要提高稿件的内容质量,编辑一定要严把样稿关。
样稿的审核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1.与选题的一致性。衡量样稿是否到位,首先要看其是否符合选题。包括与图书的整体定位、要求的编写思路、对应的教材版本、对应的使用区域以及图书的使用群体是否一致,等等。这些方面应穿插在审样稿过程中。
2.与栏目划分的一致性。要确保体例中的板块设置、栏目划分在样稿中完全展现出来。如有缺失,要及时联系作者补充。同时要保证内容符合栏目写作要求,逐条核对,及时返改。
3.正确的价值观。教辅类图书要有正确的价值观,也要与时俱进。过时的观点、错误的理论、偏激的思想以及不当的言论等,都要深挖出来,告知作者,以免之后的稿件中再次出现类似内容。
如此一来,样稿的内容质量提高了,后续稿件就有了标准可依,只要以此来衡量,质量就不会有所偏差。
二、要严格审稿
严格按照“三审制”对教辅图书的稿件进行审稿,严把内容质量关,坚决反对以审代编的现象。
1.扎实做好初审工作。稿件按照要求编写完成之后,责任编辑要从多方面对稿件进行内容质量把关。在通读全稿的基础上,对稿件是否有政治性、知识性差错,是否与配套教材内容严格同步,知识结构是否科学、严谨,重难点是否突出,语言文字、结构是否符合出版规范,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等方面进行初审鉴别。
2. 严把复审关卡。复审者对初审者的审稿意见进行评价认定后,对于初审者遗留的问题,复审者应予以弥补,帮助解决。如果与初审者有不同的看法时,复审者要及时与初审者沟通,充分说明自己的意见。如果意见还是达不到一致,必须把各自的意见充分说明,交由终审者决定 。
3.死守终审底线。终审者主要审查稿件的政治导向与思想倾向,对初审者、复审者的审稿意见有全面、充分的了解,并对他们提出的问题表示明确的看法。对稿件中仍然存在的问题提出修改意见,并对反馈结果进行及时跟踪和有效处理,切实守住终审底线。
三、要注意加工细节
编辑对稿件的加工方式,直接影响稿件的内容质量。有以下两点需要注意:
1.更换考查方式,提高合理性
同一个知识点的考查应不局限一种形式。有的作者往往会根据自己的习惯或者参考手头资料来设置题目,从而忽视了设题的合理性。根据不同的考查内容设置最合理的题型及题目,是提高稿件内容质量的一个方面。“一锅烩”“一刀切”的出题方式不可取,编辑应该在加工过程中对设题的合理性方面反复斟酌。
2.增强题目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有些重点题目频繁考查,考查面太过单一,起不到综合考查知识的作用,同时也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心理。编辑应从细节方面入手,在加工过程中,增加题目的含金量,突出其趣味性。
我觉得作为一名教辅编辑,如果要提高稿件的内容质量,首先上面所提及的是必须要做到的。接下来我们还应该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总结经验,努力提高稿件的内容质量,打造精品教辅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