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师爱无痕

师爱无痕

作 者:陈亚妮 (城阳区实验小学,山东 266041)

摘   要:在“生命化教”的理念中,“点化、润泽”生命的功能,让身为教师的我倍感教育的光荣与魅力。而这种点化润泽的作用常存在于教育者的了解、宽容、激励和被教育者的平等沟通之中,我想,这与教育者的爱心息息相关。一直铭记着罗曼·罗兰说过的话:“要散布阳光到别人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是啊!教师的阳光不就是一颗热爱学生的心吗?有了爱心面对学生才会诚挚地表扬、由衷地激励;才会切实关注学生人格的完善、生命的发展;才会使学生在充满民主、平等的人文关爱的气氛中健康、自由地成长。

一、了解——是通向学生心灵大门的七彩桥
每个人都需要别人的了解,儿童也不例外。初踏讲台时的我,却不曾用心感受,片面的认为年龄小犹如一张白纸的学生,任凭老师指挥随意涂画,简单又武断地处理一些在我看来的小事,一度沉醉在学生远远地见到我又赶紧避开的“为师至尊”中。偶然的一次作文,读到孩子的心声:“老师,虽然我们知道你的严格要求,是对大家好,可我们很怕您,不敢靠近您……”读罢,不禁浑身一颤,如当头一棒,敲醒了无知盲目的我……
二、赞美——是激励学生上进的精神力量
“人都愿意在表扬声中前进,听赞美的语言,这能唤起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在教育工作中,应该始终坚持以鼓励表扬为主,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其实,学生非常渴望从所接触的人的评价中,来判定自己的价值,尤其是老师给予的评价。在一次班队干部评选中,大家都在议论,推选别人。一位在大家印象中并不出色的男孩忽然站起来说:“我选自己,因为我最近发言积极,字也写工整了。”同学们有的惊叹,有的甚至有点讥笑他,我则鼓起掌来,大大赞扬他的勇敢,本来有点脸红的他,眼睛里立刻洋溢着自信的光芒,腰板挺得直直的。毋庸置疑,赞美是人类所发出的声音中最动听的一种,它是最能打动人心的语言,老师不经意的一点儿赞美,往往在孩童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而终身难忘。
陶行知先生在育才学校处理打人事件,堪称激励的典范。他在和打人的学生谈话时,没有一句批评的话语,自始至终都是表扬,并且接二连三掏出糖果,以示奖励。犯错误的学生虽未受到一点批评,但陶先生的表扬和奖励,使他深深自责而流下了真诚与悔恨的泪水。陶先生的过人之处就在于能从学生的错误中,看到他的长处;能通过表扬学生的优点,引导他自觉地认识并改正自己的缺点。
每个学生在心灵深处总有不少美好、善良的东西,要想发掘这些宝藏,就必须从学生的需要和感受出发,以赞美的语言唤起他们的良知,以赞美的方式鼓励学生,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培养他们高尚的志趣,开发他们创造的潜能。
三、尊重——是让学生充满自信的金钥匙
首先要信任儿童。儿童需要信任,只有获得了别人的信任,他们的自尊心才会增强,有了自信心就有了进步的希望。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执教时,正是从信任入手,激发了许多学生即将泯灭的自信心,从而拯救了一大批劣迹斑斑的“问题少年”,使他们重新走上了健康的人生之路。在我们身边也不乏这样的例子,有的老师要求班上的后进同学自找长出,回忆曾经有过的辉煌,以寻找失落的自信心;有的老师发动全班同学为某一个同学找优点,他的优点一下子集中起来,好像聚光灯般闪亮夺目,显得异常突出,使这个学生信心倍增。
其次,要重视学生。心理学家威廉·杰姆士说过,在人的所有情绪中,最强烈的莫过于渴望被人重视。学生具有极强的表现欲,课堂上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课外他们又吵又闹,甚至搞些恶作剧,以吸引别人眼球,其目的无非是引起别人的关注和重视。对于学生“出格”的表现,班主任不要只想到维护自己的尊严,对学生批评训斥,造成课堂气氛紧张而降低教学效率。有关实验表明,年级越高、年龄越大,受到批评训斥后,学习效果就越差,甚至产生逆反心理。有经验、有成就的教师在课堂上始终表现出对学生的尊重,让学生回答问题时总是说:“小明,这个问题请你回答。”回答结束后,再说一声“请坐下”。一个“请”字,就能“请”出学生的积极性,为课堂教学“请”出质量来。
最后,要善于倾听。一位学者说过,说服别人最好的办法之一是用耳朵——听他们说。儿童有过许多愉快也有不少疑惑,甚至痛苦,需要向别人倾诉,作为老师就应当成为学生忠实的听众,要用心灵去倾听他们的内心,关心他们的问题,分享他们的快乐,分担他们的痛苦。专心聆听学生的心声,这是一种尊重与关怀,它会使儿童为之感动,更易于接受老师的教诲。
四、宽容——会唤起学生心中的良知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他们的不成熟性使其常常会犯错误。对于儿童的错误,教师应当包容原谅,正如斯宾塞在《快乐的教育》里所说:“教育者要有效的教育孩子,就必须做到一些教育的准备:要点钻研,要点机智,要点忍耐,还需要自我克制。”因为这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所犯的错误,他并非出于恶意,只是一时冲动,是不成熟的表现。认识到这一点,就能对孩子的错误给予谅解,而采取宽容的态度,宽容利于唤醒学生心中的良知。
五、关爱——会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要做一个好的教师,第一必须拥有一颗关爱学生的心(无论是优生,还是差生,都是自己的学生,都应一视同仁),这种爱要向农民爱土地,工人爱机器一样,发自内心,纯出天然。用严父慈母之爱,关心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不能有私心、偏心,要以心换心,平等而真诚对待学生,特别是面对不听话的孩子,更应该用诚挚的情感去弥补学生心灵上的创伤,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关心是厚重的,包含着许多爱意与期待。
总之,师生之间不再只是传统意义上严格的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实际生活中,师生之间更应该是一种互相尊重,互为朋友的关系。因此,教师不但不能歧视任何一个学生,并且要善于去发现每个学生的长处,要切切实实地关爱他们,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得到学生的情感认同。教师还应是学生倾诉和交谈的朋友,应常常倾听学生需求的呼声,感情脉搏地跳动,用心与学生交流,激起学生内心真、善、美得情感,使其心灵深处真诚的潮涌奔流出来。
真水无香,师爱无痕。让我们用诚挚唤醒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新精神,使他们的潜能得以开发;让我们用真情和学生的心灵碰撞交融,使人性的光辉更为灿烂;让我们用浓浓的爱专注地守望学生,使他们懂得创造生活,享受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