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作 者:毛 健 (四川省凉山州会理县民族实验中学 615100)

摘   要:在课程改革倡导的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口号下,自主学习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局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实践。高中数学课程也应倡导独立探索,实践练习,合作交流和自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学习中最重要的部分。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由于高中数学的严谨性和抽象性以及思维的多样性,许多高中生担心数学学习和学习缺乏自主性。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在课程改革倡导的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口号下,自主学习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从课前准备,课堂交流与展示,课后整合与深化等方面探讨了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数学;教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1、让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
课前预习其实就是学生的自学环节,引发学生产生自主学习意识,养成预习的习惯就是要培养学生在上课之前预习将要学习的内容,让学生带着问题和目标去看,预习目标不要太多,只求简明扼要,突出重点,让学生根据看得懂的和看不懂的记录下来,有什么质疑提出来,在课堂上再寻求答案, 也可让学生分析问题时学会抓住关键,把先决条件找出来才可以解决问题。在预习中学生学会的知识就无需老师再讲了,只有疑难的问题可先由学生自己讨论,由学生教学生,让学生先根据所学在学生中间充分展示自己的风采,既激起学生的积极性又张扬了学生的个性。再有学生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在课堂上再加以引导、点拨,让学生当堂训练、当堂消化,加深印象。除了预习时看书,也要在课下看书,一是可让学生把所学知识巩固一下,也可养成学生做作业之前把知识梳理一遍再动手做练习的习惯。教师在引导学生如何看书时,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读书时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进而养成质疑的习惯。
2、让学生在课堂上交流和展示
2.1交流预习成果和问题
在小组组长的带领下,每个小组总结研究预习内容中出现的问题是否解决了,并在还没掌握的问题中用双色笔纠正问题。当我们通过课前对导学案的反馈,对重点知识或学生自学有一定难度的知识,可以通过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讨论和交流来教授关键知识或自学的知识。值得注意的是,在学生讨论和交流过程中,老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密切关注教材,讨论案例中的问题,该放手时就放手,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发展到更高的水平。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享受学习的乐趣,享受成功的喜悦。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成为一名小老师。这不仅提高了课堂的效率,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它能培养学生表达,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上,老师要随时掌握教学情况,灵活调控。老师只讲疑难点,指导学生总结规则,并改进方法,以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学习和训练。
2.2展示提升共性疑难问题
展示后要求学生对于自己的疑难问题在导学案上用双色笔重新整理并做出重点标记,装订成册以备复习使用。同时还要整理知识点,做题方法及规律,课下要把易错题整理到错题本上。要求课后要及时填写"学习反思",针对课堂教学情况形成自己的"错题集"。
3、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引导学生积极自学创设一定的环境,引导学生尽早进入角色,在特定的充满情趣的意境中学习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和探究。正如心理学家所说:"学生的心理是在外界环境的影响下建立的",良好的氛围是有效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基本条件。"亲其师,信其道",我在教学中一贯重视与学生建立和谐师生的关系,让教学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进行。在课堂上坚持与学生对等交流,力求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课外注意利用和制造一些机会,尽可能多地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笔者认为,只有老师的语言、动作、神态让学生觉得可亲、可爱、可信,才能让学生兴奋和愉悦,才能让学生"听我的",自觉主动地、独立地完成学习活动。另外,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过程中,还要注重鼓励学生,指导自学,对他们而言,可以"被动的接受",却要"主动的参与",畏难甚至抵触情绪都有。换位思考,理解学生就应创设宽容的自学氛围。学生独立获取数学知识,起初阶段多少会有一些困难与问题,但只要教师多一些鼓励性的话、欣赏的眼光,遇到学生犯错多给予一些宽容,形成良好的激励氛围,学生就一定会进步。
4、老师应指导学生完成一些有针对性的巩固练习,并及时消化他们所学到的知识
老师有必要及时指导和解释学案中反映的问题,并引导学生回忆、组织、丰富和再现所学的知识,学案可以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因此,可将若干学案集中起来,便于学生复习温故知新。课外练习是课堂学习的必要补充,有利于巩固知识,培养兴趣和利用专业知识。因此老师应该引导学生:首先,做好练习。使学生明白,做一定数量的练习题,是深入理解数学知识,学好数学的重要环节,也是形成技能和把知识转化成能力的保证,所以一定要认真、独立地完成作业。在做练习前,应充分复习新课内容,还要复习与新课内容有关的旧知识。其次,及时回顾。如果没有及时回顾,学习的知识将被遗忘。在理解不太深或不明确的地方,也可以回顾和加深理解,同时更有效和准确地记忆数学内容。学完单元后,老师可以及时组织复习和课堂笔记,总结知识体系,最后简化知识,并用压缩语言将知识体系融入我的记忆系统。
结语
学生自学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须严格要求严格训练。自学习惯主要包括:认真阅读的习惯、认真审题习惯、 独立思考的习惯、认真做作业的习惯,作业除了要求书写工整、格式规范外,还应做到独立、专心、按时,并要养成自我检查、自我评价作业的习惯等。

参考文献
[1]高中数学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J].陈爱碧.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8(08).
[2]高中数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J].高煜朗.高考.2018(16).
[3]浅谈高中数学教学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策略[J].岳敏.数学学习与研究.2017(24).1、让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
课前预习其实就是学生的自学环节,引发学生产生自主学习意识,养成预习的习惯就是要培养学生在上课之前预习将要学习的内容,让学生带着问题和目标去看,预习目标不要太多,只求简明扼要,突出重点,让学生根据看得懂的和看不懂的记录下来,有什么质疑提出来,在课堂上再寻求答案, 也可让学生分析问题时学会抓住关键,把先决条件找出来才可以解决问题。在预习中学生学会的知识就无需老师再讲了,只有疑难的问题可先由学生自己讨论,由学生教学生,让学生先根据所学在学生中间充分展示自己的风采,既激起学生的积极性又张扬了学生的个性。再有学生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在课堂上再加以引导、点拨,让学生当堂训练、当堂消化,加深印象。除了预习时看书,也要在课下看书,一是可让学生把所学知识巩固一下,也可养成学生做作业之前把知识梳理一遍再动手做练习的习惯。教师在引导学生如何看书时,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读书时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进而养成质疑的习惯。
2、让学生在课堂上交流和展示
2.1交流预习成果和问题
在小组组长的带领下,每个小组总结研究预习内容中出现的问题是否解决了,并在还没掌握的问题中用双色笔纠正问题。当我们通过课前对导学案的反馈,对重点知识或学生自学有一定难度的知识,可以通过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讨论和交流来教授关键知识或自学的知识。值得注意的是,在学生讨论和交流过程中,老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密切关注教材,讨论案例中的问题,该放手时就放手,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发展到更高的水平。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享受学习的乐趣,享受成功的喜悦。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成为一名小老师。这不仅提高了课堂的效率,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它能培养学生表达,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上,老师要随时掌握教学情况,灵活调控。老师只讲疑难点,指导学生总结规则,并改进方法,以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学习和训练。
2.2展示提升共性疑难问题
展示后要求学生对于自己的疑难问题在导学案上用双色笔重新整理并做出重点标记,装订成册以备复习使用。同时还要整理知识点,做题方法及规律,课下要把易错题整理到错题本上。要求课后要及时填写"学习反思",针对课堂教学情况形成自己的"错题集"。
3、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引导学生积极自学创设一定的环境,引导学生尽早进入角色,在特定的充满情趣的意境中学习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和探究。正如心理学家所说:"学生的心理是在外界环境的影响下建立的",良好的氛围是有效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基本条件。"亲其师,信其道",我在教学中一贯重视与学生建立和谐师生的关系,让教学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进行。在课堂上坚持与学生对等交流,力求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课外注意利用和制造一些机会,尽可能多地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笔者认为,只有老师的语言、动作、神态让学生觉得可亲、可爱、可信,才能让学生兴奋和愉悦,才能让学生"听我的",自觉主动地、独立地完成学习活动。另外,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过程中,还要注重鼓励学生,指导自学,对他们而言,可以"被动的接受",却要"主动的参与",畏难甚至抵触情绪都有。换位思考,理解学生就应创设宽容的自学氛围。学生独立获取数学知识,起初阶段多少会有一些困难与问题,但只要教师多一些鼓励性的话、欣赏的眼光,遇到学生犯错多给予一些宽容,形成良好的激励氛围,学生就一定会进步。
4、老师应指导学生完成一些有针对性的巩固练习,并及时消化他们所学到的知识
老师有必要及时指导和解释学案中反映的问题,并引导学生回忆、组织、丰富和再现所学的知识,学案可以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因此,可将若干学案集中起来,便于学生复习温故知新。课外练习是课堂学习的必要补充,有利于巩固知识,培养兴趣和利用专业知识。因此老师应该引导学生:首先,做好练习。使学生明白,做一定数量的练习题,是深入理解数学知识,学好数学的重要环节,也是形成技能和把知识转化成能力的保证,所以一定要认真、独立地完成作业。在做练习前,应充分复习新课内容,还要复习与新课内容有关的旧知识。其次,及时回顾。如果没有及时回顾,学习的知识将被遗忘。在理解不太深或不明确的地方,也可以回顾和加深理解,同时更有效和准确地记忆数学内容。学完单元后,老师可以及时组织复习和课堂笔记,总结知识体系,最后简化知识,并用压缩语言将知识体系融入我的记忆系统。
结语
学生自学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须严格要求严格训练。自学习惯主要包括:认真阅读的习惯、认真审题习惯、 独立思考的习惯、认真做作业的习惯,作业除了要求书写工整、格式规范外,还应做到独立、专心、按时,并要养成自我检查、自我评价作业的习惯等。

参考文献
[1]高中数学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J].陈爱碧.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8(08).
[2]高中数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J].高煜朗.高考.2018(16).
[3]浅谈高中数学教学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策略[J].岳敏.数学学习与研究.201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