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晗苑 张岭江 秦朋坤 马裕博 韩尚武
摘 要:多年来,中国教育的矛盾和问题仍未得到解决,严重制约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创新型城市的发展。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对一个国家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本文针对高等教育的现存问题提出了具体的建议,着重探索卓越人才培养的实施方案。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创新人才的现状
多年来,我国教育还存在传统应试教育的问题,教育过于注重于学生的成绩,常常通过成绩来判断学生的优劣,这种教育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这个阶段,社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创新和人才。
教育的主要问题如下:
1.传统教育着重关注学生知识的灌输,难以培养创新人才。在课堂上,教师积极转移知识,而大多数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不系统地思考知识,从长远来看,学生的思想中积累了大量的知识。学生没有办法应付,从而导致学生没有办法积极思考,创新能力没有大限度的激发。以这种方式培养人才,其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不能很好地发展。即使考试分数客观,但是不是社会所需的创新型人才。[1]
2. 课程过度关注理论教学,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分离,而实践教学环节较少;其中,在实践课程中,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课程总量是不够的。进行简单的操作,无法让学生积极地做有利于激发创新思维的操作,这样长时间下来学生对实践的积极性会降低,没有培养模式创新的感觉,这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1]
3.师资力量缺乏,教师队伍规模不足,教师数量不足,缺乏个性化,学生上课大班化,学生在课堂上,缺乏于老师的交流,有问题无法及时告知老师,课下,一个老师教学多个学生,无法及时解决每个学生的问题,从而导致学生沉浸在创新思维中。随着高校招生人数的增加,教师资源短缺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1]
教育设备不足,对教育设备投入的资金不足,很多高校仍然在使用多年的实验室设备,学生在使用过程中会出现很多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又不能得到很好地解决,学生有想法却不能实现;在设备不足的情况下,多名学生同时使用一台设备,每个人都将应对实验,从而形成学生没有对实践过程进行更深层次的反思的现象,难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2、改革创新优秀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
1.高等教育现阶段仍然存在许多矛盾和问题,无法培养出大量创新型人才,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创新能力,难以满足现阶段社会的发展需要,而中国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实现文明、民主、富强的现代化目标,绝对与先进和现代教育密不可分,它与一群杰出而真实的知识分子绝对不可分割。[2]
2.创新型城市建设需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这是城市经济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它可以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强城市综合实力,解决经济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近年来,高技能人才,特别是创新型人才的短缺已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主要瓶颈和传统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2]
3.而创新能力的载体主要拔尖创新型、卓越人才,因此城市要加快向创新型城市的转变,要加强一流创新人才的培养,促进城市的发展和进步。如何探索和发挥创新人才的社会功能和价值,如何激发和鼓励创新人才脱颖而出,要优化和改革传统高等教育,以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需要。[2]
3、培养创新人才的方法
1.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培养学生的课堂创新能力,将以教师为基础的课堂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本。在课堂上,老师提出问题,调动学生的热情,鼓励学生举手,当学生回答时,积极引导学生,让学生动脑筋,独立思考。在课堂上与学生沟通,激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并积极思考。同时采用多媒体投影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对教学知识的深刻认识,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记忆力和创新能力更好。[1]
2.课程设置上,改变过去注重理论的方式,增加实验课程的数量和质量,特别是,专业课程的学习应该更加实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增强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可以通过老师选定课题,学生主动动脑研究、动手操作来完成,最后对学生的结果给予相应的鼓励。以这种方式接受培训的学生更积极主动,更具创造性。[1]
3.对教师的选拔要求提高,同时增加教师的数量,选拔优秀的教师,提高老师教学的个性化,例如,工程专业的学生可以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工程师和工程师为学生开设实验课程。管理专业可以聘请企业,会计师事务所和其他单位的专家讲学或指导学生做实验。让学生获得更多实用知识,以便他们获得良好的学习成果。引入课外情报,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校外专家,进行部分实验教学和指导工作也是必要的。定期培训教师,提高教学能力。[1]
4.加强对学校教育的投入,完成各类教学实验室的改造,加强实验室的安全;引入新的实验室仪器设备。在后期,加强了实验室的定期维护,以减少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加强实验室的分配和管理,确保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在实验课上进行操作。
参考文献
[1]邵敏.论高校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J].经济师,2013(06):212-213.
[2]徐玲,张东鸣,沈成君,贺婧.基于卓越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与创新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3,29(01):10-11.
[3]闾志俊.技术技能型卓越人才培养战略研究[J].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5(02):75-80.
[4]周小欣.高技能人才培养与天津创新型城市建设[J].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学报,2013,1(02):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