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来,校园欺凌事件不时发生,逐渐成为社会公众和政府职能部门关注的热点问题。在面对日益沉重的“校园欺凌”事件的同时,如何对校园欺凌说“不”, 打击和减少校园欺凌,为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安全健康的成长成材环境。本文试从“教育惩戒”角度进行反思与建议,探讨如何根据实际情况,有的放矢、恰如其分地举起“惩戒”的武器,不仅是必要的,也是有效的。
关键词:校园欺凌教育惩戒反思
“简单借口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而在理论上断然否决教师惩戒权力的存在,只能是自欺欺人,根本解决不了现存教育惩戒随意使用的问题”。
1.一个能承担责任的人,才是一个人格完整的现代人
其实,大凡孩子知道自己犯错的时候,内心都有一种要接受惩戒的准备,这是一种心理需求。“羞愧感是内向的愤怒,如果一个人真正感到了羞愧,他就会像一只蜷伏下来的狮子,准备向前扑去。人因为有躲避羞愧的动机,所以才有发展道德品质的动力和完善道德品质的潜力”。所以对孩子进行适当的“教育惩戒”就如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学家马卡连柯所指出的一样:“合理的惩戒制度不仅是合法的,而且是必要的。这种合理的惩戒制度有助于形成学生的坚强性格,能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能锻炼学生的意志和人的尊严感,能培养学生抵抗引诱和战胜引诱的能力。”惩戒的基本出发点和目的,就是要让孩子通过这件事懂得什么是责任和怎样为自己的过失负责。教育惩戒在很大程度上是就是要唤醒人内心中沉睡的良知。因此, 教育惩戒的基本出发点和目的,就是要让孩子通过这件事懂得什么是责任和怎样为自己的过失负责。
2.“儿童必须接受有关领导能力的教育,也必须接受有关服从的教育”
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明确指出:“我们可以从一个无可争辩的命题开始,就是犯了过错的人应该受到惩罚。他们之所以应受惩罚,不是由于他们犯了过错(因为做了的事情不能变成没有做),而是要使他们日后不再犯”。作为教师,一方面我们需要以极大的热情真诚地去发现学生身上的每一个闪光点,并予以适度张扬,以此激励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真、向善、审美欲望。另一方面,对于学生的缺点或错误进行合理的惩戒不仅是合法的,而且也是必要的。这种合理的惩戒,有助于形成学生坚强的性格,能培养学生的责任感,锻炼学生的意志和人格,能培养学生抵抗引诱和战胜引诱的能力。同时,还能增强学生抗挫折的能力。通过利用批评和惩戒的手段来达到警醒学生,避免再犯错误,帮助其克服缺点,改正过错。人在一生中,肯定会遇到许多挫折与失败。所以,我们应该让学生知道:一个人,有了缺点或错误,就要勇敢、正确地去面对,接受应有的处罚和教育,从思想深处认识到自己的缺点与错误,进行反思和借鉴,以便今后可以避免再犯类似的错误。这是一个人一生中的宝贵精神财富。
在实施新课程教育的形势下,教育惩戒几乎没有容身之地, 现在中小学普遍提倡“赏识”教育,用鼓励的方式培养孩子的自信,惩戒作为一种传统的教育方法,在教育活动中已经使人们产生一种十分矛盾的心态。一方面体罚等惩罚方式被广泛否定和禁止,但另一方面,不容回避的是,没有惩戒的教育的弊端在不断的显现出来,由此看来,我们的问题不是该不该丢弃教育惩戒,而是如何能合理的运用它。
为此,延伸的观点就是:
惩戒是在学生犯了错误之后,通过类似视力矫正式的活动引导他们认识自己的问题并自觉改正,是一种善意的挫折,真诚的帮助。
1.惩戒是一种教育手段,也是一种爱的表达方式
任何一种教育手段都要作用于一定的教育对象,而教育对象又千差万别,这就决定了教育手段必须多元化,我们在提倡表扬、奖励、赏识教育、快乐教育、无批评式教育的同时,不应该忽视“惩戒”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因此,首先要指出的是,教育惩戒与惩罚教育的区别:惩罚教育是将惩罚手段作为一种教育,它不可避免会出现背离;而教育惩戒则是为了教育而必须进行的惩罚,其目的是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懂得为自己的过失负责,感到一种责任。必须让学生了解为什么受惩戒,让学生认识到问题所在,老师在惩戒学生的时候,必须讲清道理,使犯错误的学生对教师的处理心服口服,惩戒必须让受戒者心悦诚服,认识到惩戒手段寄寓着教师的爱心、善意与尊重。这样才能使其从内部控制自己的行为,从而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2.惩戒应以人为本
对犯错误的学生实施一定的惩戒,是教育和管理学生的必要手段,教育惩戒性的实现,应当考虑对惩戒实施做出适当的规定。惩戒的对象是学生的违规行为,而不是学生本身。惩戒是否定学生的不良行为,而不是否定学生本人。要把惩戒限制在学生的不良行为上,就事论事,这种教育方式,是建立在对教育对象的绝对尊重的基础上,只有有了自信,孩子才会乐于接受惩戒。对家长而言,对孩子进行“教育惩戒”时,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偏差,不能对孩子施加超过其自身所能承受的过高压力,以致孩子认为不能实现而不去尝试。
当然,“教育惩戒”并不是“惩戒教育”,它的一种教育的手段,而不是一种教育:
“正确地和有目的地应用惩罚是非常重要的。优秀的教师利用惩罚的制度可以做很多的事情,但是笨拙的、不合理的、机械地运用惩罚会使我们的一切工作受到损失。”
1.教育需要惩戒,但惩戒必须规范。
惩戒要依法办事,惩戒必须以校纪校规为依据,必须与班规相符合这样的“惩戒”已不是来自教师的“铁腕”,在执行惩戒的时候只需注意“纪律应当免去人身的因素,而应怀抱如此坦白、诚恳的目标去执行,使学生也知道是为了对他们有好处”。合理的惩戒往往会被解释为教师对学生的善意、爱和尊重。这就把惩戒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降低到了极低的程度。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和法治精神。
2.惩戒永远是教育的手段,也永远是教育的艺术,惩戒的艺术就是教育的艺术。
首先,惩戒与尊重相结合。“惩罚不一定意味着不尊重”,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指出:“如果没有要求,那就不可能有教育。”“我的基本原则永远是尽可能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多地尊重一个人。”“对我们所不尊重的人,我们不能提出更多的要求。当我们对一个人提出很多要求的时候,在这种要求里也就包含着我们对这个人的尊重。”这就是所谓的“尊重和要求相结合”的原则。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懂得为自己的过失负责,感到一种责任。即使是受处罚的学生也非常容易理解这一惩戒所体现的尊重和教育意义。
其次,惩戒应当合情合理、公平、准确。在进行“教育惩戒”时,需要与孩子相互平等,并达成默契,实事求是。学生犯错误的原因往往很复杂,班主任在处理学生的错误时切忌感情冲动,更不要不分青红皂白地惩罚,而应首先冷静地分析学生不良行为的原因,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弄清事实真相,再决定是否惩戒,如何惩戒。
再次,注意惩戒形式的多样化。寓教于戒灵活运用惩戒,要根据对象的不同而实施不同的惩戒,必须清醒认识到,惩戒仅仅是一种手段,教育才是目的。任何形式的惩戒,都应蕴含丰富的教育内容。
第四,适合公开的惩戒应当充分发扬民主,着力形成集体道德舆论,而这种道德舆论应是来自包括教师和学生在内的集体意愿,通过寻求学生群体的支持认同,才能充分发挥惩戒的示范作用,这样也可以扩大惩戒的教育效果,以收到教育全体学生的功效。
最后,惩戒要及时,因此及时的惩戒能使学生的不安、内疚等体验更深,能使他们更清楚地看到错误造成的后果。延迟的惩戒和处理会因事过境迁而使学生淡化错误行为,失去惩戒的意义。
学校就是社会的缩影,从学校走出来的学生,必然要面对复杂的社会,而在学校阶段,用恰当的惩戒手段让他们铭记终生,知道哪些是社会道德与法律的底线,这正是学校教育应肩负的社会责任。教育是连续的,恰当的可接受的惩戒,会提高学生以后的学习效率,这样的惩戒教育也可能会影响学生的一生。
涂尔干认为:“惩罚并不是为了使他人的身体或灵魂吃苦头,而是在遇到过失时确证过失所否认的规范。”接受惩戒无论对自己,还是对别人、对集体都是一种责任。通过惩戒,使违纪学生重新树立起对纪律规范的敬畏感,从而自觉地遵守纪律规范,我们的校园才会更平安,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和谐。这就是惩戒的全部意义之所在。
参考文献
[1]姜华.论教育惩戒及其适用理性[J].教育发展研究,2012,32(Z1):115-118.
[2]梁东荣.教师惩戒权存在的合理性及实施初探[J].中国教育学刊,2003(08):5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