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研究

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研究

作 者:贾从明 (芜湖荟萃中学,安徽 芜湖 241000)

摘   要:初中是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是培养学生道德与法治观念的良好时机,因此,在初中的道德法治教学中,教师需要重视对学生的引导和教学,让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为其未来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内容贴近生活,同时对于学生的社会生活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教师需要积极开展生活化的教学模式。本文就如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进行生活化教学做出了相关分析,希望能为有关教师的工作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初中教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对策

前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在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其内容与实际生活越来越贴近,对于学生实际生活的影响也逐渐增强。通过对道德与法治的学习,学生能够逐渐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以及完善的法治观念,以这些观念作为理论指导来约束自身在实际生活中的行为,这样既能够促使学生在社会生活中遵纪守法,同时还能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就当前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情况来看,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教学目标仍然偏重于知识目标,教师在教学中侧重于考察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忽视了学生价值观念的正确与否,同时,教学内容疏离生活实际,既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不利于教学效果的增强,另外,有的教师的教学方法过于传统,在教学中仍然以理论知识的灌输为主,没有指导学生进行相应的实践应用,忽视了道德与法治生活化的一面。此时,教师还需要认真审视自身的教学,让该门课程逐渐回归生活,这样既能够使教学内容得到极大的丰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符合学生身心成长的需要,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指导,引导学生在社会生活中秉持正确的价值观。
一、课堂导入生活化
良好的课堂导入不仅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将精力集中在课堂学习中,同时还能有迅速活跃课堂氛围,带给学生更好的课堂体验,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生活化的课堂导入,不断提升课堂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友谊与成长同行”这节课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提前准备一些自己与好朋友的照片,最好是按照个人的成长顺序,将自己在不同年龄的玩伴的合影进行整理,然后在课堂开始时,由学生们展示自己的照片集,这样的方式能够迅速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促使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同时,照片能够带给学生关于小时候和朋友的回忆,进而引发学生对“友谊”的思考和感慨,为正式教学进行了良好的铺垫。在照片展示的同时,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讲述一些自己与好朋友难忘的趣事或回忆,引导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友谊”的理解和体会,这样不仅能够在无形中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同时还能够与教学内容做到有效贴合,推动了教学效果的提升。当照片展示结束后,教师再开始正式的教学,带领学生从课本理论的学习,走进社会实例分析中,通过循序渐进的教学和交流,学生能够深刻体会到友谊与成长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同时也会引导学生在往后更加珍惜生活中难得的情谊。由此可见,将课堂导入推向生活化,既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同时也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可以在实践工作中不断学习与尝试,带给学生更加新鲜的德育课堂。
二、课堂教学生活化
生活是一部百科全书,即便是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其背后也隐藏了丰富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法律等多方面的知识,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尽量将课堂教学过程生活化,还原社会生活的场景,这样不仅能够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便于学生理解和分析,同时还能够引导学生在熟悉的场景中发现自我、提高认知。例如,在教学“深深浅浅话友谊”这一课时,教师可以找到一些明确的切入点对课堂内容进行设计,以“最好的朋友”为例,教师根据这个主题提出一些与道德、法治息息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例如“我最好的朋友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我眼中的好朋友应该是怎样的?”等等,首先引导学生逐渐进入生活化的角色中,然后再讲问题进行展开、发散,提出更加具体的问题,例如“最好的朋友偷了东西,我该怎么做?”、“好朋友疏远了我,我要怎么办?”等等,这样的问题将一幅幅具体的画面呈现在学生们眼前,同时其内容与道德、法治等方面的知识紧密联系,能够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进而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友谊”的意义。
三、课后作业生活化
课后作业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做到对所学内容的不断温习,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学生查漏补缺,找出自己在学习中的不足之处,因此,在道德与法治生活化的教学中,教师也需要适当布置生活化的课后作业,让“生活化”这一概念贯穿于教学的始终。例如,在学习了基本的法律常识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周末的时间进行一项社会实践,将自己了解的法律常识进行整理,同时设计出一份调查问卷,然后在自己家所在的小区或附近的市场等位置开展调查,了解附近居民的法律意识情况,同时与被调查者积极进行交流,了解他们对于“法治”这一概念的看法和想法等,然后再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分析,最终形成自己的调查报告。这样的作业形式不仅能够带给学生更加新鲜的体验,同时,在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要考自身对调查内容、调查步骤、调查对象等进行分析和设计,其实践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应变能力等都可以得到有效的锻炼,长此以往,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够得到有效提升。另外,学生通过将所学知识纳入实际生活中,能够进一步加强其对“道德与法治”的理解,这对于学生相关观念的形成十分有益。
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工作中,教师需要充分认识到课程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关系,积极了解学生所接触的日常生活情况,通过有效的生活化实践,让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实现其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冷训高.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开展略谈[J].中外交流,2018,(40):85.
[2]李小燕.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8,(20):292-293.
[3]武换珍.小议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J].中外交流,2018,(29):68.
[4]张黔.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策略[J].中外交流,2018,(17):178-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