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史结合自古已有,由于人类的传统,任何的文字,都可能是一段历史的载体,而语文教学,学的是前人的智慧,也学的是前人的历史,历史教学与语文教学的融合必定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
关键词:文史结合;必要性;激发兴趣
1、引言
中学语文教材涉及的知识十分广泛,从古至今皆有,其中也不乏大量的历史知识。虽然在中学语文教材中,这些历史知识大多为零星的碎片而不是系统化的存在,但是在教学当中,为了更好地传授课本知识,更应当系统地结合课文所涉及的相关历史知识。而如何做好教学过程中的“文”、“史”结合,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2、历史、语文教学融合的必要性
自古以来,中国传统都是“文史不分家”,但在日常的教学实践当中,中学历史与语文两个学科基本上属于两条永不相交的直线,没有来往。不论是两个学科的基础知识几乎毫不相干,在教学过程中也缺少必要的交流,乃至于很多中学语文教案将课本会涉及到的历史知识全都剔除在外,至于《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的要提倡学科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互结合,则被彻底地无视了。客观事实上来说,如果中学语文与历史教学相互结合,一定能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提高学习效率。
2.1文史本一家
由于文化传承的特殊性质,文学与历史从未分家,从早期的甲骨文开始,到现代,语文之中方方面面渗透着历史的气息。这是由于在任何时代所产生的文学作品,其除却作者本身思想以及知识水平之外,或多或少都符合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反映了当时特殊的人文风貌或者是社会信息,与其说这是一部文学作品,不如说是反映某个时代某种特点的作品,比如杜甫的《石壕吏》则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的沉重灾难,折射出当时的社会风气。而历史,则是完全由文字所记录,其本身就是一种文学作品,例如太史公的《史记》。故,历史教学与语文教学的融合是由两者本身关系所决定的。
2.2促进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跨学科进行语文教学活动,开拓学生学习视野,增加其知识储备量,使得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交叉、渗透地学习,提高其学习效率。况且在现在的语文教材中,涉及其他领域学科的文章比比皆是,其中大部分都与历史有关,有的是直接描写历史真实事件,例如《陈涉世家》、《曹刿论战》等;有的是古人描写自身经历,如《兰亭集序》、《赤壁赋》、《醉翁亭记》等,也有的涉及到了有关的历史知识,如《最后一课》、《奥斯维辛集中营没有什么新闻》……甚至在各类名著中,文史结合的身影也从未离去,而以“史”为教学内容,与“文”有机结合,必能促进教学进度,提高学生语文自主思维能力。
2.3活跃课堂
语言本身应该是生动的,但在教学中语言却变为了枯燥的文字。若是教学之中,课堂之内充斥着的,只是一个个空洞无比,又毫无关联的知识点,而课程内容又是令人毫无兴趣的文字教学,培养学生能力又从何谈起?故而教师在讲述课程之时,应该充分运用与课本有关的历史知识,自行搜集名人的趣味故事、丰功伟绩等,再通过恰当的语言,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思想引导,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将课本上的枯燥文字化为一个个生动立体的形象,就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且可以开展课本知识探讨小课堂学习,让学生们先对课本文章背后的历史知识进行搜寻,而后阐发各自的想法,在课堂之上产生共鸣,在探讨中学习,学习中娱乐,娱乐中又进行探讨,不失为一类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活跃气氛的好方法。
3、文史结合教学方法
3.1介绍课本文章背后的历史背景或者历史典故来激发学生兴趣
在学习课文之时,我们往往可以介绍文章创作之时的历史背景、当时的社会风貌等,引导学生们思考这其中有什么必然的联系,是什么导发文章的内容、风格、核心思想等得形成。例如《过秦论》的背景,论述了秦朝从崛起到灭亡不过二世,来盛去衰,仿佛过眼云烟,这一切都逃不开六国的弊政以及秦统一天下之后一系列横征暴敛导致的仁义尽丧,失去人心。而这又与作者贾谊所在的汉武帝时期提倡的儒家仁义治理天下相合,激发学生进一步了解秦汉两朝的历史,开拓学生眼界,甚至还能为之后的汉代乐府诗的学习打下一些基础。
3.2在语文教学之中,加入一些真实的历史资料,促进学生学习效果
世间万物有着内在或者外在的联系,中学语文教学与历史息息相关,可用相应的历史资料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帮助学生了解课文主旨,把握作者思想感情。例如在学习鲁迅先生的《纪念刘和珍君》中,加入民国时期中国外交的失败,军阀对于人民的迫害以及无数有志青年对于这种不公正的抗争,教导学生“五四”青年节的来历以及其含义,让学生明白历史是厚重的,记载历史的语文,也是厚重的,增强其学习的责任心,扩展其知识面。
3.3从语文到历史,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多元化的社会,任何学科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它都有着自己相近的学科,既然老师教学能做到文史结合,那么学生的课后自主学习也应该做到文史结合,如果是历史人物的文章,则可布置任务,让学生写出这位人物的主要事迹;若是晦涩难懂的文章,则要学生了解当时历史社会背景,以及作者当时的际遇,通过其他方面来解析当时作者的内心,把握文章核心思想……
4、总结
文字组成了段落,段落因思想而组合形成课文,而这思想,来源于作者的心境际遇,来源于当时的历史社会环境,了解历史,也就是了解作者当时的思想,从另一方面了解课文。文史结合,就是教会学生这样去学习,提高自身的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