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结合高中学生的特点,对高中信息技术课的学生的自主学习模式进行了探讨,详细阐述了教学过程中如何通过任务来驱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从而有效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自主学习;信息素养;建构主义;任务驱动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要有效的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实现学生从掌握知识到具备能力的转化,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传授、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的传统教学模式显然不能满足要求。通过教学实践研究,我们认为,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操作性实践性强,积极推动学生自主学习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教学模式。
一、任务驱动下的自主学习模式的概念理解
自主学习是指学习者在有关人员指导或信息提示下,运用一定的媒体,主动、积极、超越性的学习活动,这里的指导,可以是教师的,也可以是同学、家长或其他人的,信息提示是指对学习起引导作用的外部环境。自主学习是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核心,是建构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自主学习中学生能在多大程度上通过对知识的建构,形成技能、发展能力和素质的全面提高,主要取决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程度。任务驱动下的自主学习模式通过安排任务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从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构建。高中信息技术课操作性、应用性都很强、知识面广,但是总的来说学习难度并不高,合理采用自主学习模式,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将其内化为自身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从而形成信息社会所要求的个人信息素养。
二、任务驱动下的自主学习模式的课程设计
任务驱动下的自主学习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学习过程主要由学生自主完成,所以设计课程时应该紧紧围绕自主二字,一定要遵循趣味性、探索性、实用性和可实施性原则,主要从如下方面进行:
1.教学目标设计
教学目标既是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又是教学过程的归宿。在课堂上开展学生自主学习,确定的教学目标一定要目标明确、内容适当、难易适中,重点鲜明突出。
2.学习环境设计
学习环境是以“学”为中心的学习系统的基础,学习环境的设计应该围绕如何支持学习者的学习活动来进行。《信息技术》课中以“学”为中心的自主学习环境的设计,主要从下面两点着手:
(1)为学生提供丰富有效的学习资源 这些学习资源可以是优秀作品、文字材料、书籍、音像资料、CAI多媒体课件以及 Internet上的信息等,但一定要是围绕教学目标的,要是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者能够有效解决学生学习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的。
(2)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交流环境 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是一个自我和外界交互、吸收的过程,我们在给学生提供学习资料的同时,也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交流环境,一方面让学生之间相互帮助、相互学习,共同成长;另一方面在学生之间引发竞争,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另外还有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从而让学生产生成就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促进学生进一步学习。
3.用于驱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任务的设计
自主学习模式中任务要尽量靠学生独立的、自主的完成,在围绕教学目标设计“任务”时,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设计的任务要有明确的目标性
设计的任务要紧密围绕教学内容,完成任务的过程就是对教学内容的学习、理解,然后加以运用的过程,任务完成了,相关的知识、技能也就熟练掌握了。
(2)设计的任务要具有趣味性
实践证明,学生在完成一个与他们的实际生活与学习密切相关而且比较有趣的“任务”时,他们会非常专心致志,乐此不疲,学习效率会非常高。要让学生主动去完成某项学习任务,设计的任务必须遵循趣味性原则。
(3)设计的任务要具有可行性
设计的任务要充分考虑学校、学生家庭等能提供的支持如设备、场地等,学生的实际情况如知识结构、知识接受能力、时间精力等,确保设计的任务确实可行。
(4)设计的任务要有伸展性
学生之间由于性格、爱好、能力等的差距,使得他们在自主学习进程上也会出现很大差距,设计任务时我们要照顾到整体情况,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到这种个体上的差距,这就要求我们设计的任务要具有可伸展性,学生初步完成任务后可以在此基础上向更高的层次迈进,从而促进学习继续开展。
三、任务驱动下的自主学习模式的教学组织
高中学生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但这种能力是不完全的,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也会遇到一些问题,可能出现情况如下:
1.学生不清楚下一步要做什么,陷入迷茫。
2.学生遇到了问题,可能也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但花了很长时间都不能解决,从而丧失学习信心。
自主学习要顺利开展,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必须发挥指导作用,随时掌握学生学习的动态,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具体做到: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任务驱动下的自主学习主要靠任务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教师在开始上课时首先以一定的方式导入学习任务,利用任务的趣味性、探索性、实用性和可实施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强烈的学习动机。
2.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本身也是一种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肯定会遇到各种问题,有的简单,有的复杂。问题是无穷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与其解答学生的提问,还不如培养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学生遇到的简单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看书、上网查资料等等方式来解决;而对于学生遇到的较复杂的问题,教师需要做的是引导学生去分析问题、简化问题、分解问题,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一步一步的解决,最终达到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目的。
四、任务驱动下的自主学习的教学评价
自主学习模式以学生的独立自主学习为主,教师要想很好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必须随时对学生学习情况有充分的了解。一般来说,评价的方式有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从“任务驱动下的自主学习”的特点看,我们更倾向于两者的结合。具体地说,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学习前应该交给学生明确的评价量规
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评价的过程,学生通过自我评价,不断暴露出学习的不足,从而引导学生下一步学习。因此,学习前让学生清楚评价量规是很有必要的,这样还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紧密的围绕学习任务来开展。
2.评价要采取师生双向互动的形式
评价要打破传统的教师一锤定音的做法,多采用学生自评、互评、师生共同讨论等多种方式进行,评价要穿插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这样一方面教师可以灵活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加强引导和督促,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学生自我评价体系的完善。
3.评价可以很灵活,可以是学生自己在心里面的一种简单比较,也可以是口头报告、活动报告、作品演示等等多种方式,但一定要紧密围绕设计的任务来开展,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五、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时应注意的问题
1.走出自主学习完全靠学生自学的误区
学生的自主学习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自主学习的过程是一个自我和外界交互、吸收的过程,对一个学生而言,教师、同学可以说都是他学习环境的组成部分,学习过程中除了教师的指导之外,学生之间也应相互交流、相互帮助,相互协作,最终实现各自的意义建构。
2.自主学习不能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
在目前高中教育模式下,学生还不具备完全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的指导不容忽视,作为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调整好与学生间的关系,把自己变成“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问题的长者”,努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学生的接受型的被动学习为探索型、研究型的主动学习。
3.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任务驱动下的学生自主学习,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生的学习需要主动进行,设置任务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而不是利用任务来逼迫学生学习。
参考文献
[1] 何克抗. 《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
[2] 何剑萍.《网络教育精品课程自主学习支持环境设计》.
[3]白头莲.《在初中信息技术课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策略研究》.
[4] 夏洪波.《信息技术环境下有关主题探究式学习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