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灵感是人类的一种思维活动,它是通过长期的勤奋学习、不断实践和经验积累而产生的一种创造性思路,在写作的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小学语文课程中写作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初步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和创造能力,为未来学习生涯中的综合语言能力奠定基础。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作为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能力的入门课程,教师不仅要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和技能,更要注重学生灵感的培养,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语言运用能力。本文通过对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现状进行分析,进一步探讨培养小学生写作灵感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灵感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适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比如:微信公众号、广告公司及新媒体等,这些都需要运营者及其员工具有一定的文学功底和语言技巧。因此,我们必须紧跟时代和社会的发展,从小学生开始培养语言运用能力。但是在目前的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学生对写作存在畏难心理、教师重视写作数量而忽视质量、教学模式固化等,这些现象的产生都要求教师要尽快更新教学思想,转变教学模式,致力于培养学生灵感,引导小学生奠定扎实的语言运用基础。
一、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现存问题
(一)学生存在畏难心理
在小学作文的教学过程中,最常见的现象就是学生抵触写作,对作文课产生抗拒心理,这主要是由于小学生年龄小、缺少人生阅历,而父母对学生的全方位照顾使学生缺乏实际生活经验,那么“空洞的人生阅历”和“享受式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失去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感触。很多教师在写作教学的过程中没有注意方式方法,只是提供范文,让学生们根据范文进行模仿,大多数的小学生并不能够及时明白教师的用意,没有从自身的角度进行写作,而是一味的模仿,使学生作文产生雷同现象,这时教师的批评和否定进一步让学生证实了“我不会写作文”的想法,让学生产生了畏难心理,从而增加了写作教学和灵感培养的难度。
(二)教师布置大量写作任务,忽视具体内容
很多教师信奉“孰能生巧”的理论,在写作的教学中给学生布置了大量的写作任务,布置方式多样,任务种类繁多[1]。比如:教师会在学校组织春游、看电影、看话剧、校文化节之后给学生布置作文作业,又或者要求学生每日上交500字以上的日记及周记等,这种过度安排写作的形式无形之中加大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压力,致使学生为了完成任务不得不加快速度,忽略了写作过程中技巧和文学水平的提高。与此同时,写作教学对于教师来说仅仅是教学中的一部分,其并没有大量的时间去认真查看学生的每一篇作文,教师给学生作文进行批注时往往只是对常见的语法错误和文字错误进行批改,很少能够注意到学生作文中的细节和隐藏问题,使写作练习对学生产生的作用大大下降。可以说,这种情况下大量的写作仅仅是一种重复性练习,并没有真正起到提高写作水平的作用。
(三)教学思维固化,束缚学生想象力
在传统语文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直接采取“以教师为主,以学生为辅”的单向教学,教师更注重教学内容的传授和教案的准备,忽略了学生的主观思想,从而影响了学生的思维方式,禁锢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2]。在写作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般会将一些固定的写作框架传授给学生,认为是给学生提供了捷径,忽略了写作内容和语言运用的重要性。比如:在叙事类作文需要按照“起因、经过、高潮、结果”的结构写、写人类作文需要按照“外貌、性格、事例、品质”的基本结构写等等,这种写作框架虽然能够给毫无文学基础的小学生提供一定的引导作用,但也在无形之中限制了小学生的开拓思维,使小学生失去写作的主观能动性,例如:学生看到写人的文章就会机械的描写“外貌、性格、事例、品质”等。这种简单粗暴的教学和学习方式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阻碍了学生写作灵感的培养。
二、培养小学生写作灵感的途径
(一)培养学生写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克服畏难心理,培养写作的兴趣,引导学生更好的学习写作。只有培养学生对写作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才能进一步培养写作灵感[3]。教师可以营造课堂氛围和情境,引起学生在情感上的共鸣,例如:在写作课堂上将“天空”设置为写作主题,教师首先给学生描述自己眼中的天空,引导学生融入课堂情境,激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这时再让学生发言,描述学生眼中的天空和对天空的想象,鼓励学生畅所欲言,然后让学生根据课堂主题进行写作。教学过程中,教师注意把控课程进度和引导学生思维,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发散性思维,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培养学生产生写作灵感。
(二)鼓励学生积累写作素材
小学生对写作产生畏难心理的最初原因就是年龄较小,生活阅历和人生经验不足,导致了小学生“无事可写”。因此,教师要鼓励并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帮助学生养成积累素材的习惯,这不仅有利于小学生写作内容的丰富,更有利于小学生写作灵感的培养[4]。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关于搜集素材的作业,指导学生通过课本、名著、小学生杂志、校报等多种途径对素材进行收集,并以周为单位对学生进行检查,注意素材来源的多元化和内容的丰富性,同时要与学生进行沟通,也可以设置课时让学生对搜集素材和素材利用的方法进行交流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
(三)广泛阅读,增强知识储备
培养学生的写作灵感,不仅需要兴趣和素材的搜集,更重要的是广泛的阅读和知识的储备。要想提高小学生的写作水平,广泛、大量的阅读是必不可少的。教师要筛选出一些适合小学生的读物,让小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学习作者的写作方式和技巧,通过大量的阅读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5],以此培养小学生的写作灵感。
结语
小学写作课程是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检验标准,培养小学生的灵感是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要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通过积累素材和增加阅读来提高文学素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写作灵感,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周海波.谈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的训练问题[J].学周刊,2018(32):132-133.
[2]张丽华.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14(04):184.
[3]田静.给孩子的写作插上灵感的翅膀——浅谈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8(08):120-121.
[4]朱晓从.解析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对学生的灵感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7(24):99-100.
[5]林明波.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写作兴趣的培养[J].才智,2017(0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