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探讨感恩教育在小学德育中的应用价值与实施

探讨感恩教育在小学德育中的应用价值与实施

作 者:王 欢 (奎屯市第五小学,新疆省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奎屯市 833200)

摘   要:本文对在小学德育教育中开展感恩教育的必要性进行了讨论,并对感恩教育在德育工作中的应用价值进行了分析,对如何加强感恩教育,提高小学德育教育的效果提出了几点对策和建议,希望能够为小学德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小学;感恩教育;德育教育

引言
小学阶段是我国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国民基础教育之一。通过在小学阶段整合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的力量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感恩教育,能够使学生的感恩意识和情感得到有效的培养,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进而为学生未来的成长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1、在小学德育中开展感恩教育的必要性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脱去稚气,开始进一步认识世界的阶段,这一阶段的学生在思想、情感等方面还如同一张白纸,此时对于学生进行的教育对于其未来的发展能够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当前我国的大部分父母对于孩子的成长十分重要,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的家庭对于孩子存在着溺爱、过分包揽等现象,从而导致学生在生活上缺乏独立意识,以自我为中心,在小学的班级管理上则主要表现为学生不爱学习、难以管理等现象。根据我国新课程改革的相关要求,在小学班级管理以及教学过程中需要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这是我国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和目标之一。
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途径有很多,例如通过思想品德课程、在其他学科中渗透德育等,其中利用感恩教育对对学生进行教育能够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起到非常良好的影响。在人的一生中会不断的接受来自各个方面的帮助,包括父母、老师、朋友、社会甚至素昧平生者,这些帮助有的是具有一定目的,有地则是无私奉献,无论是哪一种帮助我们都应当心怀感恩,这不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处世哲学和为人的道德。
感恩教育是指教育者通过一定的方法使受教育者产生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一系列心理和感情的人文教育,从而使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能够主动奉献,树立爱别人、爱集体的情感以及责任意识、独立意识。因此,对于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能够有效的帮助其树立起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最终实现德育教育的目标,推动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2、感恩教育在小学德育中的应用价值
2.1帮助学生树立责任意识
通过对小学阶段的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使其了解父母在养育自己过程中的艰辛,理解教师在自身成长中的意义,能够逐渐使其形成对父母、教师的责任意识,进而体谅、孝顺、关心父母,尊敬师长、尊重知识,积极配合教师共同完成教学活动,以更好的成绩来回报父母和老师的期盼。
2.2帮助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
家长对于孩子的溺爱和放纵是导致其任性妄为、容易产生负面情绪的主要原因之一。小学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初步形成的关键阶段。通过对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能够帮助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念,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面对生活、正确应对困难和发展,关心和爱护他人,进而形成健全的人格。
2.3帮助学生增强对生命、生活的重视
通过对学生进感恩教育,可以有效的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和发展生命,培养其热爱生活、积极生活的情感,从而树立起正确的生命观、生活观,实现自己生命的价值。
3、制定合理有效的措施完善感恩教育在小学德育中的实施
3.1利用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引导
在小学生的语文课程以及其他学科的教材中,蕴含着很多关于感恩的内容。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时要、充分开发和利用,例如,通过语文教材中的有关感恩的课文,如《地震中的父与子》、《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我最好的老师》等。此外,还可以通过搜集有关感恩的素材编制校本教材来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例如,在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中也有着许多的感恩教育材料,如“恣蚊饱血”、“卧冰求鲤”等广为传颂故事,“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士为知己者死”等古诗词和名言警句,通过对这些素材的有效运用可以对学生起到非常好的教育效果。
3.2组织感恩实践活动
在对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时,教师不能够只依靠口头上的说教,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在这种教育方式下往往对这些抽象的感恩教育内容很难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也就无法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因此,在对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时必须要加强实践活动在教育中的比重,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良好结合。教师可以通过开展各种有意义的感恩活动,让学生去亲身体会,从而实现对其感恩情感的培养。例如,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通过在对他人付出付出的过程中感受奉献的意义,并使其在收到他人感谢时推己及人,增强其感恩情感,进而帮助其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3.3教师发挥榜样作用
模仿是小学阶段的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因此在感恩教育的过程中学生会不自觉的对教师的言行进行模仿,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必须要以身作则,认识到自己对于学生的榜样模范作用,从而在教学、生活中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为学生树立起良好的道德榜样。例如,教师在班级管理中要积极帮助学生解决困难,表现出足够的人文关怀和感恩之心,学生在教师的影响下也会逐渐的互帮互助,形成良好的同学关系。
3.4完善教学评价设计
感恩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形成对他人、社会感恩的情况,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但对于感恩教育的教育效果是无法通过一张试卷来进行检验的。因此,教师要科学的进行教学评价的设计,对学生的感恩教育效果进行全面的评价。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制作一个核查评价表来对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表现、思想观念等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价。同时教师还要加强与家长之间进行密切的合作和交流,使评价表在校内、校外均能发挥其作用,教师与家长共同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实现对感恩教育效果的科学评价。
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德育中开展感恩教育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学校、教师、家长要加强对感恩教育、德育教育的重视,通过挖掘教材内容、组织感恩活动、教师发挥榜样模范作用,并加强教师、家长之间的交流合作,从而为感恩教育的效果提供良好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刘永刚, 黎萌. 感恩教育在小学德育中的价值与实施[J]. 科普童话:新课堂, 2017(24).
[2]张秀琴. 浅析如何在小学德育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J]. 考试周刊, 2017(57):97-98.
[3]李耀培. 感恩教育在小学德育中的实践探索[J]. 教师, 2017(20):1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