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在统计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统计学是关于收集和分析数据的科学和艺术。“数据分析观念”主要表现在:能从统计的角度思考与数据有关的问题;能通过收集数据、描述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作出合理的决策;能对数据的来源、收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由数据得到的结论进行合理的质疑。那么在统计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呢?下面结合自己上课的实例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地认识。
一、经历数据收集的过程,为数据的分析做准备
从神舟五号到去年的神舟九号成功进入太空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壮举,是振奋人心的大事。特别是神舟九号的发射成功,孩子们也都特别的振奋,对这一话题也都非常的感兴趣,于是在教学三年级下册的条形统计图时,课前我就组织学生进行了平衡能力的实验,把自己对平衡能力训练中的转圈实验的数据记录下来。课上,我就把学生实验的数据凌乱地记录在黑板上,然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看到这些数据,“你想知道什么?”
在这一过程中,虽然费了一定的时间,而且数据也比较凌乱,但却让学生亲历了原始数据的收集过程,清楚地知道了数据的来历,而且看出了整理数据的必要性。
二、整理数据,为数据分析奠定基础
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我适时提出“那转多少圈的同学最多,转多少圈的同学最少呢?请大家观察黑板上的数据,谁一眼就看出来?”开始学生都感到了困难,但很快学生就想到了在一年级学过的“画符合法”、用“正”等方法来数。“那么有没有比这种方法更快的方法呢?”于是学生有想到了统计表,我又引导学生把数据整理在统计表中。接着我又问,还可以用什么表示,学生有的想到了统计图,“你们能把这些结果用统计图的形式表示出来吗?”问题刚一提出,就有的同学发现了“老师,我发现格子不够用?”于是就出现了下面的教学环节:
师:当格子不够用时,该怎么办呢?请各小组讨论一下,咱们比一比,看哪个小组能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师:多数小组已经制作完成。下面请我们大家一起来看一下,大家是如何解决格子不够这个困难的。
小组1:我们是用添格子的方法来解决格子不够这个困难。
小组2:格子不够,我们又涂了旁边一列的格子,这样就够了。
师:也就是“拐弯涂”。
小组3:我们是用一格表示2人的方法。
师:这个方法比较新颖,你们能详细介绍一下吗?
小组3:我们用一格表示2人。转10圈级以下的有2人,就涂1个格,转11圈的有6人,就涂3个格……
师:其他同学有什么问题要问他们吗?
生1:转15圈及以上的有3人,是单数,怎么涂呢?
这时我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得出了问题的结论。在这一整理数据的过程中,顺应了学生的思维,“当格子不够用时,该怎么办呢?”将问题抛给了学生,让学生想办法,在小组内探究,引起了学生的思考,交流,在交流中再思考再交流,实际上也是经历了一次数据的整理和分析的过程。
三、分析数据,发展学生的思维
在学生制作条形统计图结束之后,我就适时引导学生分析数据。
师:看到这个统计图,你能发现什么?
生1:我发现转12圈的人数是最多的,因为它最高。
生2:我发现转11圈的人数是最多的,因为它最高。
生3:我发现转12圈和转14圈的人数是一样多的。
生4:我发现转14圈人数是转15圈及以上的2倍。
生5:……
师:那你们知道哪些数据可以代表我们班的转圈水平吗?
生:转12圈的和转13圈的。
师:为什么?
生:因为转12圈的有12人,转13圈的有11人,这样一个23人,超过了全班人数的一半。
师:说得好,全班40人中,转12圈和13圈的有23人,已经占全班人数的大多数了,所以代表了我们班的转圈水平。
尽量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经验获取信息,分析数据。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都是学生在自己读图、分析。既培养了学生的读图能力,又回归数学问题的解决,很好地体现了“统计是解决问题的工具”这一理念。
又如我在教学三年级上册《统计与可能性》中,我设计了这样的应用:
(课件出示)莲花超市,发了1000张奖券,其中设:一等奖1名,二等奖10名,三等奖50名。
1.如果我们去抽奖,大家预测一下有没有可能得奖?得奖的可能大不大?为什么?
2.如果得奖,得到哪种奖项的可能性大?哪种奖项的可能性小?为什么?
学生刚看到这道题,稍加停顿,不一会儿就热烈地讨论起来,同学们讨论地讨论,计算的正起劲,找出了答案,以为大功告成。我趁热打铁,接着又抛出一题:
今天让你来当一回商场的经理,利用转盘设计一次有奖的促销活动。想不想试一试?
出示一个平均分成12份的转盘:给转盘涂上红、黄、绿三种颜色。红色表示三等奖,黄色表示二等奖,绿色表示一等奖。要使指针停在红色区域的可能性最大,停在绿色区域的可能性最小,停在黄色区域的可能性比绿色大比红色小。应该怎么涂?
问题刚一抛出,学生们跃跃欲试,有的同学低头沉思,在脑中思考着、计算着,有的同学马上就拿出彩笔涂起来,8种答案学生们一个接一个地补充出来。趁着孩子们的兴致正浓,我接着问:
同学们,你们认为商场的经理是希望顾客抓到大奖越多越好呢?还是越少越好?为什么?
出示两种方案;刘涛的转盘(一等奖1份,二等奖2份,三等奖9份)丁兰(一等奖2份,二等奖4份,三等奖6份),如果你从他们中选一人作商场经理,根据两人的设计转盘的情况你会选谁?为什么?如果你是顾客,你会到哪个转盘前抓奖?为什么?
学生们的兴致很高,纷纷阐述自己的观点,大部分学生选择刘涛作为商场经理,原因是顾客抓到的大奖越少商场损失越少;而有一名同学却有不同的见解,他选丁兰作为商场经理,理由是丁兰设计的转盘中奖的几率大,因为商场买东西抓奖的人多,商场挣得钱就多。
在课堂上要舍得“浪费”时间,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收集资料、交流、思考……你就会发现学生别样的思维,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好课,要舍得“浪费”时间;在“浪费”时间的基础上,教师点石成金,让时间不再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