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智能教育已经走进3.0时代,学校课程也必须实现全面转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适合自身需要的课程,由自己控制学习进度。学校课程必须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开发符合学习需要的网络教育课程,提供个性化、订单式的教育模式。
关键词:智能时代;融合E平台;创新课程;个性化评价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迅猛发展,智能教育已经走向3.0时代。学校教育理念、课程也必须实现全面转变。学生可以完全根据自己实际需要,选择适合自身需要的课程,由自己控制学习进度。学校课程必须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开发符合学习需要的网络教育课程,提供个性化、订单式的教育模式。融合E平台,创新评价体系。
一、因校制宜,构建适切的课程
智能化时代的教育,课程建设秉承“让每一个孩子发展,让每一个孩子精彩”的理念,因地制宜,与时俱进。串场河南起南通,北至盐城,为唐朝修筑海堤时形成的复堆河。我校因沿串场河畔建校而得名“串场河小学”,因此我们把学校的文化定为“润文化”,要打造像水一样灵动、包容、顺势而行、刚柔有道的课程,滋润学生的心灵,焕发孩子的天性。“小水滴系列课程”就在这样的环境中自然地形成了。
“小水滴课程”让儿童站在课程中央,打破原有国家各个分科课程之间的壁垒,有效整合,立足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有效地以校本课程来补充、丰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我们将课程的目标细化为“胸怀宽广、知识渊博、实践创新、体魄强健”四个方面,结合学生的年龄差异,划分为低、中、高三个阶段。横向连接,突出“以水润德、以水启智、以水激心、以水强体”的课程建设原则,构建“润真、润善、润美、润博”四大板块;纵向贯通,遵循低中高年段阶梯式上升的原则,根据不同学生的需求,设置分学科课程、综合课程、活动课程三种课程形式。“润真”重点关注学科课程和校本教材,指向真知和智慧;“润善”重点关注品格提升和行为养成,指向悦纳和善行;“润美”重点关注艺术素养和强身健体,指向灵动和坚韧;“润博”关注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指向开放和融会。我们注重的是“小水滴课程”能发挥教育的“感化、恒顺、原则、谦逊、包容、坚毅、勇气……”功用,让每个孩子焕发出个体最美的光彩。
二、基于儿童,定制个性化课程
学校教育要借助课程来发展孩子,是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孩子成长的基本需求。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特的世界,因材施教是最适合和贴近学生的教育。作为教育者,我们要站得高、看得远,充分利用课程的影响和熏陶作用,让课程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让教育更真实、无痕。
1.德育课程平台化
国家规定的学科课程,是学校课程的主体。文本课程赋予促进生命成长的使命。互联网全覆盖时代,借助网络教学,课程才有生命的张力。我校借助于“‘成达e学堂’家校共育平台”的建构拉近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距离,提升学生的品格素养。在这个平台上,借助“互联网+”,实现了教育部门统筹管理下的“教师—家长—学生”之间简便、快捷的交流。此应用以校为单位,以班级为子系统,以单个学生以及其联系的教师和家长为单元,家长端接收信息、相互交流、发表评论和完成任务等所有活动全部基于手机实现;教师的监管、信息发布、与家长交流等活动尽量在手机上完成,信息量偏大的工作在电脑设备上完成,学校的监管和信息发布通过电脑设备完成。这样就可以方便家长和教师随时随地利用闲暇时间阅读信息和相互交流。
2.活动课程素养化
具有学校特色的“五节四周”活动课程,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从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习能力、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方面设立了读书节、英语节、数学节、艺术节、体育节和科技周、节能减排周、文明礼仪周、乡土文化周。让孩子们在浓厚的氛围中得到熏陶,在交流和实践中提升素养。
3.社区课程常态化
我们的学校毗邻水街、盐渎公园和海盐博物,在创建校本课程时,这些环境条件以及家长等社会资源都给予我们有力的支持。海盐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们会带着专业的工具走进课堂为孩子们演示镜子的奇妙,讲述海盐的炼制过程。老师带着孩子们到水街丈量距离,形成数学课程中的长短意识;到公园走一走,用明亮的小眼睛发现大自然告诉我们的奥秘。孩子走出去,家长请进来。每周五的早上,每班都有家长代表应邀走进我们的课堂,和孩子们分享他们的阅读感受和行业知识,为孩子们建立良好的阅读习惯,树立远大的生活目标。
三、融合E平台,创新课程实施策略
在课程实施方面,我们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更创造性地引进了创客实验课程、互联网+技术、e学习平台、信息化教学等新的教育教学的形式,让学生紧跟科技发展的脚步,充分体验新的教学手段带来的视听和学习体验,提高课程实施的效率。
1.融合网络资源的创客实验课程
“家庭实验室”课程的实施旨在调动每一个孩子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把每一个家庭变成科学实验的工作室,让家长加入到孩子们的研究中,和孩子共同研究实践,动手做一做简单的科学小实验,在亲身操作的过程中体验科学的奥秘。我们在一小传统家庭实验室项目基础上,创客课程引进航模、机器人、3D打印技术,学生跟着网络学习相关课程,自己学习编程,分组动手实践,形成浓厚的创新氛围。有两名同学在全国科技创新活动中获得一等奖。
2.融合微信公众号的微实践课程
“点点计划”是我校品格提升工程中的一项家校合作课程,老师们通过微信中的“课见”小程序,鼓励孩子们在家做家务、运动、阅读、参加兴趣活动等,并以打卡的形式激励学生坚持,受到家长们的热烈欢迎。
3.融合云平台的云阅读课程
我校的视听阅览室是孩子们特别喜欢的地方之一。为了方便孩子们的阅读,学校在电子图书系统里收藏有30余万册电子书籍,只有在电脑上打开阅读软件,输入自己想要阅读的书籍名称,就可以畅游在书海中了。
四、着眼未来,创新多维度评价体系
课程要创新,必得改变其评价体系。我们的课程评价不能局限于课堂上呈现的学习效果以及成绩的优劣,而要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新的评价标准使得创意课程的影响像“水”一样,顺应学生的天性,潜移默化地滋润着学生的精神发展和能力提升。
1.评价内容更贴近儿童
我们常常谈论儿童视角,这正是要求我们要从儿童的立场来考虑问题,放下身段,站在孩子们的身边,去发现儿童真正感兴趣的和真正需要的。因此,我们在对儿童进行评价时,不只是评价孩子的学习成绩,还关注了他们的道德素养、合作交流、身心健康等方面。品格提升工程、浪花朵朵才艺展示、 “八礼四仪”活动等,人人参与,人人发展,都成为孩子们展示自我的舞台。
2.评价形式更活泼新颖
席勒说:“只有当人充分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是真正的人。”儿童更是如此。尊重发展儿童的游戏方式,让儿童成为快乐的游戏者,他才是真正的儿童。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我校创造性地的开展了“小水滴嘉年华”活动,以游戏的形式来评价学生。整理小达人、协同作战、我是小交警等游戏让我们的孩子展现自己的生活积累和各方面的能力。让这些以前被我们忽视的、但又是孩子们生活所必需的技能在创新的评价中得以强化和提升。
3.评价主体更多元开放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各类的活动中学生都是积极的参与者与合作者。为了帮助学生对自己有更加全面的认识,我们建立了开放、宽松的评价氛围,鼓励学生、同伴、家长和老师共同参与评价,实现评价主题的多元化,帮助学生在自我评价、互相评价、师长评价中不断反思,认识自我从而实现自主学习和发展。
如今在我校,“小水滴”课程研究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着。课程创新,我们走在3.0的路上,向着前方,砥砺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