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让数学课堂“活”起来

让数学课堂“活”起来

作 者:林木玲 (茂名市茂南区新坡镇黄塘小学 525000)

摘   要:数学课堂要“活”起来,教师就要联系学生生活,激发学生活力,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等。笔者从联系学生生活、激发学生活力、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三方面,阐述了如何让数学课堂“活”起来。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希望对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有所裨益。
关键词:活;联系生活;激发活力;灵活性;创造性

数学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了许许多多的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及学生感兴趣的情境,使学生通过实践、推算、操作、猜测、估计、交流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一、联系学生生活,让数学课堂“活”起来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应加强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从学生熟知、感兴趣的生活事例出发,以生活实践为依托,将生活经验数学化,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焕发出数学课堂的活力。”在进行数学教学时,教师应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只有让数学走进生活,学生的数学学习才有活力和热情,数学才会变得更加精彩。
1.在生活中找数学
数学源于生活,数学蕴藏在生活中的每个角落。教师引导学生利用课前、课后的时间,去观察和体验自己身边的数学,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把观察和体验自己身边的数学素材结合教材进行讨论交流。
例如在教学“确定位置”时,从学生自已十分熟悉的座位表着手,通过说一说小青的座位,引出第几组与第几个的话题。接着,再从第几组第几个引出抽象的数对表示方法。这一从学生的经验中,逐步抽象出数学的表示方法,符合学生的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认知规律。
2.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便于更好地去服务生活,应用于生活,学以致用。
例如在教学“温度”时,出示教学情境:哈尔滨的最高温度是零上3度,最低温度是零下12度。学生发现零下12度写成-12℃,通过此让学生说说-12℃代表什么意思?指导学生说出-12℃表示零下12度或表示比0℃还要低12℃,从而引出生活中的负数,通过认识负数,让学生体会负数在生活中广泛应用,感受数学的力量。
二、激发学生活力,让数学课堂“活”起来
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充满活力的过程。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教师在课堂上,要为学生创设自主活动、自主发展的条件和空间。使数学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的快乐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教学时,创设有趣的情境,把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作为教学活动的切入点,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就融入到学习的最佳状态,为学生创造表现自我的机会。
例如在教学“小数加减法”时,创设“商店买东西”的情境,设一“柜台”,上面放着许多标有价格的商品,让学生来“买”其中的两种物品,算出要多少钱。学生情绪高涨,百买不厌,这样引入新课,使原来比较枯燥的计算题教学富有了童趣,使学生兴趣浓厚,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望,迫不及待的投入到知识的建构活动中,既巩固了新知,又达到了课虽尽而余取犹存的效果,数学也由此变得富有魅力,充满灵性与活力。  
2.动手操作,激发学习的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是创造的非智力源泉。有了兴趣可以变苦学为乐学,变厌学为愿学,变被迫、被动的学习为主动、创造地学习。在教学时,教师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引导学生通过数学操作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自主参与兴趣盎然的操作中,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活生生的动作,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例如在教学“认识正方形”时,放手让学生充分利用课前准备好的正方形纸,想办法知道正方形边的特点,有的学生通过测量发现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有的学生通过沿对角线对折、再对折,发现四条边一样长,有的学生用一条边与其他三条边分别相比,发现这条边与其他三条边一样长,说明四条边一样长,……尽管有的同学操作不够规范,有的同学表述不够准确,但我及时纠正,并给这些同学鼓励、表扬。学生通过操作,发现了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这种学生自己“创造”的新知,学生容易理解和记忆,而且在操作中感受乐趣,激发学习兴趣。
三、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让数学课堂“活”起来
在课堂中根据课本知识进行适当地、有效地发散思维训练,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并能积极主动地学习。这样的训练不仅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和创造性,还能培养学生的唯物辩证思想。
1.灵活解题法,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引导学生学会灵活解题法,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解题方法不拘于一种方法,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会“一题多解” 和“多题一解”的方法。
例如在教学应用题“10千克海水含0.45千克盐,3000千克海水含有多少千克盐?”中,可以先求出“每千克海水含盐多少千克?”或先求出“含一千克盐需要多少千克海水?”或先求出“3000千克海水相当于多少个10千克海水?”。引导学生灵活运用多种方法解答。
运用“一题多解”和“多题一解”的方法,帮助学生加深对各种解法的认识,提高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让学生学会解一类题,克服题海战术,精讲精练。这样,学生就会应用新的知识﹑方法和技能 , 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 逐步学会举一反三的本领。
2.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在教学中,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已主动发现问题,探索知识,这对学生来说印象、感受最深刻,极容易掌握知识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教师应培养学生这种自主探索,积极思考的良好品质。
例如在教学“按比例分配”时,出示练习:已知一个长方形周长是72厘米,长与宽的比是5:4,求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学生往往将周长的和按5:4分配所得的数值,误认为是长方形长与宽的值。此时我启发学生思考:按5:4 分配长和宽与长方形的周长有什么关系?这样激活学生的思维点,使学生懂得按一定的比例分配是以它特定的、相对应的数量为前提的,从而加深学生对比例分配知识的理解。
由于学生的思维点已被激活,他们将会进行较为缜密的思考、推理,最终寻得正确的解题方案。这一学习过程,无疑是引导学生进行了一次创造性思维的有益尝试。
总之,数学课堂应让学生充分感受生活,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学生的积极参与合作中,“学数学”、“做数学”、“用数学”。让我们把生动的教材演绎成学生欢乐的课堂,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数学意识的培养,使学生学有价值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放飞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这样,数学课堂就“活”起来了。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崔久淳,张华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全日制《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作者简介
林木玲;小学一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