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数学学习促使学习者获得自信和更多的成功感,是各国数学学习目标极为关注的方面。情感态度与自信心作为数学教育工作者的目标之一,在学生的数学学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以往的精英教育模式,造就了较多学生的“失败者”心态,使他们对数学没有兴趣,在数学面前自信心受到极大的伤害,很多人以一种被淘汰者的心态走向社会,这种心态会影响他们一生的发展。要适应时代发展,数学学习呼唤对人的发展要注入更为丰富的育人品性。下面我就来谈谈自己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情感与态度培养的一些粗浅看法。
一、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教育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相连时,学生对学习才会有兴趣。因此,教师要从学生所熟悉的现实情境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情境;关注每个学生的不同差异,因材施教,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中,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孩子对于自然与社会现象的好奇心,求知欲是一种重要的素质,它可以使一个人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得到发展;反之,则会使一个人不求上进,终身碌碌无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引导学生经常用数学的“眼光”看身边的事物。对于低年级学生可以提一些这样问题:这一堆东西有多少个?你是怎样去教的?把它们分成两堆,使一堆比另一堆多5个怎么办?也可以经常向学生提供一些有趣的数学问题,引起他们的好奇,想一探究竟。
二、让学生体验成功,建自信心
自信心是成功的基石,是一种可贵的心理状态,它能将人的一切潜能充分调动起来,可以激发动机的水平,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并达到最佳状态,但学生的自信心不同程度的也存在着差异,这差异主要表现在学习和各种活动中。对缺乏自信心的学生,教师在课堂上更要多给他们关爱和信任。因为学生的自信心来源于信任,来源于鼓励。教师在上课时,要经常提问这一部分学生,他们只要说得有一定道理,就要及时给予表扬,让他们体验成功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在给学生批改作业时,不要看到得数不对就打“X”,要注意其思维障碍,耐心引导他们自己发现学习上的错误,自己纠正错误。老师尽力找出学生平时学习中的进步,哪怕是细小的进步,也要鼓励和肯定。因为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欢乐,便会激起无休止的成功的力量和信心。
平时引导学生多进行对比,好生多进行横向对比,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认识到本班或本年级比自己强的同学有很多的;差生多进行纵向对比,将自己的现在与过去对比,进步了没有?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还做不够?我哪些地方还可以做得更好?这样让不同程度的学生真正了解自己,树立“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观念,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三、让学生经受挫折,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
生活中挫折无处不在,一个人成长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我们知道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艰苦的脑力劳动过程,课堂上的质疑问题,看书自学,认真、独立、及时完成作业等都必须要有顽强的意志,才能持之以恒,古人云:“志不强者智不达”。为了锻炼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教师可以经常有意识让学生遭遇挫折。如学习圆的面积后,让学生选定一棵树干,通过测量计算它的横截面面积,许多学生拿着卷尺或直尺无从下手,面临的问题是:横截面的面积怎么测量?通过讨论,明白可先测树干的周长或直径,再求面积。此时又发现了新的问题“为什么许多同学算出的面积会不一样呢?再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由于测量树干的位置不同,所以得到的横截面的面积也不同。这样通过发现问题目、解决问题,不仅使学生弄清知识的疑难点,而且使学生意识到遇到问题不要放弃,只有坚持下去,不断努力,才能最后成功。教学内容中学生会说、会做的,尽量放手让学生自己说、自己做,虽然其中难免会遇到失败,但只要有持之以恒的决心和克服困难的毅力都是可佳的。一定数量和一定强度的问题能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对挫折的耐受力和克服困难的毅力。
总之,在数学课堂中关注学生情感与态度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和积极向上价值观的形成,使成功感始终伴随着学生学习的旅程,以保证学生不会因过多的失败而放弃他们的努力,失去发展的机会。
作者简介
曹继荣;男;江西省九江市瑞昌市人,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本科。参加工作近30年,一直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