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实习工作管理探究On Practice Management of Local Application-oriented Undergraduate University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实习工作管理探究On Practice Management of Local Application-oriented Undergraduate University

作 者:曾可卉 (惠州学院教务处,广东 惠州 516007)

摘   要:实习作为本科实践教学中的重要一环,是检验高校教学质量的直接体现。随着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的过程中,实习工作管理在实践中出现了诸多问题。为进一步优化高校实习工作管理水平,本文结合实习管理工作中出现的具体问题,提出对高校实习工作管理的相应的意见和建议。
Absrtact: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undergraduate practice teaching, practice is a direct reflection of testing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university. With local undergraduate university‘s transformation to applied university, many problems have been emerged in the practice management. In order to further improve the management level of practice in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opinions and suggestions on the practice management of university, according to the specific problems in the management.
关键词:高校;实习工作;实习单位
Keywords: University;Practice;Management  

实践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环节,是学生获取、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实习高校人才培养重要组成部分,是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的体现,同时也是全面检验和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必要的教学环节。《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应用型高校应建立以提高实践能力为引领的人才培养过程,建立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建全实训实习质量保障机制,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由此可见,应用型转型高校发展应该将实习工作作为检验人才培养的质量的重点环节。
一、实习工作的重要性
实习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实践环节,是理论联系实践的重要桥梁。实习对学生而言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完成学校交代的任务,更是向社会角色转变的重要途径。倘若高校对实习工作不够重视,只一昧重视理论教学,缺乏对实习的科学管理,将导致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触发多种问题。通过这一阶段,实习学生可以进一步深化自己所掌握的专业知识,了解工作的实际技能,培养对工作的热爱,增强他们对工作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
二、实习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实习工作计划制定有失偏颇,可操作性不强
实习工作计划是实习工作实践的蓝本,是组织实习工作的主要依据,决定了整个实习阶段的导向。实习工作计划的制定是否科学合理是至关重要的,与此同时也直接影响学生的实习效果。故实习工作计划既要体现培养方案对实践的基本要求之上,还要充分考虑本专业的具体特色以及实习场所的实际情况,以保证实习目的的达成。
目前,高校的实习工作计划中的实习评价体系还不够健全。对于实习学生、学校安排的校内指导老师、实习单位安排的校外指导老师,都没有一个科学完善的考虑和考核制度。在实习期间校内指导老师、实习单位老师以及学生的工作态度、出勤率等都无法进行客观评定。这样的结果就造成在实习过程中三方角色都容易蒙混过关,执行力度不强,达不到实习的最终效果。
2.地方性本科院校自身对实习相关角色把控不严,规范性不足
本科院校作为实习把控的主体,对实习单位的选择,对校内指导老师的选拔,对实习学生的引导上,都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在对实习单位的遴选上,要考虑到专业规范的问题。在地方性本科院校办学规模和专业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由于缺乏对实习单位建设的质量标准,很多地方性本科院校无法对实习单位作出一定的挑选。实习单位是否跟本校学生所学专业对口一致,是否与对应专业培养目标及研究领域相匹配,是否可以稳定长期合作等诸多问题也无法逐一考察列举。实习单位质量不高,或是实习协议签订流于形式等滞后问题,最后影响本科院校的实习工作的开展。
在对校内实习指导老师的选拔上,要考虑责任心和时间分配。地方性本科院校教师工作量都很大,除了平时上课的任务,还存在着科研的压力。因此,很多带队老师并没有足够的精力来跟进学生的实习情况,外加学生实习点比较分散的话,全面跟进实习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情况常有出现。由于诸多原因,高校教师大多数都更愿意理论教学,从而忽视了实践教学的环节。
在对实习学生的问题上,要考虑安全及权益保障。实习学生作为实习的主体,接受教育是实习的目的,但在实习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安全意识。据了解大部分地方高校学生参加实习时并未签署实习协议,另外由于实习生在法律中并不属于劳动者资格,所以当出现了实习权益受损时无法进行有效申诉。
3.实习单位对实习内容把握不明确,承担责任不够
一般实习学生都是短期实习,基本无法给实习单位带来直接利益或有实质性意义的帮助。所以通常实习单位不会给实习生安排较为规范的实习内容,都是以简单琐碎的打杂小事为主。在现在的经济大环境下,人力资源紧缺,很多实习单位并未选派真正有经验的优秀员工作为校外实习指导老师,毕竟指导实习生还是需要浪费一定的时间和心血,占用在职人员的工作时间,间接影响在职员工产生的工作效益。在没有明确的实习内容和资深的指导老师的情况下,实习工作无法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实习效果不能发生实质的实现,直接导致实习学生无法有效完成应有的符合实习工作计划的实习工作,达不到预期的实习效果。
4.实习学生对实习态度不端正,自身认识不足
在即将面临毕业的大四紧要关头,大部分学生急于寻找合适的工作或是考研的心态,促使他们无法正视实习的重要性,仅仅把实习当作一门必修课程,一心只想尽快完成学校安排的实习计划。这种心态导致实习学生在参与实习工作的过程中,并没有对自身有正确的认识,对实习的重要性领悟不到位,不能意识到实习是从学习到就业身份转变的重要过渡阶段。
三、实习中存在问题对策分析
1.制定科学合理的实习工作计划和评估体系,保证实习效果
在实习前制定科学合理的实习工作计划,对提高校内实习指导老师和实习学生的积极性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保证了实习的质量。在制定实习工作计划前,可组织团队到实习单位进行充分调研,在遵循本校总的实习方案基础上,结合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目标,根据实习单位的具体实践条件和业务领域设计出科学合理的实习工作计划,明确实习内容和实习任务。实习是人才培养的必要环节,制定科学的实习工作计划便于学生进入实习单位后能够尽快适应实习工作岗位,更好的完成实习工作。
实习评估体系是保障实习工作质量的客观评定,构建完善的实习评估体系可以便于多方位了解实习质量,从而提高实习效果。在构建实习评估体系中可以建立起实习情况反馈渠道,便于收集学生对实习指导老师的评价,对实习单位的意见及对方的评价。可采用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的方式;评价的内容方式可以是多角度的。完善的实习评估体系既是对规范化管理的要求,也是对实习效果的检验。
2.地方性本科院校把好三道关口,保障实习效果
本科院校首先要从自身出发,从思想上意识到实习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检验教学质量的成果所在,为此实习工作必须落实到实处,深化实习教学改革,加强实习过程管理。
(1)加强对实习单位的遴选,提高实习质量。实习单位是实习学生接近工作一线,实践理论知识,提升就业竞争力的重要环节。其中,实习单位的稳定性和专业性缺一不可。由于需要充分考虑到本科院校的长远发展,所以必须充分考察实习单位的稳定性,需要对该实习单位在其专业领域内所具备的专业业务实力及经济实力进行考核,这样才能满足高校每年输送实习学生的需求;再者,实习单位的专业性也是必不可少的。承担实习实践的单位需是必须专业领域内与学校实习专业的培养目标及研究方向相匹配,实践环境和师资条件必须满足实习学生的实践需求,能够满足相关专业实习教学任务的要求,保证实习目的顺利达成。  
 (2)加强对校内实习指导老师的选拔,提升实习质量。地方性本科院校通常师资队伍紧缺,生师比严重不足。高校老师无法较好地同时兼顾教学、科研和分散在校外的实习工作。在这样的条件下,应以培养骨干教师为契机,结合教师专业优势和能力专长,结合本校的培养方案对指导实习方向进行定向主攻,培养出一支以实习为主攻的高精尖骨干教师队伍。并与实习单位科研合作为考核指标,并减免教学工作量。实习指导老师须具备敬业的职业操守,超强的责任心,高水平的专业素养。在承担实习学生指导任务中,应做到主动与实习学生多沟通,积极从多种渠道了解实习学生的实习状况、思想状况和生活状况,及时有效解决存在的问题。
(3)加强对实习学生的安全管理,保障实习质量。为了有效保障实习学生人身安全,本科院校需在实习前对实习生购买人身意外险,对实习学生在外实习期间做好基本安全保障。其次为了保障实习学生劳动权益,建议本科院校与实习单位还有实习学生都应该签订三方协议,明确关于劳动时间、劳动报酬、劳动保护等具体规定。这份协议须由法律顾问审核,且具有一定法律效应,能明确实习期间三方责任和权利义务的。
3.实习单位须明确实习内容的执行,承担应有责任
实习单位作为实习工作的支撑部分,除了提供相应合适的实习环境情况,还需要对实习内容进行有效执行。实习单位综合就企业具体情况,基于对高校相关专业匹配基础上,对实习学生进行合理的岗位安排。通常很多时候在与学校沟通确认后的岗位,实际到岗后仍会进行一定的微调,但不能是改变原定的岗位内容的。一旦将原定的实习岗位进行更换,跨度大的话,学生是无法对本专业的理论知识进行应用的,这样就违背了实习的初衷与意义。
实习单位通常作为社会企业,有其特有的生产模式及完成效益,对生产效率要求极高。所以在用人紧张的情况下,很难再对分配给实习学生的指导老师进行甄选。企业给实习学生安排的指导老师须是行业资深的人才,可以对实习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培训。只有在行业专业的师资引领下,实习学生可以更加快速投入到实习的状态中,进入到实习岗位的角色中来,有效进行实习开展。实习单位的指导老师在指导学生实习过程中也将获得对教学的思考,对工作的反思和进步,进而对自身能力的提升也有积极的意义。
4.实习学生应端正实习态度,提高实习认同度
学生作为实习活动的主体,首先需要正确认识实习的目的,端正学习态度,遵守学校和实习单位的规章制度,乐于接受两方的管理。端正实习态度应先做思想引导。在日常专业课程教学中,高校教师也应有意识的引入工作或实习的内容及注意事项,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实习的概念。适时邀请往届优秀毕业生及实习单位有经验的指导老师来校作报告交流经验,正确认识到实习对就业产生的深远影响,同时对面向社会的角色转化做好心理准备,能积极地投入到实习的状态中。在实习前,学校应对即将参与实习的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培训,培训内容可以是多样化的。培训目的在于让学生明白在实习的过程中学会运用在本科阶段所学的理论专业知识,培养自己各方面的工作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为将来走向社会就业的职业发展道路夯实基础。
四、总结
地方性本科院校转型成为应用型院校之际,人才培养模式必然产生改变,实习作为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帮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了解社会生产运作,掌握实践技能,培养职业发展观念,是本科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必要环节。地方性本科院校地处地方,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与当地实习单位紧密合作的同时,应当注重科学合理,对于实习效果的可行性也需要做进一步考虑,强化实习的过程管理,定期走访实习单位,反馈信息及时处理。
参考文献
[1]徐银香,张兄武.高校校外实习基地规范化建设与实习生权益保障[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9,36(04):237-241.
[2]常欣扬,葛玉良,王骏.高校实践实习基地建设发展的实践与对策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9(04):34-38.
[3]王江姣.高校实习基地建设过程中关于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J].现代经济信息,2019(01):419,421.
[4]王亚男,陈天一.校企合作实习基地转型的保障机制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8,17(21):259-261.
作者简介
曾可卉(1991-),女,江西吉安人,惠州学院教务处,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