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初中数学一题多解训练策略

初中数学一题多解训练策略

作 者:王 志 (武汉外国语学校美加分校 430200)

摘   要:《九年义务制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初中数学课程应设立“数学实验、数学探究” 等学习活动, 为学生形成积极主动地、多样的学习方式进一步创造有利的条件,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因此, 在新课改的创新教育理念的引领下,如何利用 “一题多解” 等变式教学方式为传统高中数学教学注入探究性学习“这一方活水,使学生成为数学课堂学习的主角,使数学课堂教学充满探究的乐趣,已经成为了每位教育工作者都必须给予高度关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论证初中数学一题多解的教学价值,立足于教学实践,针对教学实际提出相关训练策略,以期指导应用于初中数学教学实践。
关键词:初中数学;一题多解;教学价值;教学策略

初中数学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能力,要求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求学生会用归纳、演绎和类比进行推理,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因此,初中数学课堂的节奏较快,容量较大,要求较高。
一题多解是数学课程中常见的解题类型,是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并立足于学生发展的教学内容。
一、初中数学一题多解教学价值
(一)有助于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一题多解通过教师的启发与引导,学生对于同一道题目提出一种或一种以上的解法,而解题的过程实为学生自主探索的阶段,学生既可通过独立思考完成,在解题中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又可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统一进行讨论交流,了解更多的思路与方法。总之,一题多解的过程是学生根据题目给出的已知条件,结合自身以及讨论的结果,灵活地选择解题的切入点,实现题目的解答。如此以来,课程成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合作、相互交流的平台,教师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深化知识,培养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及方法的能力,改善传统课堂“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数学学习的简洁性和趣味性,以此来提高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的培养,在数学学习中也十分重要,教师通过一题多变的形式,将一道题目变换不同的角度,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学生能够从中体味到数学的趣味性,同时,能加深对题目的理解。创新思维的培养可以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学习数学的思维变得更活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在学习过程中解决、分析问题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可以使学生对于问题的分析更透彻。学生的想象力加上学生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能够使学生的知识获得更进一步的加工,形成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就多了一份动力。
(三)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数学核心素养包含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数学运算、直观想象、数据分析等六个方面。初中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要通过学科教学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来具体实施。而一题多解作为重要的数学教学方法和内容,有助于丰富数学课堂教学——数学中的某一问题往往涉及多方面的知识,通过学生发散思维的训练,学生多角度观察发现,可运用多层面的数学知识进行一题多解. 学生在一题多解过程中培养出创造性思维,使得数学学习中的某种定式性东西难以成为学生的阻碍,学生在解题中可跳出重复性障碍,主次分明、多技法地解决不同类型的问题. 数学教学过程中更重视不同数学分支的多种方法,使学生学习的知识点得到更多运用,使知识框架更坚固,学生解题的方法更灵活,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学生拥有多种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更进一步地加深了学习兴趣,提高数学学习积极性。且一题多解立足实践,注重创造,高度综合,融科学与人文于一体,课程学习与实践中,必然涉及相关的数学核心素养,与其他素养相辅相成,使学生的身心素质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
二、初中数学一体多解训练策略
(一) 优化例题设置
在例题设置这一环节中,首先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出发,选择恰当的尝试点;其次通过选编和设置合适的例题和变试题 (组),形成学生想要急于解决问题,却苦于已有知识和技能难以解决的问题情境,形成认知冲突,激发其求知欲望,在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状态中,为知识的形成做好准备;最后通过变式为学生提供充分进行数学实践和合作交流的机会。如此以来,学生在教师的精心设计下,通过典型的变式例题,完成了自主探究性学习。
(二) 注重启发探究
注重启发探究方面,教师要通过教学实践,以一题多解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发地探究所学知识的价值,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同时学生参与状态的积极性——学生在课堂上热情是否饱满,注意力是否集中,与老师互动是否和谐,双向交流是否到位,以及学生参与的广度。如此以来,将思维的绳索重新传递给了学生,即通过 “一题多解” 这样的变式教学,启发学生自主探究,使得学生深刻感受到 “学有所用”,既让学生获得到现学现用的成就感, 也增强了课堂活力。
(三)引导思维形成
数学思维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根据已有的数学素材, 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形象化的数学构思, 并形成数学运算,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培养学生的“数感”。 数学思维更是力求近似到一种非条件反射,初中数学已经摒弃了机械的记忆和枯燥的计算,更多的需要吸收的是一些理性化的内容,通过“一题多解”,可以将思维的形成在实践中进行,让学生自发的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必须牢牢把握住学生的思维动向, 通过 “一题多解” 让学生的思维 “发散”, 通过 “一题多解” 后的归纳, 让学生的思维 “会聚”,构建知识体系。在学生实现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注重教师教学设计与实际教学过程。
(四) 变式适度深化
数学教师既要完成知识教授的教学目标,也要在新课程的理念下引导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巩固已有的知识结构。因此教师要通过不断的观察与积累,挖掘“一题多解”的教学功能,深化其教学作用和意义。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教师要对本节课所要教学的内容相当熟悉, 既要深入理解教材内容,仔细研究分析所教授内容的核心,把握住重点及难点,也需要对教材内容所衍生出来的相关知识进行提炼, 将其中的精华部分与现实共享; 其次 在学生对基本核心内容已经熟练掌握的基础上,通过设计渗透“一题多解” 教学途径的典型例题, 将所要教学内容进行深化.最后教师应营造较为宽松的环境,让学生在充满自信的情况下,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解决一系列问题。
参考文献
[1] 林祥,《开拓思路,一题多解——初中数学教学设计分析》[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12
[2] 卢洲,《在初中数学“一题多解”喝“多题一解”中培养学生数学思维》[J].《华夏教师》,2018.03
[3] 姜璐,《初中数学一题多解教学例谈》[J].《上海中学数学》,2010.09
[4] 顾成华,《初中数学一题多解教学探讨》[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6.07
[5] 王茁力,《初中数学“一题多解”的教学价值》[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8.01
[6] 孔祥智,《浅谈初中数学中的一题多解》[J].《2017年“互联网环境下的基础教育改革与创新”研讨会论文集》,2017.05
作者简介
王志,男,1985.06,湖北黄冈,大学本科,初中数学,中教二级,武汉外国语学校美加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