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于命题处下功夫,打通写作最后一公里——浅谈高中作文训练的有效性策略

于命题处下功夫,打通写作最后一公里——浅谈高中作文训练的有效性策略

作 者:林淦荣 (广东省惠东县惠东中学 516300)

高中作文素有高考语文“半壁江山”之美誉,“得作文者得高考”更是被许多高中一线语文教师奉为作文教学的圭臬。因此,关注高中作文教学向来不乏其人,对于高中作文训练的研究更如恒河星数,不胜枚举。然而,细究之下,我们可以发现居多语文教师进行写作训练往往是建立在现成作文题目的分析之上,极少主动尝试从作文命题的环节介入写作训练。这就了导致目前高中写作训练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生活实际、价值取向等相脱节的尴尬现状,“我手写我口”的写作理念更是无从实现。这种“费时低效”的写作训练之所以长期存在,屡禁不止,究其原因,既有唯高考是从的功利主义,更有命题研究意识淡薄、自主命题素养缺失等因素。
许多高中一线教师在谈及作文训练时,张口审题立意,闭口结构章法,讲起作文评改也是一副不容置疑的态度,唯独面对作文命题或避而不谈,或不知所措。诚然,作文训练本就是关涉命题、审题、应用、评改的系统性工程,各环节环环相扣,互为依存。但讲到底,作文命题才是确保训练过程良性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但恰恰这一环节由于长期的忽略而成为了训练的软肋和短板。短板理论告诉我们,高中作文训练是否有效,学生作文能力能否提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文命题是否有效。因此,为了确保高中作文训练过程的有序高效,在作文的命题上下足功夫就显得重要且必要。毫无疑问,这是打通高中作文训练“最后一公里”的大问题,只许专心致志不容意兴阑珊。
那么,如何才能确保作文命题的有效性呢?大致可以从三方面来下功夫:命题要遵循学生的认知水平、命题要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命题要尊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以下我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高中作文训练中的命题环节进行尝试探索,以期抛砖引玉。
一、高中作文命题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水平
高中阶段的学生经过初中的学习和训练,具备了一定的写作基础,对常用文体也有一定了解和实践,因此,高中的作文训练应该着力于提升学生作文的深度和广度,引导学生以作文的形式来呈现对生活的感知,对学习的感悟。当然,为避免出现揠苗助长式的训练模式,我们尤其要注意掌控高中初期的作文命题难度,选准切入点。
个人浅见,高中初期的作文命题应尽可能结合教材的内容来设计,比如在学习《<诗经>两首》时,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主动了解孔子的生平、思想以及地位,从而达到作文训练的同时深化对《诗经》的理解,我设计了如下题目:
材料:中国孔子基金会推出的孔子标准像雕塑(初稿),曾 引发争议。其实,历来没有一个统一的孔子标准像。有人一生搜集各种孔子像达两千多种,分“皇家孔子”“布衣孔子”“海外孔子”等类,分别代表了不同时代、不同群体的人们心目中的孔子形象。
试以“我心目中的孔 子”为题,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体裁自选(诗歌除外),不得抄袭。
在给学生进行写作指导时,我特别强调:要写出自己心目中的孔子,最重要的是让事实说话。故应在选材时,搜集最能突出孔子个人光辉形象的素材,包括语录、逸事等。
同时,考虑到高中学生的思维发展一般由形象到抽象,写作实践需要一个“事”“态”“情”“理”逐渐提高的过程,因此,在题目设计上我有意在文体上做好初高中的衔接和过渡。很明显,此题目既可写成记叙文,用故事表现人物的风貌、品质、学识等;也可以写成议论文,以史料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确立对人物的评价。
当然,为了引导学生在写作深度上做出尝试,我特地在标题上设置了限定语“我心目中”,目的就是启发学生写作时不要面面俱到,而是要重点突出人物身上最引人注目的闪光点,进而融入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再如,在教授屈原《<离骚>(节选)》的时候,我又设计了这么一道作文题:
(1)“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就是这样一个诗人,忧国忧民。“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屈原就是这样一个史官,信念坚强。“青云衣兮白霓裳,举长矢兮射天狼。”屈原就是这样一个勇士,斗志昂扬。“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就是这样一个英雄,不畏强暴。
(2) 亲不负楚,疏不负梁,爱国忠君真气节。骚可为经,策可为史,经天纬地大文章。
对以上材料,你有何感想?请以“我读懂了屈原”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屈原的认识。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少于800字。
在对学生进行写作指导时,我特别将这个题目与上次命题作文“我心目中的孔子”作了对比,强调了本次话题作文的写作特点,并提示要重点理解限制语“读懂了”的内涵:“读懂”意为理解,甚至是推崇。助词“了”说明以往可能不理解,后面终于理解了;或者前面的理解比较肤浅,现在有了更深的认识。
在文体的设计上,虽然依旧延续了前面“自选文体”的要求,但明显本次作文更适合写成抒情性或者议论性的文章。如此设计让学生在不经意间逐渐适应写作重心由“事”向“态”、向“情”、向“理”转变,最终完成由记叙文写作到议论文写作的蜕变。
二、高中作文命题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
写作说到底是对客观生活的反映,很难想象,没有生活经验的人能够写出言之有物、情真意切的作文?因此,引导高中生关注生活,并在此基础进行创作无疑是高中作文训练的题中之意。这就要求老师要善于围绕学生的生活实际来设计题目。为此,我在日常的教学中尤其注意紧跟时事热点进行命题。比如,针对近年来颇受关注的传统文化的话题,我大胆进行了两次尝试:
一是抓住2017年春节期间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热播的契机设计题目:
材料一:今年春节假期,在朋友圈疯狂刷屏的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终于落幕了,红透半边天的00后才女武亦姝夺得了最后的冠军!
央视已经不是第一次推出国学竞技节目了。2013推出中国汉字听写大会,2014推出中国成语大会,2016推出中国诗词大会。这三个节目都播出了不止一季,然而没有一次达到今年的影响力,也从未产生过刷屏级别的明星选手。
材料二: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
材料三: 2017年修改的高考考纲,增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核内容,比如,在语文中增加古代文化常识的内容,在汉语中增加文言文、传统节日、民俗等内容,在数学中增加数学文化的内容。
国内各大电视台的国学类节目近来有方兴未艾之势,对此有人赞许有加,并表示这是提振传统文化的有效方式,同时契合了国家的相关方针;但也有人对此表示怀疑,认为这种节目噱头多于实质,有哗众取宠之嫌;也有态度较为中立的,表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更多创新的方式和途径,仅靠电视节目显得过于单一,同时电视节目毕竟有收视率的考虑因而也不可能做到原汁原味的呈现传统文化的内涵。
对于以上现象,你个人有什么看法,请就此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自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不抄袭,不套作,不少于800字。
二是针对2018年春节期间央视同时开播的两档文化类节目——《经典咏流传》和《<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出现收视率迥然不同的现象,我设计了如下题目:
最近的央视可谓冰火两重天,一方面是备受期许的《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一经播出就迎来了观众诸多的吐槽,各种争议之声此起彼伏,口碑与前两季的高分评价形成鲜明反差。另一方面,继《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国家宝藏》等之后登台亮相的大型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却好评如潮,频频刷爆朋友圈。节目播出后在豆瓣斩获9.4的高分,前四期34城平均收视率1.42%,均创文化节目新高。
同样是文化节目,反响却是如此迥然不同,其中的缘由无疑值得深思。请你结合对已知文化节目的了解,就“传统文化的传承”这一话题展开讨论,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标题自拟,立意自定,不脱离材料作文。
很明显,这两则题目都是紧扣学生的生活实际来进行创设,学生在完成训练任务的同时更加深了对传统文化问题的认知水平,一举两得。
三、高中作文命题必须尊重学生的情感态度
作文是思维的反映,也是知识、才思甚至道德情操的载体。清末黄遵宪提出“我手写我口”,强调不拘泥于陈腐的格式和考据方法,用文字表达自己想说的内容。对于今天的作文来说,“我手写我口”仍应是不变的主流。然而,要让学生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这就意味着作文命题要让学生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要能够在思辨中提高自己的批判意识和批判精神,用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为作文增光添彩,而不是人云亦云,唯书唯上。
为了贯彻这样一种理念,在日常的作文训练中,我尤其注重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态度,并尝试通过创设写作情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为此,我做过如下尝试:
一是就关涉学生价值取向的大是大非问题进行设题。
比如就“什么才是真正的时代偶像”议题,我设计了为马云写一则人物通讯的写作任务,具体如下:
请结合网络材料“马云的成长故事与创业故事”,围绕以下写作要点撰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人物通讯。
(1)马云有胆识、有闯劲。
(2)马云善于抓住机遇。
(3)马云有智慧、有理想、有远见。
(4)马云具有强大的号召力。
(5)马云取得了事业上巨大的成功。
要求:①自拟标题;②结构完整;③剪裁材料时,鼓励适当的文学创作;④能遗漏任一写作要点,但要点的先后次序可以自由调整。
再如就“如何看待贫穷”的议题,我设计了一则有关2018年河北高考高分考生王心仪的材料作文。
材料一:7月29日,河北青年报一篇《河北女孩王心仪707分考进北大,家庭贫困的她写文“感谢贫穷”》的文章刷爆朋友圈,随后文章更被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新华网等媒体转载,引起了网友和资深媒体人的极大关注。其中王心仪关于贫穷的文字更被许多人奉为当代青年人自我励志的警句良言。
材料二:网络流行语“贫穷限制了我们的想象”常常被许多人作为自嘲之用,它无疑道出了普通大众对自身生活不甘而又无奈的共同心声。
“贫穷”,一个刺眼的字眼,有人因它而落魄潦倒,蹉跎不前;有人因它而出类拔萃,奋发有为。有人对它避之唯恐不及,有人对它视若无物,有人对它坦然接受。请结合你自身的生活经历,以“贫穷与想象”为话题,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文体不限(诗歌除外),自拟标题,自立题意,不脱离材料内容和含义的范围作文,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50字。
通过这两次写作,学生不仅掌握了写作要领,更真切地领悟到成功人物背后的汗水,从而在一些关涉价值观的大是大非问题上,帮助学生构筑了牢固的防线,实现了寓教于写的双重目的。
二是就“高考”等与学生切身利益相关的议题,设计题目,让学生畅所欲言。
材料一:2018年8月20日结束的第27届全国中学生生物竞赛传来消息:全国有50名高中生因在比赛中成功完成动物学实验环节任务:现场解剖一条鲫鱼。不仅拿到了金牌,还入选国家集训队,并凭此获得保送资格,提前敲开清华等一流名校的资格。其中,浙江的4位高中生已确定保送清华大学。
材料二:近几年,国家陆续组织实施了面向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简称“国家专项计划”)、农村学生单独招生专项计划(简称“高校专项计划”)、地方重点高校招收农村生专项计划(简称“地方专项计划”)。
材料三:3月21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做好2018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要求全面取消体育特长生、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科技类竞赛、省级优秀学生、思想政治品德有突出事迹等全国性高考加分项目;进一步落实和完善进城务工人员及其他非户籍就业人员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参加高考政策;依法依规加强对“高考移民”的综合治理。
高招录取作为影响个人、高校、社会和国家的重要工作,牵一发而动全身,如何做到公平、公正、公开是一个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的问题。请根据材料,从自己切身体会出发,谈谈你对高考录取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脱离材料的内容和含义作文,不少于850字。
由于涉及到自身的利益和诉求,学生的观点不失犀利但却不过激,理据翔实丰富,论证严谨有序,呈现了许多高质量的文章,较好地完成了训练的目标。
不可否认,语文教学尤其是作文教学是慢工细活,不可能立竿见影。面对目前高中作文训练存在的诸多问题,我们唯有立足于打通写作“最后一公里”,抓住作文命题这一“牛鼻子”,从学生关心、熟悉、思考的方面命题,以此触发学生表达的积极性,激发学生作文的主动性,变“要我写”为“我要写”,进而有效地解决学生“写什么”和“怎么写”的根本问题,最终实现学生写作能力提质的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