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课程是中学教育阶段重要的基础学科。由于受传统中考的影响,初中生物教学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这种状况既不利于生物基础知识的普及,亦给高中生物学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如何解决困难,做好高中生物学教学工作,是每个高中生物教师都必须面临的问题。为此,本文特就新课改下如何实施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这一论题作如下探讨:
一、使学生加强知识间的联系,强化能力培养
新课改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获得较强的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成绩。因此教师应牢牢抓住提高质量这个中心,认真搞好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要想方设法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将“复习提问—引入新课—讲授课程—复习归纳—布置作业—考练结合”的模式转变为“问题—探究—反思—提高”的模式,使学生体会到一个充满着观察、实验、归纳、类比和推理演绎的探索过程,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提高学习成绩。
在教学中要结合生物学的实际,加强生物学知识间的联系,强化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如在第一章“走进细胞”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基因、系统、历史、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生物与环境相统一等角度引导学生理解生命。从基因的角度去审视生命,学生将从本质上理解生物的生长和发育,理解生命形式的多样性以及遗传与进化的实质;从系统的角度去审视生命,将有助于形成系统的整体性的现代科学思维方式,建立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从科学发现的历史的角度去审视生命,运用历史的方法分析问题,有助于建立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从统一的角度审视生命,有利于建立生物学从多概念之间的联系,形成良好的知识体系。经过从多个方面反复的引导学生理解生命,使学生懂得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善待生命,进而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科学的世界观,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生物学上每一次科学发现都离不开实验探究的过程,因此,课本中每个科学研究史都是学生探究兴趣和科学探究精神的培养机会。在处理这些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重走科学家的探究之路,鼓励学生再现科学家的探究思想和探究过程,对科学家的实验进行评价、改进或重新设计,让学生会更有兴趣,主动参与并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例如在植物激素一节的教学中,传统教学往往把温特实验作为结论性知识,逐步介绍给学生,忽略了科学方法和探究思想的教育,使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相脱节。在教学实践中,如果将这个经典实验转变为探究课题,引导学生参与至探究过程中来,会取得更好的效果。通过本节课前面内容的学习,学生会提出假设:胚芽鞘的生长和向光性是由尖端决定的。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以上实验说明胚芽鞘的生长及向光性是尖端决定的,但到底是尖端本身还是尖端产生的某种物质?应如何通过实验研究该问题?学生会特别有兴趣,积极投入到讨论当中。然后教师逐步提出探索性思考题对学生进行引导:①实验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什么?②自变量和因变量是什么?怎样处理自变量和观测因变量?③应该用什么样的基质吸附这种物质?如何验证该物质是否存在?④用怎样的实验方法排除基质对实验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经历了如下过程:对假设重新思考→寻找方法→选择实验材料→设计实验方案→预期实验结果。通过上述探索性思考过程,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实验的设计,在学习温特实验的同时也得到了科学方法的训练,其创造性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在接下来的研究植物弯曲生长与生长素的分布之间关系以及植物的顶端优势的原因时,学生也可以过对前面实验探究的模仿而自行解决。
三、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提问
现在的高中学生大都习惯于接受式学习,而老师则习惯于“照本宣科”,很多学习对学习生物学提不起兴趣,因此也就对这门学科比较淡漠。如何行之有效地使学生“有兴致,多关注,乐意学”,作为生物教师,这确实要引起重视。事实上,生物学知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选择与实际相联系的话题,创设与生活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学会去思考,学会去提问,开展师生之间的互动是一个可行的方法。因为有实际生活的体验,学生的参与性很高,普遍都能融入情境。例如在讲授高二第二章第三节“细胞的癌变”这一内容时,可并不急于介绍课本书面知识,而是创设这样的情境:在你的周围,在你认识的人当中有癌症患者吗?和癌症患者接触过吗?觉得癌症可怕吗?你认识多少癌症知识?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调动起来,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然后再引导学生提问——你最感兴趣的癌症相关问题。学生的问题五花八门,有问“怎么样会患癌症”,“如何预防癌症”,“癌症是否会遗传”,“癌症如何食疗”的,也有问“为何白血病的患病率会呈上升趋势”,“为何广东珠三角是鼻咽癌的高发地区”等等问题的。这样,一方面可使学生感受生物科学对人类生活的作用和意义,另一方面也可帮助学生养成关心生活、关心实际问题的习惯,善于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尽量将课本上的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创造一定的条件,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中提炼相关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使学生学会提问,善于提问。
四、重视学生实验技能的提高
新课程能力目标要求学生能够正确使用显微镜等常用工具和仪器掌握进行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技能。生物实验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手段忽视实验教学是造成学生高分低能的重要原因。在教学中要按学生技能形成的规律组织教学其一般过程是首先让学生认识正确的操作规范在操作中逐渐形成标准熟练的动作然后是创新的技能实验过程中要鼓励学生挑毛病。例如:“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根尖临时装片的制作学生在压片过程中往往用力过重或过轻根尖细胞压烂或者不分散造成前功尽弃。可以鼓励学生按不同的方法来压片一种按教材方法做一种不用镊子弄碎根尖也不在装片上再加一片载玻片而是用镊子轻轻按盖玻片几下结果发现改进后的方法效果更好。这些做法可以较好地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高三复习时通过教师的演示及学生的操作如显微镜的操作、临时装片的制作等让学生再次认识规范化的实验操作再提出相关的问题使学生回忆、操作、思考融为一体使学生的操作技能得到巩固。
总之,教学是一门艺术,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需要我们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不断反思、不断探索、不断提高。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把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作为一种教学理念,要把这种教学理念贯彻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不断的改进教学方法,完善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