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浅谈城乡结合部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对策

浅谈城乡结合部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对策

作 者:罗 锐 (广东省惠州市惠东县大岭中心学校 516300)

摘   要:学困生是指那些在智力和感官都不存在障碍的前提下,在正常的教育教学环境和教育教学活动中,在识记方面缺少方法、在理解方面比较滞后、在毅力方面比较欠缺、在态度方面比较懒散、在合作方面缺乏激情的学生。本文分析了学困生的成因,探讨了转化学困生的一些方法。
关键词:关注;学困生;合作学习;班主任

一、什么是学困生?
学困生是指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都有很大问题的学生,他们一般学习态度差、学习习惯差、学习成绩更差。他们对学习持无所谓的态度、放任自流、得过且过,学习成绩很少合格,缺乏学习动力。对于这些学生家长头疼、老师难受、本人则自暴自弃[1]。所谓学困生,是指在同龄人中成绩明显落后的学生。他们的学习表现为:兴趣低下、学法不当、态度不端、思维呆板,同时也具有概念理解狭窄、知识欠缺多、破网断链等特征。而成绩低下、持续学习困难是最主要的特征[2]。刘敏慧等学者认为:所谓学困生,是指那些智力发展水平正常[3],但由于生理、心理、行为、环境和教育等原因,致使他们出现知识断层,在正常教育环境中学习效果差,未能达到学校教育规定的基本要求的学生[4]。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学困生是指那些在智力和感官都不存在障碍的前提下,在正常的教育教学环境和教育教学活动中,在识记方面缺少方法、在理解方面比较滞后、在毅力方面比较欠缺、在态度方面比较懒散、在合作方面缺乏激情的学生。
二、学困生的成因
1.父母多外出务工,缺少监管辅导的学生多为学困生[5]
我教学的学校虽然处于城乡结合部,但还是有很多学生的家长外出打工。2015年我所带八(8)班中就有20个学生的家长在外地做工,约占班级学生比例35.7%。而这20个学生中有10个是学困生。在和他们的谈心过程中,我了解到,他们平时由爷爷奶奶照顾,老人们对孙子的监管比较松散,回到家中很少有学生能主动学习,加上初中科目多、作业难度较大,这样就导致了这些学生不能及时完成作业,久而久之,就有了厌学情绪,逐步成为学困生。
2.单亲、离异家庭或孤儿容易成为为学困生。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学生成才的第一任老师。家庭中父母的言行和处事方式以及家庭的小环境无时无刻不影响孩子身心的发展。学困生的形成既有他们个人的内部原因,也和他们的家庭教育息息相关。2017年我所带八(7)班有3个学生是单亲家庭,这三位同学都是学困生。究其原因,这些同学或多或少他们的心理受到了伤害,他们都有严重的自卑心理,在课堂上几乎从不举手发言。
3.社会不良影响为学困生滋生提供了“沃土”。作为一所城乡结合部的学校,班内学生大多数家庭条件相当不错,加上现在家庭小孩不多,可以说他们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而我校又位于镇中心位置,这些学生极易与社会青年接触。初二的学生开始熟悉了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加上叛逆心理开始形成,学生极易学坏,而到初三时发展到顶峰,于是学困生也便达到最高峰值。
4.学校因素:学校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成长的重要地方。在学校,一些任课老师要求过于严厉、方法简单粗暴,常常导致师生关系紧张,致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进而讨厌听该老师的课。其次,班级教学中学生人数多,特别是我校是全县的重点中学,每个班学生人数在60左右,教师精力有限,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很难关注到每一位学生,同时教师也不能及时地对学困生进行课外辅导,这些都是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另外,小升初后,小学老师与初中老师在教学方法上有比较大的差异,加上所学科目的增加、知识面的拓宽加深,很多学生一时难以适应这种变化,也会导致学习成绩下降而丧失学习兴趣,慢慢成为了学困生。
针对以上情况,我采取以下对策来转化学困生。
三、学困生的转化对策
1.建立学习小组,生生互动、合作学习、共同提高
班级是学生共同学习、共同生活、共同成长的共同体,同样学习小组也有类似的共性。我在做班主任时,常将全班同学分成几个学习小组,让他们互相比赛、互相竞争。每个小组的小组长负责一个或两个学困生,以他的优良品格影响和带动学困生,最终实现整个小组的共同进步。小组考评实行“分数制”,每回答对一个问题加1分,难的问题加2分,具体分数由科任把握。当然积极回答问题的同学可能答得不对,但也可以适当加分以资鼓励,这样整个课堂的气氛会非常活跃。每个孩子都想为小组“争分夺誉”,学困生也不例外。当老师提出问题时,他们高高地举着小手,嘴中大叫着“我”、“我”、“我来”、“我来”,我们应该及时发现他们,给他们表现自己的机会。二十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很多时候,教师滔滔不绝的讲解,不如学生自己语无伦次地说;教师所谓的教,不如同学之间的教,因为他们的认知水平在同一个层次,他们能互相启发、互相纠错、互相补充和完善。“辛苦钱,万万年”,自己通过思考、争辩获得的新知也是极难忘记的!
2.由浅入深,关注学困生,少批评多表扬
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有渴望被别人认可和获得成功的欲望。
班主任身兼两职:既是班主任也是科任。我在教学的同时非常重视运用多种方法培养学困生,总是设法把问题简法或细法。如我在教学There be句型时,用多媒体课件把“我班的教室”用图、文、声、像不断变化的方式呈现出来,说明语言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整堂课那些学困生都非常活跃,积极回答问题。此外,作为班主任,我经常找学困生谈话,与他们交心。深入他们的内心世界,鼓励他们、表扬他们,如:你的进步真大!你说的真好!你的声音真响亮!你的思维真敏捷!你真了不起!……在作业本上,也会适当地加些激励性的语言,如:为你点赞!老师为你的进步高兴!加油噢,老师相信你!
3.发现优点,培养自信
学困生不是愚笨,不是学习障碍、学习能力低下的学生,而是语言智能或逻辑不是他们的强项或者发展不够好,但是在音乐、空间等智能方面,学困生会有自己的特长,在这些领域学困生就是聪明的学生[5]。只是在学习方面基础比较薄弱,但他们当中不乏心灵手巧的人,我们不能凭着他们的成绩分数来衡量一个人!班主任要有锐利的观察力,能观察到班内学生点点滴滴的表现,善于发现学生特别是学困生的闪光点,以点及面,形成“核爆炸式”的连锁效应。
以我们班的李文浩同学为例,这位同学在刚升入初中时成绩位于班上中等水平,但后来学习成绩每况愈下,几乎每次测验考试成绩都是倒数第一。针对这种情况,我找他谈心,了解到进入初中后不久,他的父母因性格不合而离异,而他父亲常年外出打工贴补生计,他跟奶奶生活在一起,奶奶年龄较大,所以平时他在家里要照顾奶奶和妹妹,加上父母离婚对他心理上造成了极大影响,所以他在家很少看书,因而学习成绩逐渐下滑,慢慢地他对学习丧失了信心,变成了学困生。但我了解到李文浩同学的写作能力不错。刚好,县里进行初中作文比赛,我与语文老师商量后决定派他参加。果然,他不负老师期望,获得县一等奖!借此机会,我建议他组建班内写作兴趣小组,慢慢的他身边聚集了一些学习优异的同学,在他们的带动下,李文浩同学的成绩有了大的回升,在学习上,他变被动为主动,不再厌学了。而他家有什么困难,小组内其他同学也常伸出援助之手,一个学困生转变成了优等生。再如2018年九(3)班的林炯坛同学,有厌学倾向。但我发现该学生脑子灵活、组织能力强、特别喜欢美术和音乐。根据她的这些特点我因势利导,将其安排做班上的文娱委员,发挥她的特长,她在学校组织的元旦文艺汇演中,她编导的节目荣获二等奖,她很高兴,我不失时机地引导她将兴趣转移到学习上来,并鼓励她参加美术特长培训。毕业时她顺利考上了我县重点高中惠东中学美术特长班。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多鼓励他们,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优点,不经意间,你就可能为社会培养了有用人才。
4.班主任要与家长、科任老师多沟通,形成家、校、社会有机统一体
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学校、家庭和社会这三大环境。而班主任是沟通家校的“桥梁”。有些家长知识、修养一般,班主任在与其沟通时,要委婉地提出可行性的建议和想法,这样才可以让他们高兴地配合你和学校的工作,达到顺利转化学困生的目的。同时班主任也要与科任老师多交流、合作,请求科任老师把握提问的难度,多给“学困生”表现的机会、重视学困生课堂上的提问,对学困生的作业进行面批面改;建议科任教师在每堂课结束前,根据学生发展水平的不同,布置一两道与下节课内容相关的题目,及时关注学困生的完成情况,做到下一节课有的放矢,提升学困生的成就感。
总之,班主任工作琐碎而繁重,转化学困生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的。老师要有打持久战的准备,要不厌其烦地耐心地教育他们,要充满爱心,诚心地呵护他们,让他们享受阳光、雨露,让他们能茁壮成长。最后,我引用诗人艾青的那句经典,来表达我此刻对学困生的那份情感——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期待?
因为我相信你们也拥有灿烂的未来。
参考文献
[1] “学困生”如何“学”而不“困”,徐勤乐,《中学教育研究》P158.
[2] 多元智能视角下中小学学困生学习质量的提升策略,刘敏慧,《课程与教学》P52-53.
[3] 试论思维重演与儿童早期教育[J].赵希斌.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
[4] “学困生”的转化策略,林宝琴,《考试周刊》P184.
[5] 也来谈谈班主任工作中学困生转化的几点体会,邓万梅刘应栋,《基础教育》P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