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问题,初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存在“对古典小说理解欠佳、语言分析重难点模糊、人物分析欠合理推断、忽略小说虚构的艺术、对叙述时间关注不够”等问题。针对这以上方面的问题,笔者提出了研读原著及相关知识、抓关键之处分析小说、注重人物塑造的逻辑、从虚构的角度教小说等三个方面的对策。下面笔者将对这三个方面的对策做具体阐述,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以期有助于解决以上存在的问题,为初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的顺利进行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1、研读原著及相关知识
初中语文教材里选入的古典小说都是节选自长篇的古典小说,教师要教好古典小说选文就必须对原著有所研究,养成研读原著的好习惯,寻找原著中对教学有帮助的内容,日积月累,才能在古典小说授课时得心应手。虽然很多人认为古典小说语言晦涩,不易理解,以至于读了很多次都读不下去。但作为语文教师,通读教材中所选小说的原著是教师要做的基本工作,是小说阅读教学工作顺利实施的必要保障。教师只有通读小说原著才能在课堂上解答学生所提的关于小说内容的各种疑问,不至于被基本问题难住。教师不仅要通读原著,还要在此基础上研读原著,从语言学和文学的角度去研读原著中对教学有帮助的内容。例如:前面提到的《水浒传》,教师若在通读的基础上关注其语言学的内容,就会在《智取生辰纲》一课的教学中得心应手。教师如若在关注其语言学内容的同时,再从文学的角度去研读《水浒传》,便会在《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课中毫不费力地通过分析“三拳”等神来之笔,来理解鲁达的人物形象,感受其粗中有细、嫉恶如仇、有勇有谋的性格。
教师不仅要研读原著,还要研读原著中对教学有帮助的相关知识。我们知道小说可以包罗万象,只要符合创作的需要,小说可以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作为现代人,对很多古典小说的相关知识都很陌生。现代人写诗不讲格律,形式自由,但古诗却在声律等方面有各种各样的讲究。此外,古人非常讲究“文以载道”、“诗言志”、“学而优则仕”等,现代人则在这些方面的意识浅淡。教师若想在古典小说教学时能够向学生清新明了地讲授选文中学生尚未掌握的知识,不仅会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而且能复习旧知识,巩固新知识,还能提高学生对教师的认可度。例如,在小说《香菱学诗》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联系之前学过的古诗及相关知识来对小说选文中所涉及的关于古诗的知识作简要分析,这样学生不仅能够巩固之前学过的古诗及相关知识,还能在此基础上学习新的古诗的知识,并重新建构对旧知识的认识,并把新的认识应用到以后的古诗学习中。
2、抓关键之处分析小说
课标在第四学段阅读部分要求学生“在通读课文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不仅如此,由于初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不仅要解读小说,而且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教授给学生小说阅读的方法。因此,初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不可能在语言分析上做到面面俱到。如果每篇小说的教学都力求面面俱到,那么也会在无形之中使学生在阅读其他小说时也面面俱到地分析理解小说,导致费时费力,还抓不住重点,不能很好地进入小说世界的问题。为此,初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应抓关键之处分析小说。“小说的关键处、要害处往往体现在矛盾冲突中。”抓关键处就是要求教师在分析小说时抓住此篇小说的矛盾冲突点。描写矛盾冲突的语言对于教师讲清楚小说内容或者学生理解小说有非常大的帮助。每篇小说的关键处不一样,教师要研究不同的小说或者不同类型的小说不同的关键处才能做到有区别的教学,不至于遇到所有的小说都用一个模式讲课。此外,抓关键之处分析小说还体现在教师在解读小说时要注意把握住对理解小说思想内容有帮助的关键字词句点以及细节等内容,这些细微之处往往能对学生理解小说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例如:在《孔乙己》的教学中,通过分析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和“摸出四文大钱”中“排”和“摸”前后的变化,可以感受到孔乙己被封建文化、科举制度慢慢侵蚀致死的过程。此外,小伙计见他满手是泥,明白了他是用“手”走过来的,喝完酒也用“手”走去。此处关于“手”的描写也是全文的关键处,不仅表达了作者对孔乙己这类知识分子的同情,而且鄙视他嗜酒如命的脾性,同时反映了封建文化、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之深,既哀其不幸又怒其不争。
此外,抓关键之处分析小说还体现为小说阅读教学要抓关键人物。还以《孔乙己》为例,此篇小说中的主人公是孔乙己,此外还有掌柜、酒客、小伙计等人。其中最为关键的人物是小伙计,选小伙计作为此篇小说的叙述者,对于读者的多角度阅读、全面反映小说的主题,传递小说的思想能起到关键作用。
3、注重人物塑造的逻辑
小说中的人物分为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其中,扁平人物的人物性格具有单一性。如:《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张飞是勇猛、暴躁、鲁莽的化身等。而圆形人物的性格是复杂的,具有多面性。如:《红楼梦》中王熙凤,其性格的复杂、多面,是典型的圆形人物。对于扁平人物的塑造逻辑,可以用“杂取种种,合成一个”来形容。也就是把所有人性的善或恶或美或丑都集中在一个人身上,而且除此之外人物几乎没有别的性格特征。而对于圆形人物的塑造逻辑,可以用“在现实生活中体现人物的复杂性”来形容。探究作者塑造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的逻辑,对于有理有据地分析人物至关重要。
在初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想使人物分析有理有据就要关注小说中人物塑造的逻辑,懂得人物塑造的逻辑也就会知道怎样去分析人物形象。借助小说中能够体现人物形象的语言体会作者创作的意图,了解作者怎样逐步塑造出人物形象的,就可以按照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逻辑去分析人物形象,而不至于跳过某个或几个环节急于下放既定的答案。但要注意分析人物形象的目的不是总结出一个答案,而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物,理解人物的处境、内心想法,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走进小说世界,并学习解读小说中人物的方法。
总之,教师应引导学生阅读优秀小说的好习惯,尤其是名著类小说的习惯。还要进行有规律的阅读,不能锲而舍之、半途而废,要保证优秀小说阅读的数量和质量。其次,学生应自觉抵制不良小说,尤其是不良的网络小说,做到不检索、不打开、不阅读。最后,学生应有辨别优秀小说和低俗小说的能力,这是提高学生小说阅读质量的必要保障。要想提高这样的能力,学生要从平时的小说阅读中不断学习、总结。通过阅读优秀小说,受其潜移默化的熏陶。还要在小说课上认真听讲,与老师交流、与同学交流,在解读小说的过程中提高这种能力。