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植树的牧羊人》一课为例,尝试探讨文本解读,对语文阅读课堂的价值。主要内容:文本解读。
关键词:语文阅读课堂;文本解读;价值
《植树的牧羊人》课文虽长,但文字浅易,学生结合预习指引和课后练习,完成自学,问题不大。作为语文老师,我们怎样对这篇讲读课文“精准解读”,尽可能地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素养呢?
一、文本解读——挖掘阅读文本的价值
韩军老师说,“培养孩子的语文眼光……请你先来培养自己的‘语文眼’,首先学会用一双慧眼看文字的表达、文字的风采,然后你才能教好语文”。语文老师需要在解读中运用“语文之眼”。《植树》是一篇经过改写的译作,经过比较《种树》(原汉译版本)和《植树》(人教版删改版),我发现《植树》渗润了编选者不少的匠心,因文本较长,仅举数例如下:
例一:
《种树》:
我继续向前走,心想:要找到水,恐怕是没指望了。就在我爬上一个山坡时,忽然看见远处山谷似乎有人影,我朝那人大声叫道:“给我一点儿水好吗?”
那是一个牧羊人,在石屋前还有一群绵羊。牧羊人默默地从井里汲水给我,水质清冽可口。
《植树》:
继续向前走了五个小时,我还是没有找到水,连一点儿希望都没有。到处是干旱的土地和杂草。我看见远处有一个黑影。开始,我以为是一棵枯树。但没有选择,我还是朝那儿走了过去。原来是一个牧羊人,他周围还有三十来只羊,懒懒的卧在滚烫的山地上。
牧羊人让我喝了水壶里的水,又带我去了他山上的小屋。他从一口深井里给我打了一些水,井水甜丝丝的。井台上,装着简单的吊绳。
《种树》的“人影”变成《植树》的“黑影”和“枯树”,凸显了环境的恶劣和绝望的心情;《种树》的“井”变成了《植树》的“深井”,不但体现了干涸的环境特点,也暗示着牧羊人的辛劳和坚韧。
例二:
《种树》:
我们先把羊群赶到河谷去吃草,然后再一同爬上山坡。
爬上山脊后,牧羊人拿起铁棒向下扎了一个洞,放入一颗橡实,再覆盖上泥土。他一颗一颗耐心地种下橡实。
《植树》:
羊吃草的地方在一个山窝里。牧羊人让大狗看着羊群,然后爬到我站的地方。……
我们沿着山路,又向上爬了大约两百米。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然后,他轻轻地往坑里放一颗橡子,再仔细盖上泥土。
比较发现,《植树》比《种树》多了狗的存在,在映衬主人公的手法上更丰富;植树的细节也多了状语来刻画,看得出删改版更加工笔了,对突出主人公的个性,写法更加鲜明。
还有很多类似的例子。既然教材文本的删改者,花费了一番苦心,我们是应该去看见这些苦心,发现这些变成教材的文字的精彩之处、有价值之处的。这些有价值之处,是语文阅读课堂的“根”,是源头活水。于漪老师说:“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师的坎,要陪伴语文教师一辈子,语文教师要立得起来,就必须跨过这道坎,这非常不容易。” 做正确的事比正确地做事更重要,所以我们一定要在解读上下笨功夫,才有可能“不辜负”阅读文本的价值。
二、引导解读——实现阅读课堂的价值
宋明镜老师说,“教师对文本真实解读是阅读教学的开始,其最终的目的还是要引导学生对文本的真实解读。学生是阅读的主体,是学习的积极参与者。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尊重他们的阅读体验,而不是以贩卖山寨的结论来代替他们的阅读。从‘为学生学习设计教学’的角度,为满足师生对话需要与作者与文本对话,寻找教学突破口和教学设计思路。”
为了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解读,使阅读成为其素养养成的最重要的渠道,本人创设了两大问题:
1.深入阅读课文,结合具体语句理解课文。
2.用创造性的思维表达对课文的理解。
学生的阅读主要落在第一个问题上。实录如下:
拿到了你们抽签的题目之后,请大家看一下我们屏幕上面的这一次的学习任务。
屏幕显示:
3—4人组成学习小组,选定某个话题,结合课文具体语句,以小组为单位聊聊细节和你们的发现。
小组讨论的时间是五分钟,可以开始了。
A组风物篇1.水(井)2.风(声)3.树(林)4.房屋5.羊6.狗
B组字词篇1.“年”2.“一切”3.“挑”4.“静”5.“一点”6.“坚持”
(生分小组讨论)
以下是学生的发言,稍举一例:
生2:我们第二小组抽到的话题是:A组编号为6,话题是:“狗”。我们发现原文的语句在6段和第9自然段。请看第六自然段。“他的那条大狗也像主人一样,安静,忠厚,不张扬。”这句话从侧面写出了牧羊人的理智,为下文牧羊人的举动做了铺垫。然后还有第9段,请看第9自然段。“羊吃草的地方在一个山窝里。牧羊人让大狗看着羊群,然后爬到我站的地方。我以为他要来说我,嫌我一直跟着他。”这句话借狗看羊群的事迹,不吃树种而保护树种,写出了狗听话的性格,也为下文牧羊人种树的举动做了铺垫。
师:好,狗不但是牧羊犬,而且还是护树犬是吧。
教学设计的切入点小,学生能够自己去找寻与“狗”有关的信息,能联系原文,能联系中心,能联系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核心事件(植树),并且得出自己的评价。令授课老师惊喜的是,“牧羊人让大狗看着羊群”,老师在课前也没有意识到这点意义(“狗看羊群的事迹,不吃树种而保护树种,写出了狗听话的性格,也为下文牧羊人种树的举动做了铺垫”),这完全是学生自己的发现和生成,而不是老师“灌输”出来的,这是教学设计帮助学生达成的,较深入的个性阅读和体验了。泰戈尔说,“爱的礼物是不能赠送的/它期待的是为对方所接受。”文本的意义被学生所“看见”,或者说学生赋予了文本以“意义”——审美——发生了,阅读的价值也就实现了。
综上所述,一节能体现语文教师职业价值的阅读教学课,一节能够实现语文阅读课堂价值的课,应该要细读文本并引导学生细读文本,用自己“语文之眼”的“加持”,来 “开光”学生的“语文之眼”。
参考文献
[1]韩军.《语文之眼——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韩军演讲摘录》.
[2]于漪.《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
[3]宋明镜.《文本解读能力是语文教师的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