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从“心”开始:在语文感悟训练中实现德育无痕渗透

从“心”开始:在语文感悟训练中实现德育无痕渗透

作 者:张滕云 (浙江省乐清市北白象镇第七小学 325600)

摘   要:语文学科具有重要的德育教育功能。如何在知识传授的同时,进行高效而无痕的德育渗透呢?最根本的就是要从真正打动学生的内心开始,使学生在潜移默化地受到德育的感染和熏陶。加强课文感悟训练是语文教学中实现德育无痕渗透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德育;语文;无痕渗透;感悟训练

小学语文学科本身与德育有着密切的联系,具有重要的德育教育功能。
如何在知识传授的同时,进行高效而无痕的德育渗透,从而让语文所蕴含的德育精华自然化为学生的品质呢?我认为最根本的一点,就是要从真正打动学生的内心开始,使学生在入境动情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受到德育的感染和熏陶。
一、选好感悟训练突破口,有效挖掘“德育渗透点”
从目前小学语文课文体系来看,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大量的选文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养分。
在具体课文感悟中,要选好训练“突破口”或契机,有效挖掘“德育渗透点”。教师要在反复钻研教材的过程中,咀嚼、消化和吸收,仔细地体察作者的思想行文脉搏,体悟作品语言、思维、道德、精神的凝结点以及教学的重点、难点、疑点,结合学生的素质基础点,适时选择有关“点”的交汇处为教学的“突破口”,由此掘进,披文入情,因文悟道。
二、优化感悟训练流程,铺砌学生心灵历程
在感悟训练中实现德育的无痕渗透,不能只显示于某个训练环节,而应当融合于整个训练流程中。
环节一:初历感知阶段,诱发德育生成
对课文做整体的感知,是感悟过程的初始阶段。由于小学生的形象思维占优势,因此,这一感性层面又是不可缺少的,这一阶段德育无痕渗透的功能是诱发德育生成。
二是发挥整体效应。在整体上让学生初步感知语言材料,扫清阅读障碍,了解文本内容及其脉络,为深入感悟打下基础。
环节二:又历领悟阶段,促进德育内生
教师对文章重点之处、疑难之处、精妙之处进行精讲点拨、品读领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在思维、想象、情感的参与下对文本的语言、思维、精神等方面的深层感悟,思想性、情感性是其重要的特征,其无痕德育渗透功能是促进德育内化。
一是发挥朗读效应。根据小学生的特点,朗读有助于帮助学生感受作品的语言,领略作品的气势,感受语言内在的含义,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如在教学《桂林山水》时,教师通过深情并茂地范读把学生引入了漓江仙境中,在融融的情境中让学生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美,由此升起一种自豪、喜爱、赞美的情感,并内化为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怀。
二是发挥品词效应。把握好词句的品味,指导学生深入推敲词语,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生动性,领悟其中蕴含的感情、道德与精神。环节三:再历灵悟阶段,实现德育升华
感悟训练,不仅要使学生在感性的基础上产生悟性,而且要致力于焕发学生的灵悟,要把文学艺术的甘露浸润到学生的心灵深处,促使德育素质之花在学生的心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这一阶段德育无痕渗透的功能是实现德育升华。
一是发挥积累效应。通过不断的感悟累积,对课文语言和德育精神的营养就会转化为学生心灵的有机组成部分,不断提升德育精神境界,促使德育、素质自生系统中有活力的循环上升。
二是发挥运用效应。在教学《可贵的沉默》一课时,教师问学生:“你们是否也知道爸爸妈妈的生日呢?”学生如课中的孩子一样也是沉默。紧接着,老师追问:“为什么爸爸妈妈能记得我们的生日?而我们却记不得呢?请举一个实例来说明。”学生陷入了沉思,这时,老师注意观察了学生:有的是表情凝重,有的是眼睛红红,有的把手举得高高的,急于想表白什么……。在接下来的交流中,生1:“因为爸爸妈妈非常爱我们,他们想到的都是我们,每次买菜,妈妈总会问我,今天想吃什么,然后买回来的都是我喜欢吃的。”生2:“在爸爸妈妈心中,我是最重要的。那次我生病住院了,妈妈爸爸整整一个晚上都没有睡觉,一直陪在我身边。”最后,教师总结:“是啊!我们都生活在爸爸妈妈的心中,而我们的心中只有自己,所以……”经过讨论与反思,教师发现,孩子们原本稚气的眼神中仿佛多了一点成熟。教师接着提议:那么怎么可以让我们的心中也装着爸爸妈妈呢?过几天就是“五一”劳动节,你们打算怎样向爸爸妈妈祝贺节日呢?”生1:“帮爸爸、妈妈做一件家务事。生2:“写一封信,向爸爸妈妈说说心里话”。最后“写心里话”的好主意博得了大家一致的认同。“五一”节后,没想到的是学生上交的课外作业,除了“写给爸爸妈妈的心里话”,还有学生带来令人感动的爸爸妈妈的回信。教师让部分孩子读读爸爸妈妈的回信,当读到:“女儿,读了你的信,我兴奋了一夜,在我眼里调皮撒娇的女儿,知道心疼父母了,真的在长大了,比以前更加懂事了”时,学生真切感受到了父母也需要孩子的关爱,觉得今后应该多跟父母表达自己的情感,多帮父母做事;当读到“孩子,每次看着你熟睡的脸,听着你均匀的呼吸声,我就在心里默默地对你说:‘你知道妈妈是多么爱你吗?你知道妈妈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你是否能健康快乐地成长吗?只要需要,妈妈愿意为你付出所有’”时,很多学生都激动地落泪了,他们深深被父母亲无私的爱所震撼,此时,对父母的挚爱已经牢牢扎根于孩子们的心田,并落实在今后的具体行动中。
三、结束语
总之,语文教学是实施德育教育的一片沃土,教师应该在自然的环境中悄然启迪着学生的心灵,这种德育渗透的效果可能不会立竿见影,因为独立的思考、接受和行动需要过程。
参考文献
[1] 叶澜.《“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报告集》,上海三联书店,2015.
[2]燕桂名.《谈阅读教学中的情感与德育渗透》,《基础教育》,2004(10).
[3] 吴晓娟.《让语文教学充满德育活力》,《山西教育》,2004(11).
[4] 乔创造.《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6(8).
[5] 付建凤.《语文教师的德育角色》,《教学月刊(小学版)》,2006(3).
[6] 韦美日.《选准语文德育的渗透点》,《语文教学与研究》,2005(11).
[7]张晓瑞.《浅谈资源整合视角下的语文新课程德育实施模式》,《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