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一)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故事情节中理解“得过且过”“哀号”等词语的意思。
(二)通过两次比较,把握人物性格特征,发现故事相似的情节,合作创编故事。
(三)懂得懒惰、得过且过是没有好结果的,美好的生活只有通过辛勤的劳动才能得到。
二、教学过程
(一)回忆故事,情景导入
师:小朋友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对邻居,我们再来叫叫它们的名字。
(出示寒号鸟、喜鹊的图片,生说它们的名字)
师:“号”字读得特别准。还记得它们住在哪里吗?
生:寒号鸟住在石崖的一道缝里,喜鹊住在一棵大杨树上。
师:能运用课文中的词语来介绍,真不错。寒号鸟住在“一堵石崖”的“一道缝”里,喜鹊住在河对岸的“一棵大树”上。它们面对面住着,成了一对邻居(贴版画)
(二)比读三组词语,初步了解人物性格特征
师:小喜鹊带来一组词语,谁来当小老师带大家读?
(PPT出示第一组词语,一生带读:东寻西找、衔来枯草、忙着做窝、准备过冬;整天出去玩、累了就睡觉、不听劝告、伸伸懒腰)
师:知道这些词语分成两行的原因吗?
生:上面一组是喜鹊做的事情,下面一组是寒号鸟做的事情。
师:真棒!从这些词语中,你们认识了一只怎样的喜鹊,一只怎样的寒号鸟?
生:我认识了一只勤劳的喜鹊和一只懒惰的寒号鸟。
师:(板贴)一只勤劳的喜鹊,一只懒惰的寒号鸟。冬天来了,一起读——
(PPT出示第二组词语,学生齐读:寒冬腊月。大雪纷飞。北风狂吼、冷得像冰窖生)
师:读着读着,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生:我仿佛看到鹅毛般的大雪落到了地上。
生:我看到河面上结了冰,我都不敢出门了。
师:好冷!小朋友们都情不自禁的把身体蜷缩起来了。看来。词语是有温度的。带着这样的感觉再一起读。(播放寒风呼啸的配乐声,学生齐读词语)
(PPT出示第三组词语:住在温暖的窝里:冻得直打哆嗦、重复着哀号、冻死了)
师:(引读)在这样的天气,喜鹊住在——温暖的窝里,寒号鸟——冻得直打哆嗦、重复着哀号、冻死了。
师:为什么这对邻居的结局会如此不同呢?
生:喜鹊在秋天就已经准备好了窝,它在冬天就不会受冻;而寒号鸟只知道睡觉,到了冬天就被冻死了。
师:看来生活态度不同,动作行为不同,结局也就不一样。下面,让我们打开课本,走进这对邻居,听听它们的对话,你一定会有新的发现。
(三)比读两组对话,把握人物性格特征,发现相似的故事情节
(PPT出示“阅读提示”;默读课文,找一找、画一画寒号鸟和喜鹊的对话)(学生默读圈画,老师巡视指导)
师:你们找到了几处对话?
生:两处。
师:谁来读第一处对话?
(一生读)
师:这是喜鹊第一次劝寒后鸟做窝,我们称为“一劝”(板书:一劝)。小朋友看,劝说是需要力气的,有时候还需要一次又一次的劝,所以“劝”的左边是——“又”,右边是——“力” (学生齐答)
师:“一劝”有没有成功呢?
生:没有,寒号鸟不听劝告。(师板书:不听劝告)
师:谁来读第二处对话?
(一生读)
师:这是第二劝。(板书:二劝)“二劝”要花更大的力气,所以老师把它写的大了一些。可是寒号鸟——
生:还是不听劝告(师板书:还是不听劝告)
师:现在请小朋友自己读读这两次对话。想一想:寒号鸟和喜鹊是用怎样的语气说这些话的?要读出人物不同的语气。
(学生自由朗读对话,同桌同学合作朗读对话)
师:谢谢这两位小朋友。谁想来挑战他们?(学生纷纷举手,教师请两位同学上台)要想超越他们,有一个秘诀,谁来提醒他们?
生:可以加上动作和表情。
师:有了你们的提醒,他俩一定能读的更好!(两位同学声情并茂的朗读、表演,大家鼓掌)
师:小朋友用掌声祝贺你们挑战成功!大家想一想也像他们一样表演?
生:(齐)想!
师:那就让我们合作这再来读一读。想当小喜鹊的就当小喜鹊,相当寒号鸟的就当寒号鸟,一边读一边做动作,注意表情哦!老师来读旁白。
(师生合作表演读,课堂气氛热烈)
(四)合作创编故事,比较不同的结局蕴含共同的道理
师:小朋友,如果寒号鸟侥幸逃过一劫,喜鹊还会不会再去劝他呢?
生:我认为小曲儿不会再去劝寒号鸟。就像《狼来了》一样,故事里的小孩子常常骗人,大人就不再相信他了。喜鹊已经劝了两次,寒号鸟都不听,它不会再去劝了。
生:我认为喜鹊一定会再去劝寒侯鸟。因为小喜鹊心地善良,它不希望寒号鸟冻死。
师:假如,小喜鹊在一次去劝寒号鸟,这是——三劝(板书:三劝)。喜鹊会怎么劝呢?寒号鸟又会怎么说呢?我们来合作编故事,还要加上动作和表情哦!
师:大家都被喜鹊的真诚善良感动了,畏寒号鸟的改过自新而高兴。你们喜欢哪个结局呢?
生:(齐)第二个。
师:看来你们都是善良的好孩子。无论是继续得过且过,还是改过自新,其实告诉大家的道理都是一样的,那就是——
生:做人要勤劳,不能像寒号鸟一样懒惰。
生:得过且过是没有好下场的。
生:还要听取别人的劝告。
(五)总结策略,拓展延伸
师:小朋友们,童话故事中往往会有对比的人物,有相似的故事情节反复出现。你读过或听过这样的故事吗?
生:《坐井观天》里的就有两个对比的人物,青蛙和小鸟。
生:《小蝌蚪找妈妈》里,小蝌蚪三次找妈妈,找了鲤鱼妈妈,乌龟妈妈,最后找到了青蛙妈妈。
生:《狐狸分奶酪》里,狐狸一次又一次帮熊哥哥熊弟弟分奶酪,结果把奶酪全部吃完了。
生:咕咚来了,兔子吓跑了,小猴子吓跑了,小动物们都吓跑了。
师:这样的故事还有许多,我们可以用今天学到的方法,比一比人物的动作、语言和结局,从中悟出生活的道理。
(六)儿歌明理,书写练习
师:最后老师送大家一首儿歌——
(PPT出示儿歌:小喜鹊,住大树,天晴朗,锨枯枝。
寒号鸟,睡大觉,多次劝,却不听。小朋友,学喜鹊,有打算,将来好
师生边打节奏边读儿歌)
师:这首儿歌中四个要写的字。(PPT出示:将、枯、朗、却)我们再来比一比,这四个字有什么不同和相同的地方?
生:这四个字都是左右结构,不同的是“将、枯”是左窄右宽,“朗、却”是左高右低,左右宽窄也差不多。
(教师分类指导,学生书写练习并作讲评后结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