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探究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对推动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启示

探究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对推动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启示

作 者:韩 姣 (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200444)

摘   要: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着“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继续写精彩”;中共十九大的召开,在延续十八大的精神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围绕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这一主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本文主要研究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通过探究其一系列讲话内容及特点,来思考其对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启示及实践借鉴意义。
关键词:习近平;系列讲话;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作为一项具有战略性意义的伟大工程,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在中国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解决好的两大重大问题。党的十八大提出“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之后党中央围绕治国理政这一主题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1] 党的十九大提出“锲而不舍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这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的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我们党思想理论建设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对于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有着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一、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含义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科学。大众化,顾名思义就是与人民大众结合、理论掌握群众的过程。从定义上讲,“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由抽象到具体、由深奥到通俗、由被少数人理解掌握到被广大群众理解掌握的过程。[2] 要使理论具有真理性,就必须回到人民群众中去,让人民群众去检验实践的真理性,所以马克思主义只有为人民群众所掌握、所运用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意义,这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和基础。
二、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特点共性分析
(一)贴近人民群众实际生活,讲百姓的贴心话
动人心者,莫乎于情。无论是在实地考察、即兴演讲还是答记者问,习近平总是能从人民大众的角度出发,以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为根本,将群众放在第一位。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学习和掌握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紧紧依靠人民推进改革。要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推进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3]在2017年11月越南岘港,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习近平主席35分钟演讲,赢得与会各国政商精英的17次掌声。他说出了中国人民为之自豪的一句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13亿多中国人,一个都不能少!”这句话令全场爆发出最热烈的掌声。一位外国元首感叹:“习近平主席让我感受到真正为人民着想的情怀”。在习近平的新年贺词中, “人民”一词,是习近平主席新年贺词中的高频词,2014年贺词中说:“让老百姓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还有大量工作要做。”2015年贺词中说:“我们要继续努力,把人民的期待变成我们的行动,把人民的希望变成生活的现实。”2016年贺词中说:“让几千万农村贫困人口生活好起来,是我心中的牵挂。”2017年贺词中说:“新年之际,我最牵挂的还是困难群众,他们吃得怎么样、住得怎么样,能不能过好新年、过好春节。” [4] 2018年,习近平主席以人民开篇,又以人民落脚——“我们伟大的发展成就由人民创造,应该由人民共享。”“把为人民造福的事情真正办好办实。”所有的这一切,都在诠释着他的经典誓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二)“习氏语言”:用典故讲好中国故事,体现中国特色
习近平总书记还善于运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成语、典故、人物等来形象的表达观点,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运用的淋漓尽致。在中法建交 50周年纪念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频繁引用了中国的传统经典,如《论语为政》的“五十而知天命”,孟子《尽心章句》中“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 ,[5] 《礼记》中“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老子》的“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等 。2015年,习近平主席在英国议会发表讲话时指出,“英国是最先开始探索代议制的国家。在中国,民本和法制思想自古有之,几千年前就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说法。现在,中国人民正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既吸收中华法制的优良传统,也借鉴世界各国法治的有益做法”。习近平总书记凭借自己深厚的人文底蕴,熟练地运用一些中外人民都熟知的典故、人物、成语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的同时又能更好的让世界人民更深刻的了解中国,接纳中国。
(三)生动活泼、通俗典雅、幽默易懂的语言表达情感
习近平总书记善于用典,精于用典,还活于用典,是举例子、打比方的高手。他不仅通过广泛采撷中国传统经典名句,巧加点化,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表现力和历史感;还将这些典故与其大众化的语言配合使用,使老百姓听得懂、看得懂,社会各界喜闻乐见。比方说同样是有关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用典,习近平总书记既引过东汉王粲《仿连珠》的“观于明镜,则疵瑕不滞于躯;听于直言,则过行不累乎身”,又明明白白真真切切的说“有话要放到桌面上来讲”,可谓掷地有声,振聋发聩;在看望正定县塔元庄村干部群众时有“接接地气,充充电”的比方;更有“钙与软骨病”“拧紧总开关”“打老虎与拍苍蝇”“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带电的高压线”等一系列精彩绝伦的比喻,让人一听就懂,入脑入心。习近平总书记在各种讲话和演讲中总是能很好的运用这些表达方式来让人民更好的理解他所要表达的观点,更好的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更好的平台和契机。
三、习近平书记系列讲话特点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当代启示及实践推动
(一)始终以人民利益为价值导向
马克思主义的旺盛生命力源于其人民立场,即一切为了人民、坚决维护人民的利益。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利益的忠实代表,他没有任何自己的特殊利益。当前,中国正处在一个极其难得的历史机遇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二位,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 GDP 上 10 万亿的国家;人民生活幸福安康,全国上下正满怀信心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种成功既是中国人民努力奋斗的结果,也是中国共产党正确领导的必然反映,更是作为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的最好证明。[6]
(二)用人民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讲述马克思主义理论,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全国范围内的学习和运用
使普通大众都明白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才是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马克思主义是理论性的东西要将理论性的东西为人民所接受和运用,关键在于突出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人民性、通俗性。首先,可以创新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途径,进入大众文化形式,编写群众所喜闻乐见的通俗化的文本,将党的相关理论融入到人民群众喜闻乐见文化艺术作品和相关的文化节目中,与群众的日常生活相联系。其次,党和政府要密切关注群众的需求、解答群众的困惑,将马克思主义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相结合,寻找与群众的契合点,切实做到对症下药,有的放矢。[7] 此外,推进理论大众化,还要和现代化技术相联系,充分运用现代化的传播手段,生动形象的将理论灌输给群众,增强理论对群众的吸引了和感召力,从而增强人民群众的学习热情,增强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
(四)增强我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
理论自觉是理论成熟的标志,理论成熟是理论自信、民族自信的前提。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我国的综合国力大幅提升。我们必须创造出属于中华民族自己的理论话语体系,决不能有媚外和奴性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及时总结新时期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特色经验,并将其上升到理论高度,形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向世界传递了中国声音,展示了中国道路,提高了民族自信心、自豪感。随着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力也将越来越大,中国人民对未来应更加充满信心,对社会主义道路应更加坚定,对马克思主义应更加坚信。
参考文献
[1] 赵震.建国以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及其历史经验研究[D].吉林:东北师范大学.2013.
[2] 白亚锋.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内涵解析.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N].2012.12(4).
[3] 习近平.推动全党学习和掌握历史唯物主义 更好认识规律更加能动地推动工作[N].人民日报,2013,12,05.
[4] 钱中兵. 人民情怀深沉绵长--聆听习近平主席2018年新年贺词[EB/OL].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17-12/31/c_1122192517.htm.2017.12.31
[5]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5,05.
[6] 李琳.习近平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 2016,17(3):2-5.
[7] 孙熙国.60年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历程与基本经验[J].马克思主义论苑.2009,11:(19).
[8] 石磊.习近平访欧一路文化一路诗[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4,04,08.
[9]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