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创新与践行机制

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创新与践行机制

作 者:杨玉杰1 李晓晓2 (河北经贸大学 050061)

摘   要:大学生就业能力既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社会职业需求的考察指标。根据当前的就业形势, 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机制需要进行创新改革,将正确的就业理念融入到人才培养当中,以有效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建立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长效机制, 为大学生未来的就业指明方向。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能力;创新

做好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对于保持就业形势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也为开展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工作提供了理论来源和指导方向。然而,大学生工作经验不足、所学专业单一、面试经验少、学习能力不强、实践能力不强、专业能力与市场需求不适合等,导致竞争本已激烈的就业之路更加崎岖。
一、概述
高校追求就业能力提升的实践育人目标,能够增强相关教学、管理和专业就业队伍的实干意识和实干水平,督促队伍自觉地加强理论的学习和实践的探索,增强岗位的认同感和成就感,有利于建设一支稳定的、高水平的教师和管理队伍。同时,高校队伍的实干效果能够不断提高各部门的组织效能,真正实现以实践育人为目标的工作模式,促进高水平就业工作和高质量的毕业生就业,不断提升高校的社会满意度和社会竞争优势。
二、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
1.职业规划和自我定位模糊
一般而言,职业生涯设计主要是指自身职业通道的设计。在职业规划中,对自己的认识和定位是尤为重要的。但从出生就在家庭这座温室和学校这座象牙塔生活学习的当代大学生对这方面是及其欠缺的。只知道按照设定好的路线行走。就目前高校课程设置来看,也依然以传统课程为主,以“分数论英雄”,缺乏对大学生实用性课程的重视,比如职业生涯规划的培育和指导。加之实践经验的欠缺,多数大学生无法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做出明确的规划,只知道从理想出发,知道自己想做的事,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更不知道准确定位自我,出现眼高手低的现象,最终造成过高的就业心理预期与严峻的就业现实之间的强烈反差,从而大大增加了大学毕业生寻找工作岗位的难度和心理挫败感。
2.社会适应和交往能力不足
社会适应能力能够间接反映出个体融入社会、被社会接纳的能力以及一个人的综合素质,以90 后为主体的当代大学生,从小娇生惯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长期依赖父母,独立生活能力差,从小在家庭或者学校,这样两点一线的生活轨迹中生活、学习,真正融入社会的机会少。因此,多数大学生不善言谈、羞于开口,社交技能、处事能力都相对比较缺失。这些都可能成为大学生就业路上的绊脚石。
3.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脱节
除少数科研单位或单个研发部门比较青睐拥有丰富理论知识的人才,大多数用人单位倾向于选择那些既具备专业特长又具备实践经验和能力并能为用人单位带来切实利益的人才。这就导致了部分理论扎实但缺乏实践经验的高分“好学生”在择业时无法顺利地向用人单位展示出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的能力而最终被拒之门外。
三、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长效机制
1.就业管理
通过建立就业能力培养机制,以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为目标。在就业管理方面,将按照各级、各部门层层落实的模式,给予学院更多的自主权,以强化就业管理,明确就业管理的目标,围绕着大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开展工作。树立学院在就业管理当中的主体地位,由各部门进行有效协助,学校给予充分的支持。学院需要明确就业管理的职责所在,积极进行社会市场调查,了解当前就业形势,判断就业导向。根据就业形势的变化,灵活的调整学院教学的专业设置和学科结构,以充分满足就业需要。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有着积极的意义。
2.创新人才培养
创新人才培养是提升高校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是新时期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重要目标。通过就业能力培养机制的建立,为创新人才培养搭建了良好的平台。首先,高校从招生着手,提升生源质量,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高起点。其次,根据当前社会就业需要,教育教学的重心在热门专业和具有发展潜力的专业,以更好地满足人才市场需求。第三,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建立质量监督和评价机制,以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实现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进而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第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和实践技能,以更好地为学生就业提供指导。
3.加强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
大学生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利用职业测评工具,让对自我有一定的正确认知,包括大学生的自我兴趣、性格以及价值观等,对于就业政策、就业形势、就业环境有一定的了解,积极开展就业政策介绍、面试技巧培训以及简历制作辅导等,建立毕业生就业情况跟踪反馈机制,利用新媒体发布求职信息、求职技能等,为大学生打造成长方案。
4.加强大学生的实践教育
实践能力在大学生就业能力中举足轻重,因此,需要加强大学生的实践教育,构建全方位、全过程性的实践教育体系,积极引导大学生在校期间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中将专业知识学习同实践能力提高相结合,各个专业需要加强校企合作,创建一批与专业相关的实习基地,让大学生通过实习了解岗位需求、提高就业能力。
5.创新教育营造创新氛围
大学生主观上有了创新意识,意味着他们具备了就业的最基本素质。接下来在创新教育中要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精神出发,进一步引导大学生将创新意识切实转化为实际行动,当大学生有了创新的平台,就会根据自己的想法,在导师的指导下通过实践活动,强化创新行为,践行初期的就业。
就业能力培养涉及到很多问题,表面上是因为高校育人模式的滞后,实质上是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导致的机制不畅。因此,需要高等教育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全面参与。在解决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问题上,各个利益相关者应明确自身的责任,相互协作,使培养过程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渤,游菲.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创新与践行机制[J].教育与职业.2016
[2] 申鹏.基于就业能力视角的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探讨[J].教育文化论坛.2017.
[3] 彭树宏.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17(6):65.
作者简介
1.杨玉杰,河北经贸大学,科技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2.李晓晓,河北经贸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