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音准教学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科尔文手号适当、正确地使用手势,能起到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教师不用一味强调某个音的音高,只要用手势进行表示,让演唱者对每个的音高产生联想,将抽象化的音高在一定程度具体化、形象化、视觉化。
关键词:科尔文手势;二声部合唱教学;科尔文手势的有效运用;案例
一、科尔文手势的基本表现形式
“柯尔文手势”是柯达伊音乐教学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19世纪70年代由优翰.柯尔文首创的,所以称之为“柯尔文手势”。科尔文手势教学法是建立在首调唱名法的基础之上,手势的使用有一个相对的高度范围,例如D0的位置大致和能和腰腹部平行,Re、MA、Fa、So、La、T、Do各高级位置依次逐渐升高。高音Do的位置大致越过头顶。手势只表示一个相对的音高范围,这些手势能够很好地把音高和这个音的倾向性表达出来。它是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乐交流的很好方式,这种手势广泛地应用在音乐教学之中。
二、科尔文手势在二声部教学中的可行性
在音准教学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科尔文手号适当、正确地使用手势,能起到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教师不用一味强调某个音的音高,只要用手势进行表示,让演唱者对每个的音高产生联想,将抽象化的音高在一定程度具体化、形象化、视觉化。从学生的心理层面来说利用科尔文手号可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学习过程中的某些心理问题,例如一些学生害怕自己唱不准而在练习的时候于开口等等,在平时训练中,每当接触一首新曲子教师让生一边识谱一边做手势,不仅可以缓解学生的一些紧张情绪,还可以用手势做出提示,使学生的演唱更加整齐,另外,边唱边做出手势能提高演唱的兴趣,能让他们减弱对歌唱的畏惧情绪,并月大大提高音准程度。在合唱教学中,关注教师手势可以把注意力放在音准上而不会被另一个声部影响。再如,教师让学生边看边记但是不准唱出声音,当老师每做完一组之后,再让学生唱出这一片段,练习时教师可以哼唱出各片段第一个音的音高,然后让学生边看老师手势边唱,或自己做手势唱,还能很好地训练学生的内心听觉。
三、以《顽皮的杜鹃》为例
《顽皮的杜鹃》是人音版三年级下册的一首二声部合唱作品。这是一首曲调优美、音乐形象鲜明的奥地利风格的童谣。歌曲以轻松活泼的节奏、清新流畅的旋律,生动地表现了孩童在大自然中与顽皮的杜鵑婠戏玩要的情景。其中“s m、m d”的三度和声模拟了杜鹃的欢叫声并呼应式地穿插在全曲之中,使音乐形更为逼真,富有意境,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课堂片段1
授课开始,教师播放《顽皮的杜鹃》伴奏音乐,学生模仿老师动作进教室,学生在聆听和动作的过程中对音乐有了初步感知,在律动中,学生先用体态感受杜鹃叫声的高低变化特点。随后,复习科尔文手号——主干音d m s。根据谱例分析,这是一首F大调的歌曲,调性明确。其中主干音出现的次数频繁,老师给一个标准音后用手号提示学生唱好主干音,开始有些唱不准,通过几轮的和弦位练习之后,学生的音准有了大大的提高。练习时不要使用钢琴跟唱,开始阶段可使持续音声部先唱出来,使这个声部先保持清楚、稳定,再使另外的声部进来。要求两个声部互相调整,取得均衡。这些练习都采用主音符时值,避免困难节奏的干扰,保持慢的速度,每一个音符一个呼吸。开课的科尔文手势复习,从热闹的律动转到练声,用最短的时间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从心沉下来学习。通过视觉的辅助,一方面在均匀、平衡中训练纯正的音调,一方面手势的位置也相对地表示了音级的高低位置和音程的距离,可以帮助学生感觉音乐关系和调整音准。随后,进入难点的学习s m/m d,三度音程的合唱。将学生分为两个声部,一个声部唱,教师通过手势变化先引导学生唱好三度和五度音程d s m,再合作唱旋律音程s m/m d,学生能在短时间快速提高音准。学生在合唱练习中,学生感受到合作的快乐与合唱的魅力,极大提高了合唱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课堂片段2
在学习了歌曲主旋律之后,进入二声部s m/m d的学习。试课时,两个声部直接合布谷鸟的二声部叫声没问题,但是一加上前面的旋律就不容易唱准了,找到问题的源头是因为学生没能通过前面一个乐句的最后一个音找到合唱的第一个音的音程感觉。因此,笔者用科尔文提示学生合唱乐句前的一个音,暗示学生在心理迅速找它的位置和音高,通过这个音找下一个音,把音与音之间的细微差别在空间表现出来。课上,笔者运用的是接龙唱加科尔文手势的方式,教师唱音名随后用d手势提示高声部的学生找到s m,低声部学生只需要接好三度音程即可。
四、思考
合唱是最能表达细腻情感和作品丰富内涵的艺术形式,加强班级合唱教学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音乐素养的最佳途径。因此,好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对合唱的学习兴趣。科尔文手势是一种愉悦的、注重实践和体验的音乐教学方法,也是一种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认知规律和接受能力的教学方法。但在教学运用上,要用到合适的切入点,也要学生掌握一定音高和有一定音乐素养的前提下才会发挥理想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