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音乐学科教学中含有非常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充分挖掘和利用音乐学科的有利因 素, 在音乐教学和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完全可行的。
关键词:音乐;教育;心理
音乐学科教学中含有非常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充分挖掘和利用音乐学科的有利因 素, 在音乐教学和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完全可行的。 在音乐教学和学生音乐实践活动 中,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抓住这个契机,渗透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心理健康问题近些年来逐渐上升
音乐教学心理健康教育近年来,由于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体自身的诸多因素影响 , 学生越来越多地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应成为中小学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音乐学科是美育基础课之一, 它负有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陶冶情操的任务。实验证明,用音乐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有效的。不同节奏、旋律、速度、音调和音色的乐曲可以使人产生不同的情绪, 情感效应和机体效应。音乐学科教学中含有非常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充分挖掘和利用音乐学科的有利因素, 在音乐教学和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完全可行的。 在音乐教学和学生音乐实践活动中,教师在传授知识 的同时, 抓住这个契机, 渗透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在建立和谐师生关系中融洽心理在众 多的人际关系中,和谐的师生关系最为重要。尤其是音乐教学的生动性、趣味味特点决定了教师的任务在于建立一个积极的、接纳的、无威胁的学习环境。
二、音乐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良性影响
首先教师自身要有良好的修养、较强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和情绪控制能力, 以真诚的心态接受不同类型的学生, 冷静地 面对课堂教学中的突发事件。同时老师对学生人格的尊重, 本身就是对学生无言的心理辅导。接纳、关心、专注、信任是尊重学生人格的重要表现。在教学中,要努力创设良好、和谐、平等的课堂气氛,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 能从思想情感、行为上真正融入课堂教学中,努力做到形式活、兴趣浓、创新多,从而减轻 学生过重的心理负荷,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在自由、宽松的环境中求知。在创设审美情境中净化心理师生在特定的音乐审美情境中, 使其产生良好的音乐审美心 境, 这便是与音乐审美注意相伴随的那种特定情绪, 即一种对音乐学习期待的、企盼的、渴望的情绪。例如:唱歌教学能促进学生表现情绪和情感能力的发展, 首先表现在它丰富了学 生的情感和情绪。在演唱表现不同内容不同情感的作品过程中, 学生的情感世界逐渐丰富和充实。雄壮激昂的 《国歌》 等作品则以凝练的歌词、鲜明的形象、昂扬的旋律、铿锵的节奏, 激发学生积极向上, 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 而《鼓浪屿之波》 则以流畅的旋律、舒缓的节奏、柔美的音色、多变的力度, 表现了学生对生活、对大海、对台湾同胞及一切美好事物赞美之情;更有《红河谷》等歌曲给学生欢快活泼、朝气蓬勃、永远向上的精神面貌与民族风格。作品中那充满诗情画意的情境、洋溢着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不仅给学生带来美的感受, 带来 教益和鼓舞,更引发了巨大的精神力量。
三、音乐对中学生行为影响
通过各种歌曲的情绪体验, 逐渐内化为学生的情感和行为, 并将这种情感体验扩展到他们的学习生活中, 营造了健康的心理世界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在课外音乐活动中锻炼心理课 外音乐活动是延续、扩大、补充和提高音乐课堂教学的实践活动。它是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 爱好, 丰富课外生活, 发挥学生音乐才能和特长的校园文化生活,对促进身心健康, 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都有积极作用。课外的各种演出,有助于培养学生从小树立信心,增强胆量, 使学生在演出的同时, 感受到音乐给其在心理上带来的愉悦和满足。合唱教学通过集体的发 声练习,寻求声音的共性,要求每一个学生的声音状态、强弱、口形以及吸、呼、起、收都 尽量保持一致, 以求得声音的统一, 声部的协和。
这首先要求学生有强烈的集体主义观念和 团结协作精神, 更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合作心理, 在学习中相互关心, 相互帮助, 相互信任。 时时关心团队的利益, 为共同的合唱艺术而努力。 在合作中,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位置, 无论是高声部,还是低声部,是主旋律声部,还是副旋律声部,是领唱还是伴唱,都应在自己 的位置上努力, 获得均衡协调, 和谐统一的合唱效果。 当学生从中体会到只有集体的团结协 作和个人努力,才能唱出如此优美的合唱作品时 , 就愿与别人协作,良好的交际心理和学习心理也随之形成。 音乐教师可在各种音乐活动中, 及时地引导, 并帮助学生纠正其不良的心 理问题。 在引进课堂竞争机制中活跃心理在长时间的教师讲述活动中, 学生会出现交头接耳、开小差等心理疲劳现象,这是学习心理上的一个现象。学习疲劳属于学生心理障碍的一种, 引进竞争机制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 可消除学生学习疲劳的心理障碍, 并且有利于培养学 生良好的表现心理、 柔韧心理和协作心理等心理品质。
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平等性原则:音乐教师以朋友的身份创设和谐的课堂气氛, 真诚地对待学生, 给学生以 无条件的关注, 为学生着想, 有助于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
众体与个体相结合的原则:音乐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其目标是协助全体学生在自身和环境许可的范围内达到心理功能的最 佳状态, 使心理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 人格或个性日趋完美。音乐教学是一门情感艺术, 它对人感情的陶冶是一个潜移默化的渗透过程, 其效果是深 刻而久远的。 只要我们善于抓住学生的特点, 不失时机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学生一定会在我们的引导下茁壮成长,成为身心健康的一代新人。
参考文献
[1]融流行音乐于初中音乐教学中[J]. 华星兰. 教书育人. 2013(22).
[2]如何构建高效愉悦的初中音乐教学课堂[J]. 于妮芝. 新课程(中学). 2019(01).
[3]如何构建初中音乐高效课堂[J]. 袁继成. 人生十六七. 2018(18).
作者简介
赵丹,1979年生人,黑龙江牡丹江人,一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音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