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国意大利语专业最早成立于1962年,现阶段,全国已有20多所开设意大利语本科专业的高校。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中国与意大利在经济、文化、科技、环境等各个领域的交流不断增强,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教学内容已经无法应对上述快速变化的实际情形,培养出来学生的能力已经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全新要求。本文将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评价体系等方面的改革分析入手,探寻当今社会对于意大利语专业人才培养的最新需求,对专业人才培养的全方位改革提出前瞻性的建议。
关键词:意大利语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改革实践
一、专业发展现状
现阶段,我国已有20多所开设意大利语本科专业的高校,共分为“三大区域”:北方区域、长三角区域、南方区域。其中,“北方区域”包含北京外国语大学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语言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天津外国语大学、南开大学、大连外国语大学、吉林华侨外国语学院、黑龙江外国语学院、河北科技大学、 西安外国语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等12所高校;“长三角区域”包括上海外国语大学、同济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浙江外国语学院、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等5所高校;“南方区域”主要包括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此外,还有近10所近三年新开意大利语本科专业的普通高校。
各所高校所使用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不一,但是绝大多数是在北京外国语大学意大利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进行修订。少数高校具有自身独特的发展特色和专业定位,如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主打“经贸类”培养特色;中国传媒大学主打“新闻传播类”培养特色,吉林华侨外国语学院和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为两所民办普通高校,作为小语种人才培养的民办示范基地,专业发展结合了地方经济发展的特色和需求,注重人才培养的实践性;上海外国语大学和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则利用所处城市的地理优势,关注城市发展的国际化定位,分别制定了符合上海和广州发展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其余各类高校,则多数根据北外传统的意大利语人才培养方案,即根据国家“外国语言文学类”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标准,按照文学学士的培养目标制定的相关培养方案,培养方向大多围绕文学类展开,同时根据各自高校的实际办学条件和各地发展的不同标准和目标,对具体内容进行了适当的修订。
最新意大利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需要在传统培养方案的基础上,结合各自学校的办学定位、发展目标以及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升级。同时,对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必须依据其发展特点对方案进行修订和完善,最终满足国家和地方对于意大利语国际化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目前,教育部出台了《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其中对外语类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提出了明确的规定和准入依据。因此,在制定意大利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前夕,十分有必要对现有专业培养方案进行改革和升级,以满足国家对于外语类本科人才培养的要求,同时结合各个学校发展定位和办学特色,真正培养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需求的外语类复合型人才。
二、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
(一)教学内容
改革围绕“重实践、轻灌输;重新颖、轻传统;重体验、轻讲解”的指导方针全面展开。根据一般学校提出大力发展专业实践型课程以及现代社会对于外语类人才语言实践运用能力的要求,教学内容的改革重点在于减少课堂教师单方面的知识灌输,增加学生的实践体验,减少“史类”知识的过多讲解,增加当代社会前言研究的分析教学。
在专业必修课的名称方面,可以尝试以下调整:《意大利语视听》改为《意大利语视听说》,强调外语视、听、说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意大利语语法》改为《意大利语实用语法》,将传统的语法讲授变成语法实践课程,突出基础语法的实用性分析和情景实践;《意大利语翻译》改为《意大利语翻译实践》,突出课程的实践特色。专业限选课程方面,将《中意文化交流史》改为《当代中意跨文化交流》,将《意大利艺术简史》改为《西方艺术赏析》,将《意大利文学简史》改为《意大利文学巡礼》,减少“史类”内容的单一讲解,增加当今实际情况分析和内容的实践体验;将《意大利语口译》改为《意大利语口译实践》,增加课程的实践内容;将《意大利文学作品选读》改为《意大利文学作品赏析》,培养西方文学的欣赏能力,减少传统的“阅读式课堂”,增加互动和评析内容;将《意大利语报刊阅读》改为《意大利新媒体及互联网体验》,将传统落后的报刊材料阅读改为新时期最新的新媒体及互联网材料,增强课程内容的时代性和体验性,创作良好的师生共享课堂氛围;将《经贸意大利语》改为《当代中意商贸》,避免一味地灌输过时落后、传统形式下的贸易知识,依据当今社会电商、经贸的发展特点以及中国杭州“国际互联网电商巨头”城市的定位,着力增添“中意互联网电子商务”的教学实践内容(例如“翻转课堂”及“精品课程”的开展),重点培养学生在实际经贸背景下的语言运用能力。
(二)教学方法
改革重点针对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平台部分内容,在“毕业论文”“毕业实习”“社会实践”和“国际交流”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与实践。在多数高校中,意大利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通常都是一块鸡肋:食之乏味、弃之可惜!大部分本科生毕业时的外语水平还达不到撰写学术论文的要求,用外语撰写的论文“中国人看不懂、外国人不惜看”。很多学校对于学生毕业论文的指导几乎为零,更不用说在课程体系中设置论文指导教学的环节了。针对此现状,可以在《意大利语写作(二)》课程中专门设置一部分内容用于毕业论文的写作指导,在传统论文写作理论、实践的教学基础上,根据《标准》的相关要求,鼓励学生进行更多的社会调查实践,将课堂延伸至校外,指导学生进行毕业论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将社会实践成果作为论文写作的重要依据,强调毕业论文内容的实践性,力争通过实践成果进行综合分析,提出相关建议和政策,为城市的发展、中西方文化和经济交流提供切实有效的参照依据。
毕业实习方面,着重培养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指导教师努力将传统课堂延伸到校外,引导学生走入社会,运用所学语言和文化背景知识到社会的组织、机构、单位、企业进行实地考察、学习、体验,通过实践检验自身的知识储备,了解社会和时代的发展,努力查找自身的不足,为将来毕业之后的不断学习和提高奠定基础。同时,在实习实践过程中,充分锻炼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找到学科和专业的发展方向,充分了解未来的就业形势。通过毕业社会实习和实践,帮助学生了解民情和国情,增强社会责任感。
国际交流方面,转变传统的闭关教学模式,努力引进国外高校的资深专家、学者,将意大利语学科发展的前沿信息带给我校学生。通过签订合作备忘录的形式,积极探索校际之间国际合作的可能性,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出国留学、访学机会。利用大三的机会,出国学习一年,一方面不断检验、提高自身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另一方面近距离感受对象国的国情、社会和文化,充分了解自身的综合能力,探索自身的兴趣志向,为将来毕业后的学习工作寻找灵感。
三、课程评价体系的改革
一方面紧紧围绕实践型本科高校的培养定位,在原有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大力增加课程实践部分的教学和考查,修正现有的传统评价体系。因此,可以将《意大利语翻译》、《意大利语口译》、《意大利文化简史》、《意大利文学简史》、《意大利文学作品选读》、《意大利艺术简史》、《中意文化交流简史》、《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等改为“实践类”课程。同时,为突出课程内容向实践型方向的倾斜,相应的课程评价体系也将由原先的“考试”改为“考查”形式,通过平时课堂表现、期中测试、平时作业、小组实践以及期末考查等多种评价因素相结合的复合方式(各部分成绩占一定的比例),确定学生期末的最终成绩:除保留《基础意大利语》、《高级意大利语》、《意大利语语法》、《意大利语报刊阅读》、《意大利语翻译(笔译)》等基础课程之外,其余课程考虑更多地向实践考查方向转变,着重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语言实际运用、小组协作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而非传统的期末笔试形式的单一评价。
另一方面,根据《标准》中对于毕业论文的相关形式要求,鼓励学生将“翻译作品”“实践报告”“调研报告和案例分析”作为毕业论文的其他形式,突破传统鸡肋式学术论文的单一评价体系。特别是翻译作品,作为外语类专业的特色和基础研究,是一类十分重要的研究成果,理应成为学生毕业论文的成果形式之一。因此,在毕业论文评价体系方面,意大利语专业拟进行最大规模的改革实践,努力使这一块尴尬的内容变得确有价值,让毕业论文真正成为对学生语言综合能力的锻炼和提高有实际用途的考核手段。
作者简介
王忆停,浙江外国语学院西方语言文化学院意大利语系系主任、专任讲师,北京外国语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意大利语言文学,意大利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