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多措并举,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多措并举,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作 者:袁红霞 (重庆市大足田家炳中学, 重庆 402360)

摘   要:语文是所有学科的基础,语言不仅仅是语言类工具性学科,语文更是具有人文价值的学科。语文教材中涉及的内容多与人文素养、传统文化、德育思想等内容相关,其目的在于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丰富学生文化涵养。下文笔者就试着从传统文化的角度解析高中语文教学,探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几项措施。
关键词:传统文化;高中语文教学;文化传承

引言
  中国作为世界上的文明古国之一,拥有灿烂的文化底蕴。21世纪以来,中国继承传统文化的优势与现代科技联系在一起,在教学中将先进的思想文化与传统文化共同传递给学生,学生吸收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在未来的发展中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发挥其重大价值和意义,全力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高尚品德。高中阶段使学生身体和心理发展重要的阶段,在此阶段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更显重要,因此教师应积极地将传统文化渗透到教学的方方面面,引导学生正确的学习。接下来笔者详细解析相关策略。
  措施一:深入挖掘语文教材
  高中语文教材中选入了很多非常优秀的课文,他们往往含义丰富,文笔优美,或蕴含着很丰富的哲理,或表达了十分真挚的情感。很多文章中都传达了源远流长的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但是一些教师在教学中却忽略了文章传达出来的文化和情感,使学生丧失了学习和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机会。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对教材进行深入挖掘,准确的剖析。对于课文中展示出的优秀的传统文化要尽可能的为学生展示出来,并进行强调和升华。
如,在《荆轲刺秦王》一文中就表现了荆轲注重大义,对于强大而又残暴的秦国统治勇于反抗,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塑造了荆轲的伟大英雄形象。同时在临行前,荆轲曾写下“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表达了一种大无畏的精神。同时荆轲本来还制定了周密的计划,特制了锋利又有毒的匕首,同时假借为秦王献地图的人机会对秦王进行刺杀。在大殿上,看到露怯的秦舞阳,荆轲明知此次刺杀成功无望,但是却依然选择按计划进行,表达了荆轲的决心和勇气。利用荆轲这个人物教师就可以为学生渗透家国大义、丰富的智慧和英雄的气概。通过对课文细节的深入挖掘,让学生感受到古代侠客的侠义精神和大无畏精神,这是一种精神的传承,也是文化的传承。
措施二:了解课文背景,析出年代传统文化
  能够被选入高中语文教材的文章一定是经过精挑细选的,一定都是蕴含着特殊文化背景或者思想情感的文章,其都是镌刻着传统文化的痕迹。作品中优美的词语、句子、段落都是在特定文化背景中形成的,值得人人细细品味。因此,笔者以为要想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我们就应该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背景,从文章背景中解读文章的内涵、思想、情感。这里所说的文章背景包括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历史社会背景、作者的成长经历等等。当学生能够了解文章的背景知识后,自然人文情怀也会随着提升,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解读能力也会提高,这更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欣赏课文本身蕴含的文学魅力。
例如,学习郁达夫的《故都的秋》。这篇文章是作者1934年7月,“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写下的。如果在学习课文前学生能够对作者的时代背景有所了解,那么学生可能会更容易理解文章传递的思想情感。1927年4月12日直至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作者郁达夫为躲避国民党的恐怖威胁,1933年4月,他由上海迁居到杭州。1934年7月,郁达夫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今北京),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该文。《故都的秋》全文1500多字,运用了42个秋字来润色北国之秋的“清” “静”和“悲凉”,也处处渗透着郁达夫消极与积极情绪在纠结与斗争的痕迹。故都的“秋”,其实是郁达夫的“秋”,是表现了他主观感情、审美取向、文学气质和人生态度的“秋”。本文的悲凉美感,跟传统的悲秋情结有关,跟作者的身世性格有关,跟作品的创作背景也有关。了解了课文的背景,不难理解文中的内涵,学习此文感受到了我国传统文化内涵的委婉含蓄、博大精深。
措施三:引导课外阅读,开展传统文化活动
  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可以根据教材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拟定一个主题式课外阅读活动,课外阅读物的选择以传统文化教育为主线,旨在促进学生学习质量提高的同时,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熏陶。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实现与文本的对话,并通过静心阅读,解析出作者的思想认识、情感追求、人格品位、性格志趣等,产生各种不同的情感反应:认同、一文、共鸣、陶醉等,在体验文本内涵、接受传统文化熏陶的同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与人生追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因此,语文教师应组织开展传统文化课外阅读活动,实现师生之间、课堂内外之间的互动,让传统文化回归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活动应遵循“精准选、透彻读、深切悟”的原则,促进学生真正从传统文化课外阅读活动中汲取精神营养,全面提高语文、人文素养,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中语文本是传承文化的载体,语文教学目标也包含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文化内涵。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仍然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和总结。本文笔者提及几点措施,仅望能够有抛砖引玉的作用,在此仅与尔共勉之。

参考文献
[1]魏回春.刍议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中国校外教育,2016(15):103.
[2]胡凌.论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5(01):59-60.
[3]吴文禹.论高中语文教学对学生文学底蕴的塑造[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5:2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